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刚 包涵 北京报道
当悬在半空的不确定因素尘埃落定,当央行再次开闸放水,当国企改革、沪港通步步深入,资本市场再也不能平静。2014年7月28日,将会是被A股投资者记住的一个交易日。
当天,沪深两市高开高走,随后一路逼空上行,沪指最终收盘大涨2.41%,深成指涨幅达到3.04%;两市成交放出3337亿元的天量,创去年9月上旬以来单日成交额新高。随后指数继续上扬,截至7月30日,上证综指一度上摸2194点的年内新高。
其实,这早已有先兆。
此前一周,资本市场已在持续烘托气氛。沪指四连阳、深指六连阳,累计涨幅分别在3%和5%左右,不仅突破磨了3个月的底部平台,且在连涨后毫无回调之意,尾盘越走越高。这一典型的牛市走法不断推升着人气,终于在7月28日完成了酣畅淋漓的一击。
A股参与交易账户数的持续走高也从侧面给予了印证。中登公司最新数据显示,7月以来,两市参与交易的A股账户数一举突破1000万户,6月30日以来的四周分别为1065万、1079万、1106万和1123万,环比连续上涨。相比之下,6月参与交易的A股账户数仅徘徊在600万到900万之间。
“一个真实的牛市已经来了。如今市场几十万亿的规模,注定了它不会再是一个疯狂的牛市;但重心却一定会是缓慢上移的。这一拐点已体现在多方面——估值水平的修复、产业资本的入场、供求关系的逆转、海外资金的抄底、国家队再进场……”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对《华夏时报》记者称。
A股“新周期”
本报记者统计发现,从市场风格看,与经济反弹预期相关的银行、有色等蓝筹股是此次领涨的主力,在其背后是经济面的持续向好。
7月24日公布的PMI数据连续4个月回升,大幅好于市场预期,创18个月以来新高。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师杨德龙向记者指出,股市向上做多动力主要来自一系列微刺激政策不断发酵,导致的流动性环境变化。
最突出的是6月货币数据超市场预期:6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4.7%,这与去年8月创纪录的最高增速齐平,不仅高于市场预测的13.6%,也远高于央行设定的13%增速目标,显示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在加强。
其次,政策仍在继续加码中。7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意在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十大措施(“融资十条”),高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方面的决心之大,给予了投资者政策有可能加码的预期。
此外,来自央行的大动作更将一系列微刺激政策推向高潮,甚至被预期有转为“强刺激”的可能,这也使得市场信心由悲观开始转向乐观。
7月21日,央行为国开行提供了3年期1万亿元抵押补充贷款(PSL)的消息得到证实。有分析人士甚至将此轮PSL称为中国版QE(量化宽松),这也成为本轮股市大涨的催化剂。
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央行尚未公布PSL细节,但未来贷款对象将包括政策性银行、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等其他金融机构,意味着PSL后续将继续放量投放。”国泰君安在最新研报中明确指出。
楼市政策的微妙变化同样在改变着投资者的情绪。房地产投资增幅的大幅回落是目前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点,但限购政策放松的消息近期开始蔓延,苏州、杭州、温州、福州等地基本确认取消限购政策,另有20多个城市也出现限购政策调整消息。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表示,目前看空A股的风险较大,“从现在起眺望未来一两年,市场最坏的时候可能正在过去。或许我们正在跨过‘旧周期’,走向‘新周期’,而且是一个积极因素更多的‘新周期’。”
新周期具体到A股又该具备哪些特征?
