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周龙凤 本报记者 蓝姝 广州报道
近日,广东省纪委官网通告,给予广东省科技厅原党组副书记、巡视员张明双开处分,收缴其违法所得,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继广东省科技厅原厅长李兴华、副厅长王可炜之后,作为第三名落马的厅级官员,张明身后,是去年以来震惊全国的科技系统腐败窝案。该腐败窝案席卷广州、佛山、中山、河源等多地科技系统,其中广州、佛山成为重灾区,两地科技系统有50人被查。
一位熟悉内情的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进入2014年以来,广东科技系统腐败窝案地震依然在持续,全省科技系统陆续有近70名官员卷入其中。
“一个领域那么多人出了事,肯定跟制度设置有关系,制度不严谨容易滋生腐败。”广州市主管科技的副市长王东曾如是坦言。
根据中国科协的调查估算,我国每年科研经费因腐败等各种原因流失的金额可能达到数千亿元,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仅占40%左右。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上的漏洞使得科技部门成为寻租、腐败的高发地。
套补利益链
国家统计局等三部委2013年9月联合发布的《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0298.4亿元,其中广东省以1236.2亿位居全国第二。而这巨额的科技资金如今却成为了被种种非法手腕瓜分的“唐僧肉”。
据上述熟悉内情的人士介绍,科技经费按常见的用途与流向主要分为科研基建项目经费、高校科研经费、科技创新补贴及扶持基金三大类。其中科技创新补贴及扶持类基金涵盖国家政策行业补贴资金、高新技术企业及中小企业创新扶持基金等诸多类项目,而材料的申报、经费的审批与发放自由裁量权均由地方科技系统掌握,这也是此番广东科技系统腐败窝案撂倒大部分科技系统基层官员的主要杀手。
据案情披露,广东科技系统腐败窝案的犯罪事实都发生在向企业审核发放政府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的过程中,部分已查明的案件中,公职人员与企业相互勾结并达成“分赃”默契:中介方(公司)按申报专项资金的30%收取业务费,并将其中10%送给“协办”的公职人员。
“据我所知,套骗科技补贴主要有三类手法:一是科技中介赚取服务费和中介费,利用科技系统的人脉牵线搭桥、行贿,形成瓜分资金的利益同盟;二是科技系统的官员隐形入股、下海,将好项目及补贴曲线落入自己口袋;三是空壳公司虚构项目、编造材料,空手套白狼。”李林(化名)曾是专吃科技补贴的广东某通科技有限公司的前高层。据其透露,其所在的公司对外曾号称省科技厅下属企业,每年拿到手的科技补贴资金有2000多万元,但公司实际经营业务收入不到1000万元,能顺利拿到补贴的原因是“科技厅领导亲戚持有公司股份”。
据记者调查,不少科技中介公司以“科技咨询”为名,表面提供咨询服务,实则为企业和科技官员之间牵线搭桥。
而像李林原公司这类“领导亲戚有股份”的情况也不在少数,更甚者,有官员直接与人合伙开空壳公司,套取科技资金。据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法院6月初披露,南海区科技信息局原副局长欧阳可斌和南海区经济促进局产业发展科原科长何家锋,任职期间分别与他人合伙成立公司,通过职务之便帮助公司盈利并收受合伙人贿送的“好处费”。
除了上述三类套骗手法外,更多科技系统落马官员则是以帮助他人获取科技补贴而直接受贿。一些科技系统官员更是向获得补贴资金企业狮子大开口,索要50%甚至更多的好处费。
寻租空间
面对科技系统层出不穷的腐败,曾在广州市南沙区经信局负责项目申报工作的王静(化名)坦言,“科技资金的审批过程,确实存在不少可人为操作的漏洞,被有心人利用并从中获益的空间很大。”
“科技资金的申报分两类。一类是政府对外公开、面向所有企业的,如科技小巨人、创新企业基金等。这一类申报主要看企业的硬性条件及申报材料写得好不好。若是对政策了解比较多,申报材料又体现出企业的优点和技术先进性,那么评分时就比较有优势。”王静表示,科技部门对这一类资金的处理相对公开透明,不过也有申报材料造假或是官员有意“放水”。在佛山科技系统腐败窝案中,就有科技局内部人员涉嫌通过伪造事项申请材料帮企业骗取政府科技补贴。
“还有另一类,不是面对所有企业,只是开发区特有的资金或某个区特殊的奖励,这类科技资金要获取就真的是靠人脉关系了。政府关系做的好就能得到消息,然后可以申请,而评审的时候也是可以做些公关的。”王静直言,这一类资金的处理基本属于“暗箱操作”,只有“关系户”才能拿到手。
广东一科技公司营销总监林先生向本报记者诉苦:“明明有些企业研发能力很差、公司实力也不强,但因为和政府关系好,就能获得消息和帮助,还轻而易举就拿到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政府补助。”
“掌握信息”、“关系过硬”成为企业能够拿到补贴资金的关键,另一方面,获得补贴资金的多少也完全取决于科技部门的审批与裁量,从立项审批、企业资格筛选、材料报送到最后资金拨付,处长和经办人都拥有绝对话语权。“给每家公司拨付多少资金,先由处长提出计划,再报局长审批。”广州检察院反贪局负责人曾介绍,广州市科信局19个处室中有14个具有项目管理职能,而这些部门的处级干部,既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又负责项目的投资管理,属于“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运作状态。
除套取科技补贴成风之外,在地方重大科技基建项目、高校科研上,也难免落入被“贪”、“骗”、“吞”的漩涡中。
亟待变革
一方面,科技资金被以各种名目、手段大肆骗取,另一方面,是科技资金因贪腐问题而带来的挥霍浪费,广州市副市长王东在去年7月底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称,我国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极其低下,全国的科研经费大约40%真正用于科技研发,百分之五六十用于开会出差。
而审计部门对于科技经费的审计结果情况通报表明,从2008年以来,弄虚作假、骗取科技资金的违规违法行为屡见不鲜。近3年审计机关对国家各部委、各省份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发布的年度审计报告,其中有39份涉及“问题科研经费”。
2014年广州市两会期间,科信系统的腐败问题引起人大代表的热议。不少代表呼吁目前科技经费运行过程中科技部门审管不分、自由裁量权过大、缺乏监督制约机制等现状亟须改变。此间新官上任的广州市科信局局长马正勇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科信系统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广州将着力修补制度漏洞,对科信局内部处室职能和流程“打乱”再造,不再出现一个项目由一人或一个处室“一管到底”的情况。
此外,更高政策层面上的改革正渐行渐近,在今年1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将改革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