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styles.chinatimes.net.cn/css/style2019/img/logo.png

10倍暴利诱惑 “芬卡”造假洋品牌背后

周龙凤 蓝姝 2014-8-1 22:41:00
见习记者 周龙凤 记者 蓝姝 广州报道

    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国产与洋品牌,价格相差至少在10倍以上。巨额暴利诱惑加上“外国的月亮更加圆”式的“崇洋媚外”心理,成为假洋品牌泛滥的土壤,假洋酒、假洋奶粉、假名表、假名牌服装,利用“伪洋品牌”赚取暴利的违法行径屡见不鲜。
    在多家知名电商平台销量很好,号称西班牙原装进口、售价最高达2000元的“芬卡”橄榄油竟来自广州本地的黑作坊。近日,广东省打掉了一个非法灌装食用橄榄油的窝点,封存了上万箱橄榄油。地下作坊现场触目惊心,过期、变质或原是橄榄果渣油的橄榄油,重新过滤、换上标签后又摇身变成了价格不菲的“西班牙原瓶原装进口的100%特级初榨橄榄油”。然而,被查处的“芬卡”不过是食品行业“进口货”泛滥成灾的一只“出头鸟”而已。事实上,洋品牌暴利驱使的触角早已伸向了众多领域的多种产品。
黑作坊里的洋品牌
    广州白云区马务村某地下黑加工点,现场油污遍地,大量有黑色沉淀物、过期、变质的橄榄油在经过粗糙的过滤设备后,摇身变成在西班牙有150多年历史、“原瓶原装进口的100%特级初榨橄榄油”的假洋品牌“芬卡”。
    2012年以外资企业名义注册成立的广州伊麦斯贸易有限公司(简称“伊麦斯”)专为运营“芬卡”而设立,老板冈萨雷斯是一名西班牙人,据伊麦斯前员工透露,老板早期主要业务是从中国买一些便宜的日用品、办公用品、服装鞋帽等物品销售到西班牙。自2012年注册伊麦斯公司后,“芬卡”橄榄油进口销售业务便成为其主要生意。
    被包装成“原瓶原装进口的100%特级初榨橄榄油”是这样生产出来的:从国外进口价格便宜的“混合橄榄果渣油”,在地下非法加工点经过简单的过滤、分装后就变成价格“高大上”的洋品牌了。
    “不少进口的产品(芬卡橄榄油)有问题,要么油里有黑色沉淀物,要么包装有问题,或者已过期、变质,但被过滤、重新包装后,重新流向市场。”该公司前管理层王先生向媒体爆料时称,“芬卡”橄榄油的主要问题在于以次充好,除了2012年第一批货质量稍好外,后面的产品大多数为用进口的劣质原料油(已过期或变质)在租用的仓库内非法加工、重新包装的劣质品。
    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市公安局于7月23日查处了伊麦斯非法加工窝点,现场封存了“芬卡”橄榄油约11900箱,共计81500余瓶。据执法人员调查,伊麦斯公司未持有食品生产许可证,也无法提供有关食品的产品合格证明文件。有伊麦斯公司的员工对执法人员透露,“(芬卡)这个牌子是为进入中国而注册,很多人喜欢(外国的产品)。”
    短短不到两年时间,“芬卡”进入广州、北京、长沙、成都等多地的餐厅、母婴店、超市等渠道,甚至中粮集团旗下的高端粮油直营店中粮壹号誉品,多家知名电商平台亦有销售,甚至一度"销量很好”,伊麦斯公司员工还透露有银行及国企大批量采购用于给员工发福利和客户礼品。
快速催生土壤
    令人费解的是,是什么原因让一个质量低劣的假洋品牌如此快速打开市场,甚至一度当成了“高大上”进口橄榄油品牌购买?
    食品行业专家分析指出,这与国内橄榄油初期市场的混沌未开密切相关。橄榄油因其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人体所需的脂溶性维生素等营养物体,有“人类最为理想的营养保健油”、“液体黄金”之美誉。近5年来,我国橄榄油市场以每年50%的进口量快速增长,但生产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而有上百年生产历史的西班牙、意大利等地中海沿岸国家则生产工艺技术、产品品质、营销手段、质量管理水平都堪称全球一流。这也是源自西班牙、意大利的橄榄油品牌容易被造假的客观原因。
    另一方面,橄榄油价格的高企及近年来橄榄油消费的爆发式增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橄榄油消费国”,使得各路资金纷纷蜂拥进入。此外,橄榄油本身也是最易造假的食品,中国消费者对于橄榄油这一外来品种的认识本身有限, 而橄榄油国家质量标准尚处于空白阶段,橄榄油市场鱼龙混杂。“市场是钱多人傻,质量全靠包装,像‘芬卡’这样的假洋品牌为数不少。”广州某大型粮油经销商周先生向记者透露。
    国内消费者崇尚洋品牌的消费心理更是成为假洋品牌大行其道的土壤。“同一条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同一批次厨具,贴国内品牌的卖488元,贴了国外品牌的就卖6288元,后者售价约为前者的13倍。然而,更为惊人的是国人的消费心理。在同一地段的专卖店,消费者们对后者趋之若鹜,一天能卖出200多套,而售价低的前者反倒一套都卖不出。”厨具经销人士张先生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同等质量和成本的产品,被冠以“洋品牌”后就能身价倍涨。
    “芬卡”身后勾画出了一个假洋品牌在中国市场成长落地的典型路径:国外注册进口部分低价劣质油——编造历史与故事——以洋品牌姿态展开市场攻势——获取暴利。
    有不愿具名食品行业专家忧心忡忡地指出,在中国崇洋的特殊土壤下,再加上不时爆出的食品质量问题,假洋品牌已经常态化。尤其以食品与服装两个领域最为突出。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质量监管制度体系,反思我们的消费心理与消费文化。
    “很多时候,一些洋品牌或伪洋品牌出现违法行为后,仅是被吊销执照或罚款等民事处罚,而没有入刑,这样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违法行径很容易换个‘马甲’后又卷土重来。”广东邦南律师事务所律师戴国梁表示,针对各种伪洋品牌的监管,需要有关部门的规章制度和地方法规与时俱进,确实发挥其效用。同时,他还指出,目前我国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相比国外仍然滞后不少,市面上有许多商品尚处于标准缺失状态,因此制订出相应的行业标准也很重要。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的监管缺失也是一大缺陷。以人们最为关心的食品安全领域为例,其由农业、卫生、食品药监、质监、工商和经贸在内的多个部门进行多重管理,形成了“七八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瘦肉精)”的尴尬状态,监管权在无休止的“相互配合”、“相互依赖”及“相互协调”中被大量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