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记者 金水 北京报道
香港京华山一证券CEO陈其盛是一位资深的投资银行家,他既了解中国经济,也熟悉海外资本市场。从一位海外观察者的角度,陈其盛判断人口红利消失之后,未来中国最大的竞争优势是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从出口和投资驱动转向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变革带来的消费驱动,在转型的过渡期,基建投资仍然是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未来十年是决定中国国运的最关键时期,风险和机遇并存,而改革攻坚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本期中国经济新动力智库访谈与陈其盛一起探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下高速走山路需改变驾驶方法,不能一味踩油门。
过渡期仍然靠基建投资
《华夏时报》: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一大制造和贸易国,现在,正在走向回归强盛中国梦想的路上。但是,我们看到过去的竞争优势比如低廉的劳动力、资金、土地和资源已经不再,出口和投资面临很强的约束,中国经济需要转型,如何重启出口、消费和投资三驾马车,未来中国经济新动力在哪里?
陈其盛:中央在年初经济放缓期间,已指出了内地的经济增长无法返回过去十多年的高增长阶段,主要是因为内地现有的生产成本已较过去十多年大幅上升,尤其是土地成本及人力资源成本,分别在内地房地产市场起飞及保障工人的劳动法推出后明显增加。因此,未来内地的经济发展会逐步走向较高端产业,现有较低技术及对人力需求的产业虽然不会马上被淘汰,不过,会逐步限制资源浪费,低技术产业的成本亦会持续上升,逐步变成没有盈利能力被社会所淘汰。但是,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会较长,在新的产业未能完全取代旧有产业期间,中央仍然会继续以刺激基建投资为支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今年大幅增加铁路基建投资,以及推动铁路基建走出去的政策非常明显。在三驾马车中,消费的刺激要靠税务放宽减免才可以达到,至于出口,如果现时人民币升值维持的话,相信推出政策以支持出口上升的可能性不大,尤其是出口退税更会触及贸易伙伴提出不公平贸易的指控,造成贸易活动的摩擦,出口增长便完全依赖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所带动。
《华夏时报》:中国一方面大量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医疗、教育、旅游、电信、金融、传媒信息和水电气等公共服务领域因为严格管制,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过剩产能大多数有地方行政干预,因为要保护地方税收,形成大量无效需求。您认为,应该如何改革税收和重组行政资源消除过剩产能,通过服务业的市场化和开放,释放有效需求?
陈其盛:自经济改革以来,虽然已逐步走向市场经济,但同时还有很多的产业仍然是以计划经济进行,因此,一些产业基本上处于供过于求的情况。由于政策因素影响,部分低产值的产品耗用了资源,以致有限的资源无法投放到合适的地方,所以,要解决资源分配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把价格及成本的考虑应用在生产上。另外,由于生产过程中一向没有考虑到所谓的社会成本,因此,很多产品的实际成本会远远高于其账面成本,还是这个原因,很多低成本效率的产品耗用了很多的资源。真正解决问题所在的是,中央必须更有效地进行价格改革,让部分社会成本包括在内,让一部分无效能的生产停止。至于服务业,的确可以降低整体资源消耗,尤其是从外国的经验来看,服务业的资源耗用率是较低的,而且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及额外的附加值亦是最高的。不过,不可以因为服务业的附加值很高而大量投入资金于服务业中,尤其是内地的经济增长还没有到可以单靠服务业推动整个经济的阶段,但是,可以逐步激活个别产业,并由这些产业逐步推动整体社会向前。
《华夏时报》: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已经伤害到实体经济,央行面向农村、小微企业定向降准,实际上意味着之前利率市场化的回撤;有人也持不同意见认为,利率高可以自动淘汰无效需求和过剩产能,人为压低利率反而鼓励再次冒险;从银行来看,存款利率是上升的,贷款利率很难降下来,降准能够解决资金成本过高的问题吗?
