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江兵
从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来看,仅仅今年上半年新增的不良贷款已经超过了2013年全年。造成这一严重后果主要的原因是经济下滑,中小企业困难和产能过剩行业拖累,但是,银行自身也有严重的问题。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通过股改上市,五大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进步是明显的,然而,问题却更加突出了。早在2001年,时任中国民生银行行长、现任中国民生投资公司董事长的董文标就公开表示:“银行专做存贷款很蠢。”不久前,他就任中民投董事长后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依然批评商业银行的人总是想着拉存款、放贷款,脑子根本转不过来弯。早在2011年,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就警告过,银行放贷冲动需要治疗。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银行,你为何放弃了治疗?
短期行为严重
银行坏账乐坏资管公司
但凡有过银行工作经历的人都知道,从上至下没分配过存款任务的极少,上至行长下至司机、厨师甚至电工,有些极端的行长还分配过贷款和效益任务,不管是不是业务部门。这样的结果是,拿到贷款指标的人一般都会贷给亲戚朋友,为造成不良贷款埋下严重的隐患。尽管当时可能会有短期效益。等到形成贷款后,这样的行长或董事长要么高升了;要么调往别处了。可悲的是那些没有放款经验的员工和基层干部了,贷款责任还是终生的,我认识的很多人,一辈子的工资也还不清其贷款损失。
这样的悲剧一直在全国银行业中不同程度地发生着,跟间歇性神经病一样周期发作。好了,既然连吴晓灵这样的大佬警告你们都听不进去,那么就等着不良风暴早日到来吧。
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6944亿元,较去年末上升1023亿元,已经超过2013年全年不良贷款增加规模的992亿元。上半年新增不良贷款过千亿。
钢贸和小微企业成了新增不良贷款的重灾区。
小微企业贷款是国家要求支持的重点,很多银行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大举进入,支持小微企业也是一门科学,不是每家银行都能做的跟民生银行那么好。尽管到民生银行组织学习取经的银行络绎不绝,但是,大多只学了个皮毛而已。民生银行的事业部制改革的成功,也是所有银行望而止步的。
不久前,在港上市的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公布了上市后首份中期业绩,上半年实现了净利润52.96亿元,同比增长30%。被认为“坏账银行”的中国信达的盈利大幅增长,主要受惠于中国银行业坏账上升,上半年新增的传统不良资产收购额同比增长超过2倍。
信达公司成立之初主要是接收建行剥离的不良资产——当时接收很多烂尾楼后来跟地价一起升值变成了优质资产。
8月28日,银监会批准另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华融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华融同样引来中外机构投资者热捧。这说明什么问题?银行不良资产的高峰期将至。华融成立主要是接收处置工商银行不良资产的。
放慢脚步
推动改革与创新
在当前“三期叠加”的经济形势下,银行追求高增长、高利润意义有多大?
半年报发布之后,各家银行的净利润增长从一位数到百分之三十几,在当前经济增长压力大、企业经营很困难的情况下,银行保持百分之十几的增长已经不容易了,不仅高于GDP增速,还高于上市公司的平均利润增速。
过高的增速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贷款利差的增大,在存款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主要来自贷款定价的提高,这无形中加重了企业的财务负担和经营困难,这让银行背上了“雪上加霜”的骂名。另一方面来自银行不断的再融资,从而扩大贷款和资产增长规模,过去两年来绝大部分银行都进行了再融资,特别是增发或者配股,这助长了银行的贷款冲动,使得银行继续陷入“融资—发放贷款—吸收存款—再融资”的怪圈,也就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不但增长方式没有改变,对股东的回报水平也未能提高。看看那些持续再融资的银行,融资之后净资产收益率ROE水平很难回到融资前的水平,这除了增加银行管理层掌控的资产规模之外,并不是对股东负责的做法。同时,如果融资很容易,银行就没有动力进行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只想着摊大饼,最后问题越积越多,最后积重难返。
在经济下行期,银行不断追求规模扩张的背后,往往忽视了资产质量的因素,蕴含着极大的风险,过去两年来银行的不良贷款已经在“双升”,如果继续追求规模扩张,不良贷款大规模出现将不可避免。如前所述,过去两年来在小微企业贷款上突飞猛进的几家银行,如今已经尝到了苦头,去年下半年以来,小微贷款的不良率快速攀升,如果依靠传统的商业模式,小微贷款“成本大、风险高”难以避免。
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银行不妨放慢规模扩张的速度,把重点放在增长质量上,把防范风险和结构调整放在首位,等到这一轮经济调整期过后,以一种成功转型、脱胎换骨的面貌出现,而不要一味地追求规模扩张和利润增速,最终在做大规模的同时也做大了包袱,结果以惨痛的代价来收场。
当前不应该以利润增速多高来衡量一家银行的好坏,而更应该关注银行的风险控制情况和结构调整进展,看看哪家银行在不良贷款真正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在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上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在未来几年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和移动互联网三大挑战面前能够有持续、良好的业绩表现。
在银行改革这一点上,民生银行是个很好的成功标本。也是董文标先生对中国银行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作者为《华夏时报》总编助理、金融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