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无疑是近期资本市场最火热、最劲爆的话题,那么,“沪港通”的投资机会究竟藏身何处?风险又有哪些?对此,瑞银证券董事总经理、财富管理研究部主管高挺在接受《CM 华夏理财》采访时,给出了答案。
Q:随着未来“沪港通”的实施,您认为哪些公司将受益?
A:“沪港通”最终实现的是一个双向的资金流,当然,现在A、H 股仍然还是存在一定差价的,两地的股价并不是马上就被拉平了。这个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因为两地的市场还是不一样的。所以,“沪港通”并不能算是一个完全套利的机会。把A 股直接拿到H 股去卖,这个才能算得上是彻底的套利。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你是无法做到的。
还有很多元素会影响到两地股价的差异,比如说投资者的结构、海外或者香港与内地的流动性等元素。从你说的直接受益的角度考虑,因为“沪港通”打通了一个渠道,沪港两地的估值会接近,趋向会收窄。趋向收窄之后,你看到的可能是这样的情况:A 股这边直接影响到的可能就是金融板块。我们可以看到,在A、H 股的差价中,大多数的金融股都处于A 股折价的状态。所以说,未来沪港两地股价趋近的时候,折价的A股会有一个提升的空间。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直接可比的。同一家公司,如果两地都有的话,我们就会去寻找两地估值的差异。比如食品饮料公司,港股上市的食品饮料公司可能与A 股上市的食品饮料公司的估值差异很大,当然不一定是同一家公司,如果两地的估值存有很大的差异的话,那么,它们的估值也会拉近。那么,这个可能就不是板块的问题,而属于个股差异,这也属于受益板块。
第三个我觉得就是,沪港两地的市场结构不太一样。以前,港股市场上市的多是大的石油、石化、电信公司,比如中移动、电信都在H 股,A 股这边就只有联通。还有一些互联网公司也多在香港上市,A 股这边相对较少。对A 股市场来说较稀缺的板块,自然就是港股受益的板块。同样,我们A 股市场也有很多是港股市场所没有的,尤其是消费股。从结构上来说,A 股市场的消费股选择性很高。除了消费股,A 股市场也有很多制造业的公司,而港股那边的选择性就比较低。“沪港通”打通了两地的投资渠道之后,这种相对稀缺性股票应该会受益。
我觉得受益应该就是这些吧!
Q:为什么说“沪港通”不是真正的套利?
A:为什么说“沪港通”不是真正可行的套利?我们现在来想另外一件事情。我们现有的机制,在“沪港通”之前就已经有QFII/QDII。我如果是一个投资者,完全可以通过QFII/QDII 来设计一个比较好的套利机制。实际上,即使存在这些,两地的估值也没有被彻底拉平,所以说,这并不是完全套利。
Q:您认为投资者掘金“沪港通”将面临哪些风险?
A:“沪港通”造成的最终效果是香港的中资股和内地股票的联动性加强。举例来说,在“沪港通”之前,同样一个消息,它可能对两地的影响不太一样;现在,沪港两地的互动性加强,两地的关联度也就加强了。无论是香港的中资股还是A 股,它们的基本面还是一样的,比如它们都是中国的上市公司,都会受到中国宏观经济、中国政策的影响。内地投资者如果既投资了A 股市场,同时通过“沪港通”还投资了港股,那么投资者就无法摆脱资产配置都集中在中国公司的风险。如果出现了宏观经济的风险,那么两地的股票会同时跌。我个人认为,“沪港通”的风险是分散性不够。更好的情况是,分散到别的类资产或者是别的地区的资产,宏观经济与中国经济的相对关联度不那么高,这样的话,某个地方一旦出现的话,其他地方的配置可能影响会小一些。
不论是香港的中资股还是A 股,他们都没办法摆脱这些区域性的风险,它们还是比较集中。从多样性的角度来说,“沪港通”很难规避这样的风险。
Q:“沪港通”对QDII/QFII 的影响?
A:QDII/QFII 主要是针对机构投资者,当然个人投资者也可以参与机构设计的产品。“沪港通”与QDII/QFII 相比,它的灵活度可能要高一些,比如香港投资者如果想投资内地市场,那么他就完全可以自己操作了。“沪港通”对QDII/QFII有一定的替代性,但QDII/QFII 有些做不到的地方,“沪港通”也可以满足。虽然两者有一定的重叠,但“沪港通”理论上给出了更多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