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504/BIG20140404110458.jpg

“央妈”的爱无处不在

Leo 龙葳 2014-4-4 22:56:00


  野蛮生长的互联网金融最近有点闹心。央行接二连三出手整顿,先是出台了被网友戏称为“替妈妈操心”的第三方支付管理办法草案,随即又用特急函件的形式叫停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正在竭尽全力和传统金融机构抢夺市场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无疑遭遇了“釜底抽薪”。草案中对转账和消费的设定,为这个高速发展的行业设定了一个规模上限。看似留足了发展空间,但很有可能会将第三方支付挤出高端网购市场。


领先者被文件打败


  在这两份名为《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手机支付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的草案中,都对第三方支付转账、消费金额进行了严格限制,包括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 元,年累计不能超过1 万元;个人支付账户单笔消费金额不得超过5000 元,同一个人客户所有支付账户消费月累计金额不得超过1 万元等。


  一石激起千层浪。


  先看消费部分。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3 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数据,2013 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85万亿元,增长42.0%。


  那么参与网络市场交易的人口规模有多大呢?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任贤良去年底对外透露,截至2013年9 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04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移动互联网用户达8.28 亿,3G用户达2.5 亿。


  央行的草案,实际上是为这个高速发展的行业设定了一个规模上限,这个上限按网民数量计算约为72 万亿,按移动互联网用户计算约为100 万亿。参照网购市场目前的规模和年增长率,央行草案看似为这个市场留足了发展空间,但实质上是限制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有可能将第三方支付挤出高端网购市场。


  “道理显而易见,央行的这个草案如果实施,单价超过1万元的商品就无法在互联网上交易了。当然,网民也可以选择在网上用银行卡直接付款,或是货到付款,但是前者增加了消费者的风险,后者提高了商家的风险,第三方支付的担保功能就失去了意义。”一位电商行业的专家这样评价。


  由于支付宝的COD(货到付款)业务已于2013 年8 月被叫停,因此选择货到付款的买家只能通过现金或是银行卡刷POS 机来完成交易。


  更为致命的是对转账金额的限制。


  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 元,年累计不能超过1 万元,意味着对于阿里巴巴旗下的“余额宝”投资者来说,一年只能买1 万元,每次购买和赎回只能1000 元。


  “改革倒退的典型,不但是对市场交易规模的限制,也是对经济增长的限制,更是对人权、对人行使财产权利的限制。”任志强在自己的微博上毫不留情地抨击央行的做法。


  由于产品设计上的差异,草案中的转账限制对于几个第三方支付品牌的影响并不相同。


  腾讯旗下的理财通对投资者发布声明表示:“意见稿限制的是第三方账户的支付和转账额度,用户在理财通平台购买的是华夏财富宝基金,申购基金是使用银行卡直接支付,赎回基金是通过银行卡直接提现。以上不属于第三方账户支付和转账业务范围,不受限制影响。”


  支付宝方面也作出了类似的回应,声称:“基于我们对政策的理解和跟监管部门的沟通,支付宝快捷支付用户申购和赎回余额宝,现在和未来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但是“快捷支付”以外的用户是否会受到影响,支付宝方面并没有给出回应。和理财通直接用银行卡申购赎回不同,有相当一部分余额宝的用户是通过支付宝账户来完成产品的申购和赎回的。


监管代替了市场


  3 月5 日,当“互联网金融”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有的互联网金融从业者都有一种守得云开见雾明的感觉,然而仁者见山,智者见水。


  形势几乎在瞬间发生了逆转。


  尽管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之前多次表态“不会取缔余额宝等金融产品”,但两会之后,套在互联网金融脖子上的绳索却越勒越紧。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副会长蔡洪波在出席中国支付体系发展高层论坛时,谈到了央行暂停的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业务,“在社会公众眼里,创新更受到欢迎,但如果在创新的背后,不能对风险做出合理的防范,这种带有缺陷的创新最终损害的还是行业和消费者权益。”蔡洪波表示,当前二维码的技术安全标准缺失,在支付流程中如何保证二维码的唯一性和安全性,以及交易的不可抵赖性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这是被暂时叫停的主因。


  虽然蔡洪波表示在安全体系达标后,相关应用还有推广的可能,但是这种暂停对于雄心勃勃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来说,影响几乎是致命的。


  有消息灵通人士透露,一家知名的连锁快捷酒店负责与微信支付对接的项目已经暂停,该项目原本已处于内测阶段,酒店方面非常看好这种支付方式,而目前只能观望监管部门下一步的方向。


