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504/BIG201407022018688.jpg

如何消化一战遗产

周江林 2014-7-2 23:23:00

周江林

    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欧洲最终打破了自拿破仑战争后的百年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历时4年3个月,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家地区达34个,战祸波及15亿人,约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75.5%,造成3000多万人伤亡。全球政治版图因这场战争而洗牌,欧洲东部的四个古老王朝纷纷覆灭,彻底改变了世界社会秩序,也深刻影响了西方人的精神生活。
    直到“年轻力壮”的美国参战,方才让战争这个“绞肉机”停止运转。战胜国美国以欧洲的拯救者身份凯旋而归,虽在外交上陷入孤立主义,却暗中觊觎盟友的心脏密钥——当时扮演世界货币角色的英镑,并在30年后告别了霸权地位。
引爆世界大战的一枪
    在奥斯曼帝国土耳其衰落的同时,原本属于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巴尔干地区民族主义浪潮日益高涨。但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国家已消失数百年,各民族和疆界的划分十分模糊,另一方面在奥匈帝国和俄国两大强国的支持下,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战争保加利亚(俄国后台)获利最大,导致第二次战争中塞尔维亚(俄国后台)、希腊(英国后台)、罗马尼亚(奥匈后台)、黑山(奥匈后台)、阿尔巴尼亚(俄国后台)瓜分保加利亚,并使得世仇奥俄的冲突又加深,巴尔干地区遂有“欧洲的火药库”之称。
    1912年和1913年,在巴尔干各国因领土划分问题引起的两次小规模战争中,塞尔维亚接连获胜。其国内的民族主义分子大为振奋,坚定了他们的目标:建立一个以塞尔维亚为主导的包括南部斯拉夫各民族在内的国家,而要实现目标的头号敌人就是奥匈帝国。在此背景下,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夫妇却选择了在塞尔维亚国耻日这一天出巡波斯尼亚,此举被民族主义认为是对塞尔维亚的侮辱。    
    1914年6月28日,在观看完军事演习后,斐迪南大公夫妇坐着敞蓬车,在总督和市长的陪同下前往市政厅。当车队行进到市中心时,埋伏在此的波斯尼亚青年查卜林诺维奇冲上去,向大公的汽车投掷了一枚炸弹,但没有命中,只是伤了一名随从军官,大公的车立即离开了现场。在访问了城市礼堂后,大公夫妇前往医院看望被炸弹炸伤的这名副官,车在普尔码头调头时,17岁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波冲过去,向大公夫妇开枪,两人当即中弹身亡。
    行刺者全是激进的塞尔维亚恐怖组织“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普林西波自知难逃此劫,自杀身亡。
    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在得到德国支援后,于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欧洲各国原有的矛盾因萨拉热窝事件而激化,一个又一个的国家被卷入到战争中,分成两大集团厮杀:加入同盟国方面作战的共有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4个国家;而英国、法国、俄国、塞尔维亚、比利时组成了协约国,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国家,但在伦敦会议上,英法俄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某些土地后叛变,加入了协约国。
    1914年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比利时对德国宣战;此举激怒了比利时的保护国,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日本为了夺取德国在亚洲的殖民地,8月23日向德国宣战。奥斯曼帝国于11月参加到同盟国方面作战。
    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比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战争最初在欧洲进行,很快就超出欧洲范围。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卷入战乱。双方动员的兵力达889个师,共计7400多万人,共有840多万人阵亡,另有2100多万人受伤,带给人类空前的灾难。
