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504/BIG201404252038893.jpg

大型银行重分领地

王晓薇 2014-4-25 23:22:00

本报记者 王晓薇 北京报道

    过去十年,全球的大型银行都沉浸在远离其传统业务范围外的大宗商品交易中,现在已经到了告别的时候。
    最近说再见的是英国的第二大银行巴克莱银行。
    4月22日,巴克莱银行发布公告称,将退出多数金属、能源和农产品交易业务,但保留贵金属交易、部分石油和天然气交易工具以及指数产品。该行还表示,缩小后的商品交易业务将主要进行电子交易。
    金融监管趋紧、新资本规则约束,以及大宗商品的收益预期下降是促成巴克莱做出战略调整的主要原因。
    作为大宗商品交易领域的五大银行之一,巴克莱的选择代表着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型银行转型的一个主要方向,然而与此同时,也有人选择继续坚守。
    选择回归传统还是继续创新,大型银行的走势正在呈现两极化。
“巴克莱”们的选择
    “让巴克莱回归本初,重塑形象”,这是两年前接任巴克莱银行总裁一职时,安东尼·詹金斯许下的承诺,而对投行部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则成为了詹金斯兑现这一承诺的主要方式。2013年该银行投行部门税前利润为25.2亿英镑,同比下降了37%,为了在该部门不断上升的成本与不断下降的利润之间取得平衡,巴克莱一直在尝试退出大部分大宗商品业务和进行裁员。而以美国为主的监管机构今年来加大了对大宗商品违规的处罚力度也强化了巴克莱银行的退出决心。2013年巴克莱收到了来自美国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对其操纵能源市场的指控,涉及罚金达4.7亿美元,目前这一起诉仍处于庭审阶段,巴克莱并不接受这一指控。然而,与此同时,巴克莱却关闭了其在伦敦和纽约的电力交易部门。
    据巴克莱银行内部人士透露,该行可能会对部分盈利能力不达标的部门通过转移至“内部坏账银行”的方式(不出售也不关闭)进行重组。巴克莱将在下月公布涉及范围更广的缩减投行规模的计划。目前已知的是,贵金属交易将被纳入外汇交易业务。据知情人士透露,巴克莱金属和矿产销售部门主管、该行派驻伦敦黄金定盘价小组的代表怀特·黑德将在此次调整过程中离开该行。他的离职将使巴克莱是否继续留在这个由五家银行组成的小组成为悬念。该小组每天确定全球黄金基准价格。受巴克莱退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决策影响,逾160名与全球商品交易相关的交易员、销售以及研究人员将有可能被列入裁员名单。
    选择退出大宗商品市场除现实境遇考量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詹金斯为解决目前困局的一个权宜之计。4月27日,巴克莱银行将要召开股东大会。5月8日詹金斯将要向投资者做公司战略通报。为了预防巴克莱陷入因大批银行家离职所造成的“死亡螺旋”,詹金斯希望能够将该银行投行部门的奖金总额增加10%至24亿英镑。然而面对该行投资部门8.2%股本回报率,股东们显然难以通过加薪要求,目前已经有40%的股东们对此表示了反对。“詹金斯与股东的蜜月期已经结束,成本是他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巴克莱银行的一位大股东说。
    与詹金斯遇到的问题一样,大宗商品越来越窄的盈利空间正在使得更多的银行家们选择离开。
    2012年3月瑞银集团就已经宣布将逐步停止除黄金和指数基金以外的多数商品交易。2013年4月德意志银行也拱手让出了其一度持有的可供建造30000架大型飞机的铝库存,退出了其曾经占据三分之一江山的大宗商品市场。2013年底,随着摩根士丹利放弃了纽约港的掌控权,该公司在全球石油运输领域所拥有的“领袖”地位也不复存在。2014年4月进入大宗商品交易领域较晚的摩根大通也启动了退出程序,伴随着在摩根大通供职27年的华尔街大宗商品交易“女王”布莱斯·马斯特的离职,摩根大通以35亿美元的价格将现货大宗商品部门打包出售给了瑞士能源巨头摩科瑞。而这一出售决定也意味着,金融危机以来,摩根大通所立下的通过不断吸纳瑞银与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同行的大宗商品业务,成为华尔街大宗商品交易“航母”的壮志破灭。
    据咨询机构Coalition估计,大宗商品领域前10名的大型银行在该领域的营收已经从2008年的141亿美元下降到了去年的45亿美元。大宗商品交易在这些银行的战略决策中正在从过去的炙手可热变得弃如敝履。
    但事有例外,高盛或将成为最后的坚守者。
高盛独自坚守
    4月19日,高盛公布了其2014年第一季报,数据并不乐观,一季度高盛净收入下降8%至93.3亿美元,净利润下滑11%至20.3亿美元,作为高盛核心业务的固定收益,大宗商品和外汇交易(FICC)业务营收为28.5亿美元,尽管高于市场预期的26.3亿美元,但是还是不及2010年同期的一半。然而高盛一季报显示,面对黯淡的数据其经营战略依旧维持原状。交易经纪收入和自营投资收入依旧占到了其总收入的64%。
    值得关注的是,时隔6年再次选择与高盛同一天公布一季报的摩根士丹利却在战略调整、将业务重心重新转向财富管理和证券承销等非FICC业务之后给出了耀眼的成绩。摩根士丹利一季度净收入增加10%至89亿美元,净利润大增49%至15亿美元。
    然而,摩根士丹利的成绩并没有动摇高盛的信念。“高盛有能力保持交易业务收入不再下滑,并在将来市场交易完全复苏的时候获得更多的收入。而那些自金融危机以来逐步退出该市场的竞争对手们则将错过这次机会。”一位高盛的高管告诉路透社说。
    除“习惯性”地看好大宗商品市场外,高盛之所以如此坚定地固守大宗商品市场更多是出自其“天性”和自身需求。
    从1981年,收购专做咖啡和黄金交易的J·阿郎公司,将经营业务由传统银行业务扩展至投资、固定收益等多元化经营方式以来,大宗商品交易就已经成为了高盛区别于其它传统银行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大宗商品交易一直都是高盛的“核心经营战略”。而现任总裁布莱克·费恩的个人经历则对于高盛继续坚守这一战略提供了领导层面的支撑。费恩职业生涯起点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J·阿郎公司的贵金属销售工作。其35年的工作经验绝大多数来自该行的自营业务。与此同时,高盛长期遵循的合伙人制度也为该行在大宗商品交易方面提供了可靠的“忠诚度”,该银行的许多合伙人曾受益于J·阿郎公司合并带给其的丰厚利润,目前高盛还雇佣有近250名前J·阿郎公司的交易员。可以说,大宗商品交易一直流淌在高盛的血液中。
    此外,客户需求也为高盛的独自守候创造了外部条件。有着华尔街“章鱼”之称的高盛,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为其客户提供多种融资和对冲服务。“对于那些需要对冲特定类型风险的石油商而言,谁还能为他们提供服务?也许只剩下高盛了。”伯恩斯坦研究机构分析师布莱德·欣茨说。布莱克·费恩的总结则更为简练——“需求量太大而无法退出”。而这也成为了高盛游说美国监管部门考虑“选择性执法”的主要理由。
    全球银行业正在面临着新一轮的战略调整——或跟随巴克莱转身于传统业务,或追随高盛继续等待新的时机,然而无论如何站队,这两支队伍并不会永远平行,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便会再次交叉于某一个充满诱惑的利益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