  支付宝线下O2O 渠道拓展虽然没有暂停,但是商家已经打起了退堂鼓。


  在支付宝的大本营,杭州某连锁便利店提前撤掉了所有有关“扫一扫”支付的推广物料。支付宝方面在该店的“满5 元送5 元红包”活动推广,原定持续到3 月15 日。央行的意见征求稿传出后,虽然支付宝方面并未告知商户停用扫码支付,但是商家已经自行停止了活动。


  “央行已经提示风险了,这个时候不能跟央行唱反调。”便利店的负责人这样解释。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政府监管要把握两条底线:第一,对互联网金融及新型支付监管的实施,不能以遏制创新、降低金融效率为代价。第二,监管的实施,更不能成为保护既得利益者的工具。


银联疑似幕后推手


  作为半官方机构,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副会长蔡洪波在北京的公开演讲中解释了央行的逻辑,“比如虚拟信用卡问题,银行发卡是需要面签的,这种面签不是中国的特例,而是全世界总结出来的铁的规律,面签是最安全的。而现在看,虚拟信用卡,在网上账户还没有完全实名的情况下,通过线上发卡,省去和弱化了身份验证的环节,从合规性和风险要求上,应该说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抛开这些,监管部门还有一个更大的忧虑:第三方支付平台可能为洗钱提供了便利。


  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3 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37 万亿,和同期1.85 万亿的网购市场规模相差3.5 万亿。没有人知道这3.5 万亿里,有多少属于洗钱行为。教人如何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套现的帖子在网上比比皆是,以虚假网购交易或是串谋网购交易方式套现的案例也屡见不鲜。但这并不是虚拟交易独有的,传统的结算支付方式同样也存在被套现的风险。


  归根到底还是利益作祟。


  一位从业人士一针见血地评论道:“因为创新既带来了对监管的挑战,也撼动了旧的利益格局。”传统的支付方式,通常由银联转接,手续费分成一般遵循7:2:1 比例,“7”归发卡行所有;“2”归收单方所有;“1”则为银联所有(即转接机构)。


  线下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收益,基本来源于在银行卡交易过程中与收单机构的分成。根据行业不同,费率分别为0.5% 至4% 不等。由此推算即使是4% 的上限,第三方平台用二维码支付的成本也不到银联结算成本的一半。


  由于特殊的地位和占有的利益份额,在支付领域,银联几乎是所有人的敌人。就连不少商业银行都希望能够绕过银联,直接对接商户。


  3 月13 日,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在拉卡拉新产品发布会上说:“我最近非常苦恼一件事。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了250 家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机构当中前20 家占了90% 多的市场份额,这20 家机构千方百计地绕过银联进行转接清算,银联的交易量分流得非常明显。中国支付市场可能是全球最浮躁、最喧闹的场所。”


银行人士幸灾乐祸


  相对于“马云们”的沮丧心情,银行从业人士对于央行近期的举措,几乎算得上是“弹冠相庆”。


  建设银行杭州分行的一位高管3 月20 日在自己的专栏里“幸灾乐祸”地评论:“央妈其实还是宽宏大量的,三年前向第三方支付公司颁发了牌照,正式给予了准生证。这几年,这些小孩成长很快,能力强一些的开始小撒野,惹点小麻烦。央妈这次小小出手整顿一下,也是慈母般的教诲。”


  银行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对于互联网企业越来越快的逼近,银行体系几乎众口一词地表达了担忧和反感。


  面对广泛关注和质疑,3 月19 日,央行召集部分机构和学者座谈,并透露《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短时间内不会发布实施。而此前被叫停的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将在第三方认证安全后放行。


  无论局势如何发展,央行此次出手无疑是给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创新设定了边界,也给节节败退的银行留下了喘息的机会。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这很有可能给银行和银联带来一种错觉,那就是如果市场竞争失败,还可以借助行政手段来制约对手。


  实际上,银联也并非毫无还手之力。除了和BAT 三巨头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品牌以外,其他有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迫于生存的压力,极有可能选择和银联合作。比如技术上十分落后,但凭借入市时机风靡一时的拉卡拉,就和银联有着非常紧密的合作。


  技术方面,银联力推的NFC 支付实际上远比二维码和声波支付更加先进,只是限于支持的终端太少,始终处于半红不红的尴尬状态。不过这种状态不会持续太久,一旦硬件和系统厂商达成一致,在下一代终端产品中全面支持NFC,银联在布局上的优势极有可能会帮助其迅速领先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