德皇威廉二世的疯狂
    今天,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一个国家领袖的性格因素在战争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威廉二世是个很不寻常的人,他的性格非常复杂,不仅是决定自己命运,而且是影响了整个欧洲和世界的命运。一方面他和英国有太深的渊源,他母亲是英国人,外祖母是维多利亚女王,舅舅是爱德华七世,表弟是乔治五世。他似乎很喜欢外祖母,但与母亲关系很僵,他母亲总是说英国什么都比德国强,所以他对大英帝国和皇家海军妒羡交加,这种情感是很复杂的。
    另一方面他天生一臂有残疾,历史心理学家认为他因此心里有阴影,需要通过好大喜功来弥补由此而带来的自卑感。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内心比外表敏感得多,有人说他像个要演皇帝的演员,但是自身条件又实在不太好。丘吉尔称威廉二世喜欢昂首阔步,装腔作势,但在种种矫揉造作的背后,却是个极其平庸、虚有其表,但大体而言没有恶意,又想成为腓特烈大帝第二的人。基辛格描述其情绪起伏大,常说蠢话。这样的人当皇帝自然不会对欧洲和平有帮助。
    事实上,仔细看他的言行,他常常表示不想打仗,但他又很担心德国的声誉,也和很多德国人的想法一样——德国是个经济大国,所以在世界上应该有更高的地位。1914年夏天,他得知有些军官私下叫他“胆小鬼威廉”,因为他在之前的一系列情势中让步了,这对他的心理也产生了影响。
    威廉二世对外政策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四处挑衅,漫无目标,从未说清楚到底想要什么,完全没有长期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实际规划。德国因为支持奥地利侵犯俄国的势力范围而轻率地与俄国结仇。它长期是法国的眼中钉,却在摩洛哥问题上向法国挑衅,把自己绑在其他国家的战车上。德国人还是过于迷信自己的实力,最后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战争。
没有一场战争
开始时不受欢迎
    麦克斯·黑斯廷斯在《1914浩劫:欧洲走向战争》中写道:“没有一场战争开始时不受欢迎。”每个国家政府都在说服民众自己是无辜的一方,比如德国就宣扬自己在抵御来自俄国的挑衅,而民众也相信了。法国、英国都说自己在抵御德国,俄国说自己在抵御奥匈帝国和德国。
    英国对德国宣战之后,原本好战的英国贵族子弟踊跃报名上前线,骑马打仗是他们血液里流淌的本能。他们受过教育,良好的修养和隐忍的能力让他们沉默,面对艰苦的战争,很少抱怨。然后,一战英国有71.5万士兵阵亡,几乎消耗了英国整整一代的青年精英阶层。
    诗人丁尼生的长孙、第三任丁尼生侯爵记得他们“很快打点行装,心急火燎,心想可不能错过这场战争”,他参加了步枪旅,在法国战线上三次受伤。后来建立了英国法西斯党的莫斯在一战开始时,只有18岁,他说:“我们最大的担心,就是我们还没到前线呢,战争就结束了。”他参加了女王枪骑兵队,去了西线战场。一战诗人朱利安·格伦费尔当时正带着他的军队驻扎在南非,他写信:“我崇拜战争,战争就像一场大野餐,好处是不像野餐那样毫无目标……打仗激动人心,并为所有一切都带来活力。”当妈妈的还非常自豪地把这封信寄给《泰晤士报》发表。1915年,他在一次炮弹爆炸中死亡。
    1914年这一年,很多家庭就陷入了悲痛与哀悼之中,近200名拥有头衔的贵族和他们的儿子丧生。1890年英国的保守党首相是索尔兹伯里勋爵,来自非常古老的家族,他有12个孙子,6个死于一战。英雄主义的武士传统让他们冲在最前面。所以,在一战的第一年里,每7位贵族军官中就有一位在前线丧命,而普通士兵的死亡率是每17位里有1位。索姆河战役后,大将军蒙哥马利子爵说:“很不幸的是,我们在这场战役中失去的军官的比例要远远大过普通士兵。”在整个一战中,入伍的英国贵族及贵族子弟五分之一死在战场上,与之相比,在参加一战的所有士兵中(包括贵族),八分之一没有生还。  
    英国历史学家大卫·坎纳迪内在《英国贵族衰落史》中总结道:“对于大多数英国贵族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仅是尚武精神的殉难和诗意的爱国主义,因为他们不仅仅是作出了无与伦比的、无私的、坚韧的、毫无怨言的牺牲,更大更残酷的讽刺在于,所有他们的牺牲,都是为了保护一个渐渐的但不可挽回的不再属于他们的国家。”
    一战直到结束时依旧被视为“文明战争”,有些规则必须贯彻,比如如何对待战俘,如果有伤必须提供医疗救助,不能随便处死或折磨。一战贯彻的“文明战争”规则,战俘不但有伤必须提供医疗救助,甚至连牙都给补好。
    英国作家吉卜林甚至到英军总司令那儿走后门,把高度近视而被军队两次拒绝的17岁儿子杰克送上战场。然而不久儿子在路斯战役中战亡。多年后,为了表达对儿子的歉疚之情,吉卜林写下这样的诗句:
    如果有人问我们因何而死,
    告诉他们,因为我们的父辈撒了谎。
(作者为戏剧评论家、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