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严葭淇 北京报道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改编自马尔克斯小说的最著名的一部电影。“它差不多囊括了人类从少不更事到鹤发鸡皮经历的所有事情。第一次读的时候,我能从中看到父母的影子,还有年轻时的自己。”执导该片的英国导演迈克·内威尔在读到该小说时,就决意要将它搬上大银幕,但他没想到,说服马尔克斯出售改编权竟花费了3年多时间。
作为一个风格彪悍的大作家,马尔克斯将他的狂放乖戾,在著作权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他最心仪的《百年孤独》,任凭电影人踏破门槛,他也没松口将之搬上大银幕。他曾谈及自己击退电影版权商的秘籍,“那就往高处开价,用他们最擅长的价格战击溃他们。”
曾混电影圈
成名前的马尔克斯,也曾落魄,他干过记者、公关代理人等工作。而他还曾是一位电影人,操刀编剧过《俄狄浦斯市长》、《爱与群魔》、《寡妇蒙蒂尔》等电影。据统计,马尔克斯参与的电影作品有51部之多,当然多数是短片和电视电影。除此之外,马尔克斯还出演过一些电影的小角色。成名后的马尔克斯,其代表作《霍乱时期的爱情》、《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没人写信给上校》、《苦妓追忆录》,均被拍成电影。上世纪80年代,马尔克斯一度相当关注电影,还担任过新拉美电影节的主席。他甚至做过导演梦,不过他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会是个失败的电影导演”,所以一直没勇气拿起导筒。
因为混过电影圈,身为文学巨匠的他,对电影也有着特别内行的看法。1987年,改编自他同名小说的电影《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上映。此前,该片导演弗朗西斯科·罗西曾希望马尔克斯能过目一下他改编的剧本,但马尔克斯很干脆地拒绝了,“如果你真想搞电影,就不要让我看剧本,否则我们就会陷入无穷无尽的争论。”影片公映后,影评人评价它相当忠实于原著,马尔克斯也随和地表示:“我相信,影片一定不同寻常,因为罗西是个不同寻常的导演。”
借着该片的成功,马尔克斯还向媒体表达了自己的电影观。深谙电影之道的他认为,无论是电影、文学还是戏剧,彼此之间都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三个品类,“如果一位导演非要把我的文学故事拍成他的电影不可,那他就是继续坚持要电影附属于文学。我认为必须反对这种做法,因为这样做对电影没有好处。”他直言,“要我对根据我作品改编的电影表示满意是不可能的。因为改编者永远不会知道作家头脑里的形象是怎样的。……不过,我并不担心这件事,因为电影的作者就是导演,电影是按照他的模式摄制的。我宁肯为电影写原始故事,让别人去改编,改编者最好是导演。”
马尔克斯这种淡定的态度,还贯穿于他的作品《没人写信给上校》和《苦妓追忆录》,分别于1999年和2011年被拍成电影。而他的《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还拍过一个中国版。
彪悍的原作者
而马尔克斯对于改编他作品的电影,也没有将豁达进行到底。在筹拍《霍乱时期的爱情》时,这位大文豪明显表露出他彪悍狂放的一面。
1985年,58岁的马尔克斯出版了又一部不朽名著《霍乱时期的爱情》。评论界认为,与作家的其他作品相比,该小说最能显示马尔克斯“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他放弃了自己拿手的魔幻现实主义,而将爱情这一古老主题抒写至极致。
但令他们始料不及的是,说服马尔克斯出售改编权是如此的艰难。其间,他们成立了专门的制片公司,并对马尔克斯软磨硬泡了3年多时间,甚至使用了苦肉计。
而马尔克斯表示,他当初不答应的原因,是不愿意将这个发生在南美的故事,拱手让给一个完全讲英语的电影团队。至于“怎么改编”,马尔克斯并不在乎。当斯坦多夫和编剧哈伍德带着剧本头稿拜访他时,马尔克斯提出的意见令他们大跌眼镜——剧本太忠实原著!他说:“如果要拍电影的话,你们需要从书中走出来。”
200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终于上映。和所有改编自名著的电影一样,热切的关注也带来争议不断。但此时的马尔克斯却相当理性。他说,拍出来的电影已不再属于作家,而是独立存在的艺术品,“任何时候将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比较孰优孰劣都是愚蠢的。”而且他认为,这其中文学在先入为主方面,还占了很大便宜。
天价吓退版权商
众所周知,马尔克斯的成名作和最伟大作品,是出版于1967年的《百年孤独》。对于这部最新之作,马尔克斯表现得极为强硬。他固执地认为唯一有能力执导该作品的,是日本大师级导演黑泽明。1998年黑泽明去世后,马尔克斯宁愿将《百年孤独》束之高阁,也不愿任何人染指。
1990年10月,马尔克斯在日本东京和正在拍摄《八月狂想曲》的黑泽明,有过一次有关电影的对谈。马尔克斯表示,自己对黑泽明和黑泽明的电影抱有巨大的好奇心。“因为我也做过编剧,所以首先我想知道你是怎样创作剧本的。其次,你曾经对一些文学名著进行过杰出的改编,而我自己却对已经被改编或可能会被改编的作品心存疑虑。”
坚持完美主义的马尔克斯认为,电影有时会破坏小说给读者的想象空间,而他更“喜欢在读者和作品之间保留一种私人关系”。具体到《百年孤独》,马尔克斯说,“我更希望读者继续想象书中的人物,同时创造我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我认为故事一旦被搬上银幕,它就会大逊其色,形象在强加给观众时会比书中的文字更有影响力,它会对观众说:‘不,请注意,人物不是像你想象的那样,而是这样的!他有这个演员的面孔。’我认为这就完全破坏了小说的文学价值。”
因此,马尔克斯任凭电影人踏破门槛,也不松口。法国《巴黎评论》杂志曾问马尔克斯是否有兴趣将《百年孤独》拍成电影?马尔克斯态度决绝,“只要我能阻止,就不会发生。”为此,他还透露了自己吓退那些找上门来的电影版权商的“杀手锏”,那就是高昂的“价格战”:他先让经纪人开出100万美元的天价,等到对方咬牙准备接受时,他又把价格抬高到300万美元。
“《百年孤独》那么长,变成电影会是什么样子?依我看,它会更像一部可以放映10年的电视连续剧,拍出来效果也会和小说完全不同。”马尔克斯的刻意阻止,终于使这部文学巨著,在他的有生之年缺席大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