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504/BIG201404182104998.jpg

宝钢重组后遗症

袁益 2014-4-20 16:11:00

本报记者 袁益 上海报道

  对于韶钢松山来说,顺利“摘帽”的确为今年开了一个好头,不过,公司董事长余子权的“闪辞”又再度让这家公司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有接近韶钢松山的人士向记者指出,这是为宝钢和韶钢的进一步重组进行铺垫。

  事实上,韶钢和宝钢之间的重组早在2011年就已经有所动作,宝钢集团也已经成为了韶钢松山的实际控制人。不过至今为止,两者之间除了在技术和资金上的合作以外,重组却迟迟没有新的进展。而余的离开,也让市场对两家公司之间的重组前景重燃期待。

董事长“闪辞”引重组猜想

  4月11日,韶钢松山(000717.SZ)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余子权因工作原因,向董事会递交了辞去公司董事、董事长职务的辞呈。翻阅公司资料后发现,余子权的任期要到2015年5月22日才到期,除此之外,韶钢松山的董事长将由兼任韶关钢铁总经理、党委委员王三武接任。

  “辞职主要是个人原因。明年1月,我就要到点退休了。因此,本人有意早些做出安排,让接班人先上来,好让公司管理层顺利过渡。”余子权曾公开表示。

  尽管余子权自称因个人原因而离开韶钢松山,但是外界依然猜测不断:一是公司尽管今年成功“摘帽”,但是2014年一季度再现巨额亏损,全年业绩前景堪忧;二是余的离开,将为宝钢和韶钢之间重组带来新的转机和空间。

  4月16日,公司发布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亏损约3亿-3.2亿元。据韶钢松山内部人士透露,今年一季度,国内宏观经济整体疲软,投资数据创近期新低,加上“两会”前政治预期不明朗,贸易商心态悲观谨慎。加之整体资金链都较为紧张,导致春节后复工进度低于预期,钢价环比连续下滑,下降超过了200元/吨。

  “在当前钢铁行业低迷的环境下,钢铁企业‘换帅’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比如前一阶段华菱钢铁、河北钢铁等都经历了高管人事变动。”我的钢铁网资深分析师沈一冰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另一方面,有关宝钢和韶钢之间的重组问题则一直是外界持续关注的。尽管早在2011年12月,广东省国资委已将其持有的韶关钢铁51%股权无偿划转至宝钢集团,宝钢集团间接控股韶钢松山,成为韶钢松山的实际控制人。

  资料显示,2012年,宝钢集团向韶关钢铁以现金增资9亿多元;2013年6月,公司向韶关钢铁以每股2元价格定向增发7.5亿股股份,扣除发行手续费后,公司实际收取资金14.94亿元,用于偿还对后者的债务。而韶钢松山方面,公司的特钢也进入了宝钢的供应体系,为宝钢特钢提供优质的钢坯资源。但是两者之间的重组,也就一直只停留在资金和技术的扶持阶段,并没有接下去更深层次的重组。

  至于余的离开,是否会为两者之间的重组带来新的契机,市场上的说法也并不一致。

  一位长期从事钢铁行业研究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韶钢前几年亏损严重,退出钢铁行业进行重组是最好的选择,现在余的离开,两者之间的重组或者的确将有一些新的转机显现。

  “两家公司的重组应该不太可能因为一个人的变动而产生变化。”卓创资讯刘新伟告诉记者,“宝钢和韶钢之间的重组迟迟不见动静,因素非常多,比如钢铁产品的盈利能力,韶钢主要产线材、中厚板这些产品,盈利能力比较差,外加上一些债务和流动性问题。”

  但无论是韶钢还是宝钢,都并没有对此明确表态。“目前来看,尚不存在这方面的考虑。”余子权表示。

  而据上述韶钢内部人士的透露,公司当然希望能够获得宝钢优质资产的注入,但是至今没有听到相关消息。而记者随后试图向宝钢求证相关消息,但截至发稿前,并没有获得相关答复。

  “宝钢和韶钢之间的重组属于钢厂重组常见方式中的并购主体承诺对并购客体进行改造和规模上的扩大,因此目前宝钢和韶钢之间的技术资金扶持是符合起初的重组构想的,至于是否会有进一步动作,现在来看并不好说。”沈一冰说。

钢企重组效果存疑

  宝钢和韶钢之间的重组,折射出了当前国内钢铁行业普遍的重组现状——效果难言优质。

  据了解,尽管韶钢早在2011年就已经纳入了宝钢的华南版图之中,但是业绩一直没有随着“一枝独秀”的宝钢而有奋起之势。数据显示,2011年和2012年,公司连续两年出现巨额亏损,全年分别亏损11.38亿元和19.52亿元,并且尴尬地“披星戴帽”;2013年,公司严控费用支出,钢材销售成本降幅大于钢材价格降幅,全年得以艰难地扭亏为盈,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01亿元。公司也于今年3月24日撤销退市风险警示,恢复正常交易,公司股票简称由“*ST韶钢”变更为“韶钢松山”。

  “根据公司的年报不难发现,扭亏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调整销售、管理等策略,还有就是调整设备折旧年限,并且是连续两年调整。”刘新伟告诉记者。

  而相比之下,作为并购主体的宝钢却完成了在华南范围内的布局,通过重组置换广钢产能的方式大力投资了湛江项目,并且从广东省国资委手上获得了韶钢的控制权,开拓了自己在华南的版图,保证铁矿石来源。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宝钢2013年业绩为国内钢企最优,但截至4月18日,宝钢股份股价为3.95元/股,较每股净资产6.71元为“破净”状态。值得说明的是,其股价“破净”格局已经持续近3年。

  “这种问题是当前国内重组中常见的问题。”刘新伟说,“按说重组行为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但是国内的重组常常难看见这样的局面,形象点说类似‘劫富济贫’,会出现重组企业完成重组后效益没出现好转,反而拖累母公司的问题。”

  事实上,从2012年开始,钢铁行业进入了罕见的危机时期,产能过剩的日趋严重促使企业之间兼并重组不时发生,如2009年,宝钢重组宁波钢铁,首钢重组长钢、贵钢、兴源实业;2010年首钢重组通钢,鞍钢集团重组攀钢集团;2011年马钢集团重组安徽长江钢铁;2012年宝钢重组韶钢,山钢集团重组闽源钢铁。

  但是从现状来看,通过重组获得的优化效果均没有充分显现出来。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粗钢产量7025万吨,同比上涨2.2%,测算3月份日均粗钢产量226.6万吨,创下历史新高。

  一方面是“越调越高”的产能,另一方面则是日趋低迷的公司业绩。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钢材综合价格指数降至95点,不仅继续跌破百点,而且是1994年该指数创立以来的最低水平。

  “今年一季度可能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钢铁行业效益最差的季度,现在开始或刚真正进入冬天。”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刘振江近日公开表示。

  “目前,国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困难重重,究其原因,要么是地方政府的‘拉郎配’,要么是民营钢企间为规避法律的重组,促使钢铁企业自愿地进行实质性重组,需要政府推出多项配套政策。”沈一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