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504/BIG20140709211621.jpg

IPO:中签者的盛宴

郑桂兰 2014-7-10 10:30:00

本报记者 郑桂兰 北京报道

  历时一年半的IPO暂停之后今年终于缓慢重启,在IPO新规下发行的股票已经有10家上市。新规下的新股发行告别了原来被诟病的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高的“三高”问题,同时也就告别了上一波以上市公司为受益主体的盛宴格局。

  然而IPO的盛宴没有了吗?以低价发行的新股,在登陆到二级市场后出现连续涨停的报复性行情,炒作新股显然成了新的盛宴。原来百元股在发行环节产生,而今百元股在上市后连续涨停中产生。如发行价为33.15元的飞天诚信,6月26日上市首日即触及44%的涨幅上限,随后连续9个交易日一字涨停,7月9日,以112.50元报收。

  事实上,能在新股暴涨中受益的只有申购上新股的机构和个人,然而在中签率极低的情况下,盛宴的受益格局变得分散且不固定。原来IPO“三高”时,不仅投行赚取高额发行费,而且还活跃了财经公关这个行业,然而,新的受益格局由于分散和不固定的特点,已经难以形成新的行业商机了。

上市公司不再“钱多”

  上一波IPO暂停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全球股市暴跌,A股为了应对股市下跌叫停了新股发行。之后的2009年重启IPO并推出创业板。这波IPO的发行定价完全市场化,其间出现了发行“三高”症状。市场对超募和高发行市盈率有诸多质疑。

  “三高”问题很快被证明是个怪状,很多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后业绩下滑,完全对应不上当初发行时的高市盈率,于是股价狂跌的并不少见。曾经发行价接近百元的华锐风电,如今已经变成ST,并面临进一步亏损。曾经超募一倍的湘鄂情已经走在告别餐饮的道路上,计划变身科技公司,当初为餐饮募集的资金在其迅速扩张餐饮门店且迅速亏损并关闭的折腾中浪费掉了。

  显然,新股发行需要改革,这次重启IPO的重点改革措施确实放在了控制“三高”问题上。在新的发行规定下,市盈率有了行业可参考市盈率这个天花板。截至本周三,在新规下发行的公司共计10家,他们中最高的发行市盈率是23倍,最低的是13倍。与原来动辄50至100倍的市盈率有了天壤之别。

  在低发行市盈率下,对应的发行价格和融资规模自然也下降明显。其中募资最多的是依顿电子,募资13.78亿元;募资最少的是北特科技,募资1.87亿元。这也与原来上百亿的募资额形成了鲜明对比。

  超募情况不仅不存在了,而且还有上市公司为了顺利发行上市,主动砍去募投项目,缩减募集资金规模,为的是先上市后寻求增发等机会再融资。

  上市公司已经不再是此轮IPO的“土豪”,相对于原来新股发行中“一夜暴富”,如今上市公司募资明显瘦身。于是在上市公司身上寻找商机的投行和财经公关公司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闲下来的保代

  钱来的多才容易花的多,反之亦然。

  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不能绕过的商业机构包括券商投行等保荐机构,投行在上一波超募中形成了提取超募资金一定比例作为发行费用的商业格局。投行在超募资金中提取的比例高于计划募集资金部分,这部分也就形成了投行的高额收入。

  根据Wind数据,发行市盈率超过100倍的公司中,虽然计划募资额不大,但由于超募多,还是为投行带来不菲的收入。如2010年10月登陆创业板的沃森生物发行市盈率是133倍,计划募资仅为4.15亿元,实际募资则高达23.75亿元,上市公司的发行费用因此而高达1.53亿元。东方财富当初发行市盈率也超过百倍,计划募资3亿元,实际募资14.2亿元,发行费用则高达1.25亿元。

  这种格局在最新发行新股的10家公司中陡然生变,计划募集资金和实际募集资金都比较接近,有略超过计划募资的,也有略低于计划募资的。今年6月11日在主板发行的莎普爱思计划募资规模3亿元,其实际募资是3.57亿元,发行费用为0.5亿元。这与东方财富同样计划募资3亿元的差距就在实际募资部分,导致发行费用相差7000多万元。

  从相差的7000万元中,完全可以获知投行在IPO中收入的降低程度。从10家新发行公司的发行费用来看,规模从联名股份的2682万元至依顿电子的7032万元不等。

  收入下降但对应的投行投入并没有减少,保荐一个公司上市需要付出的成本也没有降低,反而由于IPO暂停期间的财务核查而有所增加,投行的赚钱效应显然大幅度降低。

  一位上市券商的保荐代表人告诉本报记者,她过去两年中在两家企业上市过程中签字,“其中一家已经中止上市程序了,还剩下另外一家,这一家更新了最新的财务报告,继续排队等待上会。”

  她表示,像中止上市程序的这种情况,他们公司也仅能收到基本覆盖不了成本的一些辅导费用,而保代个人也不用惦记奖金了。

  然而最令她担忧的并不是做过的项目,而是现在排队上市等待审核的企业过多,而且IPO注册制改革的规划也摆在眼前,潜在的要上市企业和券商都没有积极性继续开展上市辅导业务。除了手上这个等待过会的项目,她目前正处于工作比较闲的时期,早上上班时间也不用死卡点,到了公司也没有更多的工作任务。这与之前驻扎项目地,长期出差的忙碌形成了鲜明对比。

  与新股发行业务相比,投行的另一个重头并购业务倒是显得还算活跃。然而并购重组业务活跃的原因与上一波超募也不无关系。一些上市公司业绩下滑,但手中有钱仍可以通过购买标的来提升业绩,避免ST或退市。

“财关”业务也瘦身

  上一波新股发行的盛宴催生了一个行业的新生,那就是财经公关公司。这类公司是为新上市公司提供品牌形象维护及媒体信息披露服务的。在募集资金充裕时,上市公司对这部分花费并不吝啬,基本形成了每个拟IPO公司都请一个财经公关公司的商业格局。而且每家拟上市公司都会签订较为大额的服务合同。

  但这种情况显然随着募集资金的缩水而缩水了。在新发行的10家上市公司中,就有上市公司并没有聘请财经公关公司,只是进行了法定信息披露。即便在聘请财经公关公司的情况下,服务合同的总额也严重下降,使得财经公关公司在扣除人员等成本后盈利状况不乐观。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在排队的拟上市公司为了节省费用,开始在等待期自行联系信息披露媒体,希望直接进行合作,绕过财经公关公司。而其保荐代表人也会帮着企业联系,并感叹财经公关公司报价太贵。“我们的企业不嫌麻烦,要自己逐个联系信披媒体,因为财经公关公司给的报价太高了。”另外一位保荐代表人对本报记者如是说。

  新股募集资金额的下降,使得受益者不再集中于上市公司。于是,围绕上市公司的各类行业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在低价发行新股的格局下,登陆二级市场后出现了新股屡屡涨停的行情。于是IPO的盛宴从上市公司向中签者转移。在新股申购中中签的机构和散户,可以在二级市场股价上涨中获利。然而,这种受益格局比较分散且中签者并不固定,已经没有条件催生与之相关的行业性繁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