陈其盛:相信定向降准只是央行希望通过向农村及小微企业发放资金去支持农村及小微企业发展,防止因大范围经济下滑,而让农村及小微企业无法得到适当的贷款,使他们无法维持营运并引发大规模的倒闭。因此,人民银行在防止全社会的资产再度出现泡沫的同时,又可以继续支持农村及小微企业的发展,才推出定向降准的政策。所以,推出这个措施的目的并不在于向农村及小微企业加杠杆,尤其是在之前利用补贴以刺激消费的方法并不奏效,相信中央不会继续推出效用不大的政策。不过,中央的定向降准的确可以确保农业及小微企业能够有继续成长的机会,让过去增长动力较弱的环节能得以继续发展。在现时中央进行调结构的情况下,未来短期内,内地的经济增长相信会继续维持在7.5%水平,不过,要利用农业增长取代出口下跌,借此支持经济增长始终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相信内地仍然要面对较低的经济增长,基建投资增长才是最主要带动新一轮增长的主要动力。
改革扭转资源错配
《华夏时报》:原有增长模式透支资源、环境和国民财富,经济增长难以持续,中国大多数行业都面临产能过剩,这是总量的问题,还是结构的问题?
陈其盛:内地在过去只追求量的增长,而忽略了质的增长。过去经济处于高增长期,需求一直高于供应,产生了盲目扩张,现在,经济结构出现转变,整体需求增长开始放缓,过去的供求关系也出现明显的转变,供应过剩的问题日益恶化。由于过去的产业主要都是集中在技术较低的生产中,因此,当科技推动经济结构提升时,所有的过剩产能因为已无相关的需求增长配合,所以,在过去几年经济持续低增长率下,内地多类产品库存大量增加。由于整体的经济结构已经转变,因此,现时产能过剩的情况已经不是增加需求总量可以解决的问题,相反,必须要进行调整结构才可以真正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华夏时报》:如果是结构的问题,中国经济转型如何做路径选择?
陈其盛:现在内地的产能过剩问题肯定是属于结构的问题,因此,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必须要以发展高附加值的行业为主要方向。虽然现在内地的就业问题仍然是中央非常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就业得到解决,才可以逐步把内需发展转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过,如果再继续盲目发展过去的低技术、高劳动力密集的方向,过去的产能过剩问题便得不到解决。由于发展新产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在创新产业中,新的产业会得到成长的机会。
《华夏时报》:水电气等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可能给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陈其盛:过去水电气等公共服务的价格一向都是低于市场价格,当中并不是对污染的补贴,主要是因为过去内地由计划经济过渡至富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时,整体的价格开始市场化,居民面临的通胀压力较大,中央要让居民得到稳定的生活水平,就需要限制部分仍然由中央控制的公共服务价格的升幅。不过,随着更多公共服务价格的市场化,以及居民对于公共服务的价格需求弹性较低,居民的消费金额会逐步提升,让整体企业的盈利有增加的机会,让公共服务的投资回报率得到回升。
《华夏时报》:美国和俄罗斯都是能源出口国,只有中国能源靠进口。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走过能源自足的阶段,中国面临能源安全的问题。但近几年中国能源占GDP比重是不断下降的,同时,中国能源的使用效率低下和浪费惊人,过度依赖煤炭。您如何理解中国的能源安全和能源革命的新机会?
陈其盛:中国一向在能源效益上远远低于海外主要的发达经济体系,主要是中国在过去的30年经济发展中,仍然处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阶段。另外,厂商对环境污染的罚款不高,因此,能源的利用率便会大幅度降低,同时亦产生严重的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不过,随着近年来内地政府对于环保要求愈来愈高,以及第三产业整体经济总值的比重上升,让厂商有意愿进行能源效率改善工程,以及使用节能电力系统。其中,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节能照明及节能汽车等等产业已在过去几年被市场所关注,而这些产业在未来几年仍然有继续发光发热的机会。
《华夏时报》:全社会的资金都转向无风险市场吃利差,包括涌入套利的热钱,实体经济越来越困难。在新一轮发展和改革中,资产证券化开始启动,可以释放信贷的扩张能力,金融服务业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新机会?
陈其盛:在新的投资环境中,市场趋向部分能提供较高回报率,但风险又不算太过高的产品。上半年宝宝类的投资回报曾因为市场上对资金的需求大旺而一度升至7%以上的水平。不过,随着市场的资金供应在高息率的吸引下上升,整体的息率已跌返3%左右。由于投资回报率已返回较低的水平,让资金流向无风险市场吃利差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新一轮的改革中,资产证券化已成为其中主要的试点。资产进行证券化的最主要动机是,可以释放出银行的贷款能力,尤其是当部分贷款还款期较长的话,银行要能重新使用该笔资金,必须等贷款归还后,才能再贷出;而通过资产证券化,未来可以更大量地利用民间的资金,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资产证券化推出后,金融服务业将会发挥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功能,包括了一级市场的发行、二级市场经纪业务、托管业务、结算业务等,这些都会有助于金融服务业的成长。
《华夏时报》:过去,中国主要靠出口和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您判断未来什么样的行业将重启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和持久繁荣?您的理由和逻辑是什么?
