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刚 北京报道
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快速扩张的基金子公司,其超常规发展所隐含的风险已引起监管部门关注。《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去年下半年开始,证监会就对新设立的基金公司进行非公业务“窗口指导”,多次召集部分子公司业务负责人,通过座谈会强调风险控制,当时,市场就普遍预期相应的监管条例会陆续出台。
果然,今年4月底,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从事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首次对基金子公司牌照申请设立了门槛:新成立不满一年或管理公募基金规模低于50亿元的基金公司,证监会将暂缓审核其设立子公司的申请。
这意味着,次新基金公司和袖珍基金公司将很难通过子公司这个所谓的“万能神器”迅速扩张,子公司业务将不得不降温。
不满“周岁”不批
2012年11月,平安大华基金成立子公司成为基金行业首例。此后的18个月,子公司业务处于野蛮成长状态,资产管理规模急速扩张,风险逐渐体现。
4月25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基金子公司业务推出以来总体运行平稳,但也存在一些风险隐患,为此下发《通知》以加强风险管理。
从《通知》看,对子公司和专户业务的具体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知》重申子公司开展业务应守住的底线和被禁止的行为,并针对专户业务引入第三方监测。此外,为引导新设立的基金公司优先开展公募基金业务,促进公募与专户业务协调发展。
记者梳理目前还未有子公司的基金公司后发现,按《通知》要求,国开泰富、华福、圆信永丰、中信建投4家基金公司将受阻于新规门槛。其中,国开泰富于3月11日获证监会受理,处在审查阶段,华福则暂未获得受理,而圆信永丰、中信建投尚未上报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永赢、上银、鑫元、道富4家公司已先于政策出台前设立子公司。其中永赢全资子公司永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于3月31日获批,而永赢不过在去年11月成立,至今未满半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新近成立的基金公司更热衷子公司的发展,部分公司甚至已放弃公募业务的发展。Wind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成立于2012年6月的红塔红土基金至今仍未开展公募业务;去年一季度成立的东海、中加等,时隔一年后也未有公募产品。此外,华宸未来、前海开源等15家公司,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不足10亿元。
对此,一位基金公司总经理向记者指出,对于新成立的基金公司来说,公募业务前几年都在投入期,收回成本的时间周期长,而子公司业务往往能迅速盈利。由于新基金公司对子公司业务的依赖性较大,可能导致风格激进、风控宽松,给整个行业带来风险隐患。这也正是证监会对基金子公司业务做出指导的原因之一。
兑付风险隐存
记者了解到,相较于设立子公司的门槛限制,其实《通知》对子公司专户业务备案管理的要求将对行业影响更大。
上述总经理告诉记者,目前《通知》的具体细则还未看到,对于监管备案的要求还需明确,但备案监管的重点无疑将是各种形式的类信托通道业务,而这也是子公司目前最重要的业务类型。
记者采访获知,目前的子公司业务中,“类信托”等通道业务占近八成,子公司在这一领域的爆发式增长主要还源于监管套利——出于风险考虑,各监管部门对信托相关业务进行了政策限制,但基金子公司作为新生事物并未纳入限制范围,因此众多被政策限制却又体量庞大的项目涌入基金子公司。
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90家基金公司中已有67家成立子公司,比例高达74.44%。专户子公司也成为基金公司的业务标配,上述67家子公司中有60家开展了专项资管业务,管理账户4186个,管理资产1.38万亿元。
从2013年开始,房地产信托一直是基金子公司专攻方向之一,有近半数子公司涉足房地产类项目。由于“类信托”产品存在刚性兑付需求,一旦房地产信托等“类信托”产品发生违约兑付,注册资本平均不到5000万元的基金子公司,风险控制能力和赔付能力让人担忧。
记者根据证监会官网公布的信息统计后发现,67家基金专户子公司合计注册资本32.13亿元,平均只有4795万元,相较1.38万亿元管理资产,“杠杆”高达429倍。其中,注册资本刚到2000万元“起步价”的多达29家,占比43.28%。
实行备案后,“类信托”等通道业务规模飙涨的趋势可能有所放缓,而这是基金子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若其发展受限,基金公司今后盈利状况或受波及。
记者注意到,截至4月30 日,作为基金公司股东的上市公司经由年报也将31家基金公司的经营状况曝光,其中一个新趋势是,基金子公司业务已成基金公司最重要的利润增长来源。
如兴业银行年报显示,至去年底,兴业基金及子公司资产管理总规模500亿元,其中子公司487亿元。2013年兴业基金累计实现营业收入8497万元,净利润1281万元。去年兴业基金并未发行公募基金,千万利润基本全来自子公司。
此外,民生加银、东吴、工银瑞信、财通、招商、万家等亦有类似情况。
泡沫刺破才会收敛
从上述基金公司利润来源现状看,不难理解为何去年以来基金公司争先恐后设立子公司。上述总经理直言,公募行业传统业务竞争日益激烈已让更多公司不得不面对转型,而子公司业务的高速发展背后正是这种竞争的产物。
他表示,实际上多数基金公司高管都知道,子公司尤其是“类信托”业务只是基金的“副业”,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仍在于投资,基金公司应该将重心放回到投研上,然而尝过其中的甜头后,要想基金公司放弃“类信托”这块热土并非易事,或待监管大棒挥来,或待刚性兑付泡沫刺破,基金业才会如梦初醒。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部分发展较快的基金子公司已不再满足于仅收取少量管理费的通道业务,而是开始在主动化管理方面寻求突破。股权质押、上市公司定增、PE投资、永续债等各业务条线,都闪现着基金子公司的主动管理。
在华宝证券分析师胡立刚看来,尽管越来越多的基金子公司倾向于转型主动管理,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从流通环节看,主动管理项目的承揽和销售,基金子公司都没有明显优势。
但新三板的扩容将为资产管理带来新的增量,公募子公司有望发力这一新的蓝海市场。此外,在目前的国内市场,对冲交易主要是通过股指期货、国债期货、融资融券进行。未来业务相对灵活、监管约束较少的基金子公司可以开展对冲业务,在国内这一市场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