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504/BIG201407182221821.jpg

微刺激与强改革的平衡

吴建华 2014-7-18 22:50:00

吴建华

    是的,如果只能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2014年上半年的宏观调控,毫无疑问,大家都会想到“微刺激”。
    今年以来,明显的经济放缓趋势早就诱发了市场对政府刺激的猜测。伴随着一季度GDP数据的公布,4月2日李克强总理就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宣布要扩大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快铁路尤其是中西部铁路建设。4月16日李克强又表示,要加大涉农资金投放,对符合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人们给这些举措起了个名字叫“微刺激”。
    在房地产市场突然冷却的情况下,2014年的经济形势无疑比去年更为复杂困难,于是,“微刺激”也随之不断加码。
    “毫无疑问,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推出的各类刺激与‘微刺激’政策,可以起到对经济托底的作用。然而,中国经济结构中的固有问题并未因这些刺激政策而消失。”上海国富投资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刘海影的担忧具有代表性。
微刺激持续加码
    企业关门倒闭,企业家跑路、跳楼接二连三,甚至连一贯热衷于向GDP要政绩的地方官员,都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消极心态,2014年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今年中国经济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大于去年。”这是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在今年3月份的一场论坛上的判断。
    姚景源给出这一判断的数据支撑是,2014年1-2月规模以上的工业增长速度为8.6%,比去年12月份数据下降了1.1%,比去年全年数据下降1.3%。2014年2月当月出口额增长数据为-18.1%,出现229亿美元的逆差。
    如果说工业增长乏力、出口下滑还是延续去年的态势,那么始于今年年初的房地产市场的骤冷,无疑使中国经济雪上加霜。
    回头来看,国务院应对决策是果断的——扩大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快铁路建设,中央首先亮出了刺激经济“三板斧”。
    而4月以来,“微刺激”政策接二连三,不断加码,成为市场、学界关注议论的焦点。
    所谓“微刺激”,刺激投资是关键,铁路建设打先锋。4月30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年内第三次上调固定资产投资目标,总额提至8000亿元。而在年初的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这一数据被确定为6300亿元,随后连续追加至7000亿和7200亿元。
    5月21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首批基础设施等领域鼓励社会投资参与的80个大项目,专家预计,全部投资可能达到近万亿。
    货币政策方面,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和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决定实施针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第二次定向降准。
    继央行两次定向降准之后,银监会也开始接棒定向宽松,6月30日,银监会下发《关于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的通知》,间接松绑存贷比限制,根据申万证券的预计,这一调整将释放4000亿-20000亿元的流动性。
    “微刺激”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迅速打出组合拳。
增长与改革的平衡
    今年5月,官方首次公开承认“微刺激”这一提法。5月16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政府今年以来的多种“微刺激”手段保证了财政政策积极、货币政策稳健,符合经济发展需要,有效果。
    鉴于2008年4万亿刺激政策带来的后遗症日益凸显,而官方也把目前的经济困境概括为三期叠加: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经济刺激政策负效应消化期。此时,“微刺激”的出现和加码不能不引起各界的重视和争议。
    对于今年央行两次定向降准,市场派经济学家代表人物吴敬琏说,如果定向降准频繁使用,那基本和全面降准差不多,此时已经不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而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了。
    为此,6月5日始,新华社不得不连发三文为“微刺激”正名,打头阵的就是《微刺激不等于缓改革》。该文章称,刺激和改革并不对立,部分刺激措施同时也是改革措施。“微刺激”的目的在于夯实促改革的宏观经济基础,在于为改革赢得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对改革来说,经济增速过快或过慢同样具有风险。
    事实上,简政放权、结构性减税、企业注册登记制度改革、营改增等一些改革事项确实在持续推进。但最核心的国企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幸好,在不断加码的刺激力度下,二季度经济出现企稳的迹象。
    7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经济同比增长7.5%,环比增长2%。此前,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0%,连续4个月回升。
    然而,央行最新数据显示,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08万亿元,高于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的9150亿元左右水平;当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4.7%,亦明显高于市场普遍预期的13.5%水平。
    刘海影质疑:在央行维持“稳健”货币政策、国务院保持“定力”的情况下,如此之高的货币增速是如何来的?看来“定向”宽松并非定向。
    “微刺激”是微是强,判断各异,然而货币和信贷正在走向宽松是不争的事实。而鉴于实体经济不景气,民营企业贷款难持续,宽松的资金最有可能流向央企和地方政府的平台公司。
    此前,在李克强为地方官员稳增长不力拍桌子之后,各地纷纷出台了总规模达10万亿元的投资刺激计划。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日趋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将与地方政府的投资计划一拍即合。如此,结构调整和化解过剩产能将再次被搁置,而在预算软约束的条件下,地方债务可能再次高速扩张。
    刘海影认为,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在于过剩产能过高,目前的信贷刺激让资源更多地流向低效项目,而真正能够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融资份额进一步降低。
何去何从?
    中国经济会患上刺激依赖症吗?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且争论不休的问题。
    众所周知,“微刺激”是一件高难度的技术活,一个是力度如何把握?轻了,经济无反应,重了,又对市场造成过度的干扰。另一个是定向宽松的问题,流动性究竟能不能被有效定向?这些都有待事后检验。
    也许正如李克强“经济合理区间论”所言,当经济运行接近下限时,政策的着力点是稳增长;当经济运行接近上限时,则注重防通胀;当经济运行在中速水平,则加大改革力度,调整结构。
    以此为准则,经济刺激力度的上限应该是使得经济增长维持在合理区间之内,而不是过高。但如果“微刺激”仍不足以使经济增值保持在合理区间怎么办?唯一的出路是找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这必须依赖全面深化改革。然而,加码刺激容易,加码改革难,刺激和改革正面临激烈的赛跑。
    7月15日,央行官员首次公开呼吁要降税降准降息,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此前一天,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时表示,目前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市场预期向好,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改善民生都有新的进展,对经济能够实现中高速增长和持续健康发展充满信心。他再次强调“简政放权”,而截至目前,新一届中央政府已至少下放了468项行政审批事项。
    招商银行总行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认为,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企稳的基础进一步夯实,之前的刺激政策已经在产生效果,后面政策的频率和力度肯定都会下来,至少短期内不会加码了。
    他认为,现在不太确定的一个因素就是下半年房地产怎么变化,对经济影响在什么程度,一些城市开始放开限购,目前看房地产还没有明显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