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晓薇 北京报道
在印度独立66年历史的大多时间里,这个国家都由一个名为甘地的显赫家族掌控着,如今这一切即将被一个来自低种姓族群、作风强硬的政治家所颠覆。
印度人民党领袖纳伦德拉·莫迪是印度新总理的热门候选人。虽然距离最终宣布大选结果还有4天,但是在5月12日全部投票结束后,莫迪就已经率先在自己的推特上表达了必胜信念:“今天印度再次获得胜利,选票的力量再次凸显了民主的最高精神。我感谢我的竞选团体。”
最终民调结果也支持了莫迪的这种自信。研究机构CVoter预测表明,莫迪所在的人民党将有可能赢得印度议会下院543个席位中的299席。如此,莫迪便无需在地方政党中寻找盟友,就能掌控绝对多数席位。而印度政坛曾经的“霸主”国大党及其盟友所获席位则可能缩水至91席。
事实上,为了战胜甘地家族,莫迪准备了近60年。
印度CEO
现年63岁的莫迪在其人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里都在思考着一件事,那便是如何领导印度走向一个更强大的未来。而这一问题对于出生在一个茶水店老板家的孩子来说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虽然从国家形态上来看,印度践行的是民主制度,但在国家管理方式上,印度似乎从来都没有脱离封建制,种姓、宗教、性别的差异化在这个国家内部勾画出了无数条红线。而为了越过这些红线,莫迪曾数次改头换面。
按照莫迪自己的说法,他的政治觉醒要追溯到他8岁刚开始参加印度教右翼组织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RSS)晚间操练的时候。此后,RSS对莫迪的影响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为了履行RSS所遵循的奉献精神,莫迪20岁时结束了为期3年的包办婚姻,在此后的多年时间里,莫迪如苦行僧一般四处流浪。人民党给出的莫迪简介中介绍,他曾被3座寺庙拒绝,最后他回到了RSS,在那里进行全职工作。
莫迪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及了RSS对他的影响:“它向我灌输了纪律性,我学会了要为他人而不是自己去生活。”从此政治便成为了莫迪最忠诚的“精神伴侣”。
1980年,印度人民党在RSS的支持下成立,莫迪开始出任党内多个重要职务,在其策划与带领下,印度人民党赢得了1995年的全国大选。莫迪的领导能力最终将其送上了人民党全国秘书长的宝座。此后,莫迪开始将工作重心转向打造属于他个人的政治版图。
1998年,莫迪参与了人民党在古吉拉特邦的地方选举,并最终赢得了大选。此后他连续3次带领人民党“常驻”这一地区。他在该地区长达13年执政期内所获得的骄人经济成绩,仅占印度人口5%的古吉拉特邦承担了印度16%的工业产值和22%的出口额。这让他在国际舞台上声名鹊起,成为了世人口中的“印度CEO”。而相较于莫迪强硬的个人作风与习惯独自做出决定的管理风格,古吉拉特邦当地人更乐意将他称作“老板”。
在那期间,莫迪每日仅睡3个半小时,凌晨5点起床后,除花费一个半小时练习瑜伽之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过去10年,我甚至没有一个15分钟的假期。”莫迪在一次采访中说。
古吉拉特邦经济的成功经验让莫迪在印度经济低迷时,赢得了管理这个国家的机会,而他在这一地区执政时所发生的一起大事件则对他的个人声誉以及未来执政带来重要挑战。
莫迪的挑战
在2002年古吉拉特邦所发生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冲突中,莫迪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几乎是外界在谈及莫迪时都会提出的一个问题。而在这场造成了1000多人死亡,其中多数是穆斯林的骚乱中,莫迪政府在事发时的迟缓和事发后的敷衍了事都让外界开始质疑莫迪是否一个宗教主义者。
围绕着莫迪在古吉拉特邦骚乱中的角色曾有过众多争议,以至于在印度法院已经判决莫迪无罪之后的近十年间,美国政府仍拒绝对其发放签证。
也许是长期受到这一骚乱问题的困扰,与印度其他政治家不同,莫迪并不乐意展示自己的宗教信仰。虽然身处以印度教派为主要特色的人民党内部,但在莫迪的办公室内并没有悬挂和摆放任何宗教信物,仅有的装饰物就是两尊雕塑,即他心中的英雄印度哲学家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而维韦卡南达所倡导的恰恰是要求印度民众从语言、道德以及宗教的分歧中走出来,寻找文化的共识,从而将印度视作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
这也正是莫迪成为印度总理之后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统领印度这个宗教、文化多元的国家,莫迪也许会从维韦卡南达的哲学思想中找到方法。
对于另一个重要挑战——如何拯救急剧下滑的印度经济,古吉拉特邦的“制造业公式”也并不一定适用于印度全境。在1991年的自由化改革为印度带来了10年增长黄金期后,印度更需要的是一次现代化的变革,而这种现代化既包括经济上的自由市场理念,也包括政治上的现代化治理。
此次大选,莫迪之所以能够取代甘地家族,正是因为他的出现符合了印度民众对于变革的渴望,而如何将这种渴望变为现实,莫迪则需要展现出更大的魄力。
“这不是幸运,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过程。”2014年2月在参加大选谈及自己在古吉拉特邦所取得的成功时,莫迪说。如今莫迪将负责设计整个印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