陈其盛:未来中国经济需要向着高端产业发展,不可以再以劳工密集的方向进发,相反,内地未来所需要的将会是以科技为主,以及附有高附加值的产业,例如,发展互联网行业、服务行业等等,因为这些产业都是在发达经济体系中占有较高比重的产业。而中国需要持续发展,增加该部分产业的比重是有必要的,并且是必经的路径。
新竞争优势在消费市场
《华夏时报》:中国经济驱动力正在发生改变,出口和投资主导的中国制造可能转向消费驱动的中国需求,中国正从世界工厂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但中国又面临未富先老的问题,人口红利消失,未来消费能力和储蓄资金有可能萎缩,投资也会降下来。中国经济总是喜忧参半,唱空和看多都有理由,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和人口红利消失会带来怎样的产业格局变化?
陈其盛:基本上,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正不知不觉地流失,尤其是过去30年间,平均工资的上升,以及各主要原材料及能源的价格持续上升,令中国货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步失去。虽然国务院早前提出鼓励企业把生产基地转移至中西部,由于基建设施仍然不足,以及东南亚的竞争对手推出相当优惠的政策以吸引资金转投东南亚市场,因此,中国以劳动力密集的工业带动经济增长的高峰期已经过去。自2008年金融海啸后,欧美市场萎缩,出口下跌,中央很希望能把只占GDP不足三成的内需逐步增加,以刺激内部消费力,带动经济增长。不过,人口老化的问题将会影响未来的经济增长,继而对未来的消费动力产生负面的影响。而中央已看到这个问题所在,因此,着手推出以房养老的措施。而通过这个措施,内地拥有房屋的年老居民可以套现现金作为消费,不会影响整体的消费意愿。而人口老化相信对于老人福利及医疗相关的产业会带来很大的增长空间。
《华夏时报》:人力资本成为经济总量扩张的瓶颈,中国需要通过效率提升来支撑制造业和整个经济的竞争力,人力资本提升产业升级的机会在哪里?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革命、全球竞争力、高铁和军工、围绕移动互联的消费升级、养老消费、旅游和医疗产业会不会成为未来新的驱动力?
陈其盛:虽然内地在过去一直加大教育培训人力资源以支持经济发展,但是,在创新能力上仍然落后于欧美市场,尤其是中国在科研上的投放,由于失败率高以及要有较长的时间才可以看到成果,因此,科研上的投放仍然相比海外市场低,所以,在高端产品上仍然不能与海外产品作直接的竞争。不过,随着中国要走出高劳动力密集的低端产业,未来中国会通过自动化、增加科研投资及继续引入海外生产技术,改善自身的生产技术,从而提升现时的竞争力。由于海外市场的萎缩,尤其是欧洲市场仍然未见到全面回升,影响中国货物出口的总量。经济增长受到出口回落拖累,同时不能再利用补贴的方法刺激中国的整体消费,因此,中央可以推出的政策又会再返回基建投资上,包括大幅增加铁路投资,以及引入民间资本以加快城轨的建造。同时,由于南海的布防及国防安全成为了内地另一个重要议题,军工的资金投放也成为带动内部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动力。另外,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革命、互联网消费提升等等,均属于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华夏时报》:中国移动互联消费已经超过美国。移动互联电子商务、信息消费和高铁将带来整个社会商品流通和交易成本大幅下降,生产效率的提高,中国是否会以互联网为中心建立经济活动的有效性,提升效率满足有效需求?
陈其盛:虽然内地在发展互联网电子商贸的过程中已超越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30年发展中,已经在全世界消费市场中担任世界工厂的角色,因此,内地可以在过去10年间发展为互联消费大国。这里的背景是内地居民工资持续上升,追求更加优质的生活,而且内地的土地面积广阔,使用互联电子商务基本上是必然的方向。
《华夏时报》:中国什么样的行业具有全球竞争优势?
陈其盛:中国电子商贸的发展可以说是超越了其他市场,从去年起,中国已取代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电子商贸的国家。由于中国互联网发展在许多方面受到限制,让个别企业成为行业的龙头,并通过并购的方法加快壮大,因此,在过去几年用户非常接受电子商贸作为交易平台,在租金成本、工资成本上涨的背景下,电子商贸将会是个最便宜的交易方法,电子商务相关的公司有机会成为未来一批表现优秀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