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记者 吴建华 北京报道
“今年应该是专项转移支付清理、整顿力度最大的一年。”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近日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今年以来,由财政部推动的专项转移支付清理、整合、规范在“简政放权”的改革主题曲下迅速推进,而预算法的修订通过更是添了一臂之力。
按照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近日对预算法的解读,新预算法重点规范了专项转移支付,有利于减少“跑部钱进”现象和中央部门对地方事权的不适当干预,也有利于地方统筹安排预算。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全国各地专项转移支付的清理整顿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一些地区压缩幅度高达60%,有的省份为此密集发布多项文件。然而在一些专家看来,由于专项转移支付清理整顿工作透明度低,保留的项目也未对外公开,压缩转移支付的力度和成效还难以判断。
清理进行时
转移支付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平衡地区间财力,一般分为均衡性转移支付(也称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种,后者主要用于上级政府委托下级政府办理的特定事务,或上下级政府共同承担的事务。
从今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压缩1/3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开始,一场从中央到地方大规模的专项转移支付清理、整顿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对于目前专项转移支付的“病症”,楼继伟公开表态:“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过多,不仅容易形成‘跑部钱进’、‘撒胡椒面’现象,造成中央部门通过资金安排不适当地干预地方事权,甚至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
王雍君对本报记者表示,专项转移支付一般会规定具体用途,地方政府没有自主支配权,由于项目太细太琐碎,与地方的实际需要脱节比较严重,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比如支农专项,有的要求用于补贴种子,有的要求用在化肥、杀虫剂上,给不同地区在使用上造成很大麻烦。
另外,很多专项转移支付都要求地方政府安排配套资金,配套要求使得一些获得专项支付较多的贫困地区不堪重负。
本报记者注意到,尽管2006年财政部就已出台《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办法》,但多年来整顿成效并不显著。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今年6月在审计报告中指出,去年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清理力度不够大,具有专项性质的转移支付明细项目有363项。
财政部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2.4万亿元,专项转移支付也高达约1.9万亿元。专项转移支付占转移支付总额的比例约为44%,比2012年的46.7%略有下降。
多位财税专家认为,虽经多年整顿,专项转移支付无论从项目数量还是资金规模来看,依然太高。“专项转移支付改革多年,今年的力度是历年来最大的。”王雍君说。
在中央层面,财政部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在安排预算时,要将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由2013年的220个压减到150个左右,完成减少1/3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的目标。楼继伟曾表示,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增一般、减专项、提绩效”,目前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偏小,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过多、规模过大、资金分散,今后还要进一步减少。
在地方上,包括广东、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压减专项转移支付的工作也在纷纷推进。
7月31日,在山东省,据省财政厅厅长于国安介绍,今年,省级专项转移支付由原来的243项减少到99项,压减幅度达到59.3%;省级对下级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相应由上年的48.7%提高到54.3%。
8月20日,根据陕西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改革的意见》,按照清理到期、归并相近、内部压减、跨部门整合的思路,今年整合后,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供给116项,比上年202项减少86项,压减比例达到42.6%。
本报记者发现,江苏、安徽等省份年内已就清理专项转移支付工作多次发文,均提出在编制2015年预算时,省级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和资金要压缩1/3以上。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邓淑莲对本报记者表示,清理整顿工作,不仅要看压缩了多少项,还要看压缩后专项资金规模是否减少,专项在整个转移支付的占比是否下降,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判断压缩转移支付的成效。
透明度仍低
多位财税界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透明度很低,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外界难以判断。
虽然目前从中央到不少省份都对外公布了今年清理整顿专项转移支付的成绩,但是清理整顿后保留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清单仍未对外公开。
王雍君认为,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正在进行之中,主要涉及到国务院、财政部、发改委还有地方政府等几方,存在比较复杂、敏感的博弈过程,所以专项转移支付里面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透明。
按照楼继伟今年3月“两会”期间答记者问的表态,专项转移支付公开是改革方向,但目前还需要先打扫房子再请客。
楼继伟说:“220项专项转移支付都公开,是不是应该先把不合理的削减下来?所以有个逐步的过程。有的是完全同类项,无外乎就是由不同的人管理,就变成了几项,能不能把它变成一项。有的是评估做得不好,也就是说效果不是很明显,能不能取消。所以这种公开首先要有个清理的过程,再公开。”
邓淑莲对本报记者表示,政府不愿公开专项转移支付清单可能有两方面理由,首先,每一个专项都跟下面做项目的部门、机构的利益直接挂钩,政府怕公开之后众多利益相关者找上来游说。另外一个可能是地方政府在做表面文章,说是压缩了其实没有真正地压缩,害怕公开之后,社会各界对其工作进行详细的分析、指摘。
“如果不能做到透明公开,我们很难判断政府压缩专项转移支付的力度和效果。你是从数量上压缩,还是从资金规模上压缩,还是从占比上压缩。你压缩的究竟是哪一些项目?我们不得而知。”邓淑莲强调。
一位地方财政局预算部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压减专项转移支付应该和增加一般转移支付两措并举,否则没有多大意义。他建议应尽量压缩专项,增加一般,给地方财政自主权。“地方财力增加了,地方政府在保证基本支出的前提下,根据本地实际,统筹财政资金,安排项目支出。”他表示。
新修订的预算法关于转移支付一个很大的亮点是,新增“建立健全专项转移的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的规定。邓淑莲告诉记者,根据她接触的情况来看,目前的评估主要由各级财政部门牵头主导,主要从项目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来评价,而很少对项目本身是否合理进行评估。
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财政部条法司副司长赖永添在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时指出,下一步,财政部从五个方面进一步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
王雍君等专家希望,将来专项转移支付能像政府行政审批事项一样形成清单管理,并对外公开,但这可能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