“蓝筹的估值已经降到20年来最低。有人说,讲估值你就输了。可我认为,估值也许不是触发牛市的导火线,却一定是转折发生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李大霄表示。
在他看来,拐点出现还有一个特有现象,就是产业资本的入市,“大量蓝筹股公司出现了大股东增持、公司回购、员工增持等现象。反向融资行为逐渐增多,势头甚至超过正向融资,这也是拐点出现的重要证据。”
“除了产业资本,国家队的力量也不容忽视。汇金公司投资范围扩大,以前只买四家银行股,现在扩展到可以购买ETF产品。社保和险资也开始入市,它们现在的股票仓位只有10%,券商之前则基本都是空仓。这说明什么,我们以前的市场就是在以空方的阵势布局,一旦空头爆仓,他们用来平仓的资金——即空翻多的资金都足以制造一轮行情。”李大霄称。
李大霄分析称,现在所有投资者都以持仓股票为耻,以持有固定收益类产品、买货币基金为荣,“这像极了当年998点时的情况。”
指数牛市
改革组合拳作用尽现。金融股成为7月28日领涨大盘的主力军,申万银行业指数全天上涨5.03%,五大行中,交行封住涨停,并在7月30日继续保持强势,涨幅6.64%。
交行异军突起的一个重要催化剂,正是该行上报实施“混合所有制”的申请。
7月15日,国资委选定6家央企初试牛刀,将分别引入混合所有制或行使高管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等改革之后,国企改革信息不断催化,上海、山东已经出台国企改革指导意见,江苏、海南等地也相继跟进出台国企改革政策,广州、北京等国企改革重地也有望近期陆续发布相关指导意见。
中国市值管理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3年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值占A股市值的69.8%。也正是国企市值占比近7成的情形,令穆迪等机构认为,这次国企改革堪比上一次A股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全流通。
国泰君安分析师乔永远认为,三种类型国企可望从改革中受益:央企大集团下的小上市公司,这类公司背靠大型央企集团,资源丰富,且不受其他部委直接管理,改革推进的难度相对较小;改革意愿明确的地方国企;央企改革试点旗下的参控股上市公司。
不过,相较国企改革带来的点状“兴奋点”,将在10月推出的沪港通对低估值蓝筹股吸引力的推升则更为广泛。
研究机构普遍预期,对A股市场来说,沪港通带来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机会就是A/H股价差套利机会。
2009 年之前,A/H股溢价指数与上证综指高度正相关,并长期处于高溢价状态。然而近两年,这种正相关性开始被打破,呈现向平价收敛的态势,A股整体较H股折价近10%,恒生A/H 溢价指数目前处于历史低位。
在乔永远看来,目前决定A/H溢价的关键在于刚兑是否打破,只有如此,无风险利率才能合理回落,“如果这一因素在下半年得到有效推进,我们认为A/H溢价将会回到100左右的中枢。这一变化对应A股估值将有20%左右的提升。”
不过,瑞银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李的观点则更乐观,他认为沪港通能量巨大,可能被国内投资者低估。
据陈李介绍,6月中旬以来,他们拜访了100 多家机构投资者,其中美国机构超过50家,中国香港的机构有34 家,几乎所有境外投资者都异常关注沪港通的投资机会。
沪港通推出预期升温之下,资金继续涌港,并流入港股市场,推动港股再创新高。恒指7月29日最高见24666点,再度刷新44个月新高。
海外资金正借道RQFII ETF加速布局A股。7月7日以来的3周时间,RQFII ETF龙头产品南方A50 ETF规模激增60.97亿元,到7月25日资产总额达到333亿元。而在整个上半年,该ETF流入资金仅为57.83亿元,这也意味着,南方A50ETF过去3周的申购量已经超过上半年。
陈李预计,沪港通可投资A股股票数量多达568只,但境外投资者只会买一些透明、盈利稳定的大市值股票,“如果沪港通额度集中于少数股票,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终究将令A股市场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事实上,在很多人还处于悲观情绪下,纠结于牛市会不会来时,真正的底部已经被外资给抄了。外资抄底,中资接盘的轮回到今天已上演不只一次了。”李大霄称。
从记者调查的情况来看,国有大市值的蓝筹股会受到集中关注,A股阶段性牛市可能是指数牛市,投资者需要警惕赚指数不赚钱的行情。
牛市正反面
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是,7月以来,市场风格转换明显。市场在仅有温和增量资金的背景下,仍以存量资金博弈为主,原来博弈在创业板的资金转移到主板的中小盘股票上,在指数表现上就体现出两极分化:创业板指数(截至7月29日)月度跌幅为5.19%,而同期沪指涨幅达到6.58%。
在申银万国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看来,市场风格从追捧中小市值题材型品种转到热衷于介入大盘蓝筹股,且因此而形成量能放大、主板走强局面,这种情景历史上并不少见,它通常标志着一波大级别上涨行情的出现,只是自2009年8月以来,投资者再未见到。
不过,桂浩明亦强调,已延续5年多的市场风格要发生根本性改变,需要多方面条件配合,其中一点是要有大量的增量资金不断介入,“只有增量资金才能造就蓝筹股行情。”
但在持续6个交易日的快速上涨,尤其是7月29日创出天量后市场分歧再次出现,也引发多方忧虑。
和持有“目前单边看空经济、看空A股的风险较大”观点的高善文同在一家机构的安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吴照银认为,本轮反弹逻辑上和前段时间的大盘跌小票涨并没有太大区别,代表市场全部股票的中证全指和万得全A指数涨幅较为有限。“目前并没有看到明显的增量资金入场,QFII入市规模相对不大,并且不排除是对二季度经济数据和货币放松的滞后反应。”
不过,杨德龙直言,数据上的经济复苏态势和政策放松短期内都无法证伪,资金面宽松的环境也难以逆转,此轮反弹力度至少会比上半年大,反弹时间可能会有一个月时间,持续到9月,反弹高度目前可看到2300点,更高的点位或更长的持续时间则需要进一步经济数据的支持。
牛市会不会来,有人认为关键的因素是上市公司的盈利会否出现当年那种爆发式的增长。对此,李大霄认为,去年上市公司业绩增长超过两位数,今年到目前为止,增长8%也还是有的。“我认为这个业绩还是足以支撑上证50平均7.4倍的PE和沪深300平均8倍的PE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