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504/BIG201408062027340.jpg

融资贵背后的隐秘推手

钱秋君 2014-8-7 10:16:00

本报记者 钱秋君 北京报道

  一边是薄如刀片的利润,一边是增厚的信贷成本,一直以来,中小企业步履维艰。

  事实上,中小企业遭遇融资难的同时,“融资贵”的难题也日益加重。《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除银行利息外,审计费、评估费、担保费等诸多贷款前置收费项目成为企业融资的沉重负担。

  更令企业头疼的是,在借新还旧续贷过程中,需要先向民间小额贷款公司高息借款,还上银行贷款后,才能继续从银行贷款,这更是大大推高了融资成本。

  央行在8月1日晚间发布的《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中特别为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老问题开出了药方: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标本兼治,包括着力调整结构、优化信贷投向;抑制金融机构筹资成本不合理上升,缩短企业融资链条,清理整顿不合理收费;优化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管理,积极稳妥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特色中小金融机构;增加金融供给,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等。

被抬高的融资成本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从银行融资企业需要承担的成本主要有三块:一是银行贷款利息;二是政府行政部门收取的费用,主要有抵押登记费、公证费、工商查询费;三是中介机构收取的费用,主要有抵押物评估费、担保费、审计费。后两项业内统称为“第三方收费”。

  具体看来,第三方收费项目多达十余项,其中抵押物评估费是费用占比较大的一项。“由评估中介机构根据抵押品评估价值分档次按比例向中小企业收取,评估值越高,费率越高。”一家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一负责人坦言,收费标准通常为抵押物评估金额的0.1%-0.25%。其次是,抵质押品登记费。由登记机关按评估额的0.1%-0.3%收取。

  但对于企业资产抵押估值不足,还要寻求担保公司帮助。“一般按照借款额度2%计算,即借100万元贷款,就要承担2万元的担保费。”一家中型企业财务负责人向记者坦言。

  这一圈转下来,企业融资成本已经变相增加。但这并不是全部,也绝不是被增加占比最大的那一部分。

  “这不是最困难的日子,还款才是最困难的日子。”上述财务负责人介绍说,按照银行规定,先归还旧贷款才能重新申请新贷款。这样一来,对资金链紧张的公司、流动资金并不充裕的中小企业来说,必须通过小额贷款公司或者民间借贷获得短期周转资金。这就是业内俗称的“过桥贷款”。

  而这种“过桥贷款”,是在企业向银行“续贷”过程中必须要接受的隐性成本。“与银行无关,却因银行而起。”上述财务人士坦言。而就是这个“隐性成本”,才是压垮企业融资贵的最后一根稻草。

  王文武,是河北省涿州市一家小型轴承加工厂的厂主。“这时候别管利率有多高,月息3分、4分也得借。”他说,过桥贷往往有两三个月,如果换算成年利率高达30%以上,高出银行利率三四倍。

  但办理“续贷”手续相当复杂。想起两个月前的经历,王文武只能无奈摇头:“办理续贷要先解除土地和房产抵押,进行再抵押,这个过程必须跑国土资源局、房产局十多趟,设置的条件也十分繁琐苛刻。”

  例如,文件上盖上法人代表的章和公司印章并不管用,国土部门要求法人代表当面签字才算数。企业的法人代表就是出差也得赶回来签字,否则时间还得往后拖。企业还最怕国土部门领导干部出差,解除抵押和再抵押的文件必须层层受理,逐级签字。如果中间一个领导干部出差,下面的环节就得往后排。

  这样下来,企业融资成本再次被“隐性”抬高。“多拖延一天,企业就要多支付近1万元的利息。”但王文武也只能选择默默接受,“银行贷款能下来,就算没白费。”这也是大多数企业主的心理写照。

  而这并不完全是银行的错。“先还贷再发放的模式是银行多年风险控制的手段,通过提高还款次数降低信贷风险。”上述银行人士指出,但是在续贷过程中,应当将企业细分,对那些资质较好、现金流充沛、经营状况良好的简化手续,到期日前就完成续贷审贷,尽量降低企业续贷的担保和资金拆借成本。

拉开调整序幕

  实际上,对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难、融资贵很大程度上是周转难、周转贵。

  “先还后贷或者还旧借新,这样的制度设计原本是为了测试企业还款能力,给银行提供是否再向企业放贷的参考。”上述股份制人士告诉记者,但实际上,这个制度目前已经流于形式。

  原因在于,一方面企业通过过桥资金还贷,用的不是自己的钱,银行根本无从判断企业经营和资金情况;另一方面企业为了筹措资金续贷,要么去借高利贷,要么推掉订单,不仅造成经营损失,而且大幅增加了额外的成本。

  此时,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是包括央行、银监会在内监管层的一大头号任务。与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相比,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着重强调“多举并措,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这与此前国务院部署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相一致。

  “下半年货币政策的核心在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这无论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是对于维持整个社会债务的平稳存续都是至关重要的。”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师钟正生认为。

  央行坦承,从2014年以来的情况看,贷款利率和企业债券利率有所下行,整体融资成本较上年末稳中略降,但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不易、成本较高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

  对此,央行在《报告》中专门设立专栏提到“降低融资成本要标本兼治”。那么“本”是什么?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认为传统部门强劲的融资需求和储蓄率拐点是全社会融资成本被推高的本质原因,其结果是其他市场化部门融资需求被不断挤出。

  而“标”则是这种挤出效应下的表现形式:非标的兴起、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期限错配、融资链条盘根错节等等。“正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没有预算软约束部门强劲的融资需求,也许就没有这么多绕开监管的金融创新出现了。”管清友认为。

  但底线思维之下,治本之路漫漫,监管部门不得不寻求治标之策。

  央行认为下一步应着重对小微企业和三农信贷支持较多的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利用PSL搞定向差别降息,出台127号文打击非标以斩断盘根错节的融资链条,引入同业存单和大额可转让存单等主动负债管理工具以缓解期限错配,弱化存贷比监管等等。

  事实上,今年二季度,央行已经采取相关措施以降低融资成本,包括4月份和6月份的两次定向降准,也多次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信贷投放。

  从银监会来看,也就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做出了部署;从规范同业、信托等业务,同时清理“只收费不服务”的银行业务等多方面切实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从进行商业服务价格管理办法的现场和专项检查入手,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使得银行的服务能够真正做到依法合规、公开透明。”中国银监会政策研究局副局长张晓朴曾接受媒体采访坦言。而在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各家银行为吸收存款竞相提高砝码,但银监会将对银行高息揽储行为进行规范,从源头上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如此央行、银监会同时出手,旨在希望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但是否能真正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还要看未来政策的持续性和落实情况。

  央行坦言,未来还将定期对商业银行实施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其准备金率进行动态调整。通过上述设置,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引导商业银行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这有利于在不大幅增加贷款总量的同时,使“三农”和小微企业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