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styles.chinatimes.net.cn/css/style2019/img/logo.png

陈邦:人口红利在医疗行业远未释放

李雍君 2014-9-17 23:35:00
华夏时报记者 李雍君 长沙报道

    爱尔眼科董事长陈邦,和任正非、王健林一样早年出身行伍,上世纪80年代即下海创业。1997年跨界闯入医疗行业,搅动一池春水,创下了我国民营医院行业的多项第一。
    他在2002年正式创立长沙爱尔眼科医院,借国家开放社会办医的东风,爱尔眼科发展迅猛,目前已在全国24个省市开设了60余家医院。
    因缘际会进入医疗行业后,陈邦说自己“真正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花一辈子精力去投入的机会”。作为2009年第一批登陆创业板的公司,爱尔眼科上市以来增长稳健。半年报显示,爱尔眼科2014年上半年收入11.16亿元,同比增长23.85%,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44亿元,同比增长41.32%,超出市场预期。
    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关于中国经济新动力的专访时,陈邦对未来5到10年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保持乐观。他表示,健康产业几乎不受经济周期的影响,会有巨大的投资发展机会,而人口红利在医疗行业远未释放,民营医疗产业将大有可为。
对经济增长保持乐观
    《华夏时报》:近两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一些产业和行业出现了比较大的调整,有些行业正面对挑战,比如跟基础设施关系紧密的钢铁、水泥、工程机械等。您个人的从业经历比较丰富,在从事医疗行业之前,您还代理饮料批发,也亲历了上世纪90年代海南开发的潮起潮落,目前外界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势判断不一,您怎么看待目前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陈邦:经济的宏观层面,现在大家似乎不是很乐观,感觉压力比较大。但我认为,从各个层面来看,中国未来5到10年还是会有比较好的增长。虽然国际关系有些复杂,但这一届中国领导人很有智慧,相信会有一个相对长期的比较好的外部环境。
    我今年夏天和长江商学院总裁班的同学去了一趟英国,和各个方面进行了接触,见到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第八代传人,也去了英国首相府,在那和他们相当于中国发改委主任的官员进行了交流。他们很看好中国,希望跟中国的企业能展开合作,包括健康产业的合作。
    现在英国很欢迎中国企业过去投资,热情甚至超过我们的想像,感觉他们政府对引进中资的力度,跟我们有些地级市招商的力度一样。
    在和英国人交流时,他们第一个提到的中国企业是华为,而李嘉诚则是英国最大的外来投资商。我们在英国期间,正好弘毅投资9亿英镑收购了英国的比萨品牌Pizza Express。
    我们接触的英国大企业家和政府高层,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甚至比我们更乐观。他们非常看好中国,认为中国未来有一天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我个人对未来5到10年的宏观经济走势,是偏向乐观的。

    《华夏时报》:医疗产业或者说健康服务业,较少受经济周期的影响,按照规划,中国健康服务业2020年将达到8万亿规模,国家在不断出台政策支持民营医疗在内的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医患矛盾依然突出,“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新的时期,您怎么看待医疗行业的这种改变?医疗产业化后,医疗的公益性和盈利性如何兼顾?政府责任主要在哪?多层次医疗体系构建中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占比会有多大改变?
    陈邦:中国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健康意识增强,老龄化程度提高,催生了健康产业巨大的市场。国家在不断地出台政策,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和大健康产业。现在也不断有新的资本在切入这个行业,我们觉得这是个好事,乐于看到大公司进入,看到优秀的民营医院出现,共同把蛋糕做大,给国民更好的医疗服务。
    根据规划,我国健康产业将由2013年的3万亿提升到2020年的8万亿。我在去年上半年的一个座谈会上,曾向国家发改委建议进一步放开民资进入,创造公平竞争、良性竞争的环境,应该将医疗行业视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大产业。
    今年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保障部又联合发出《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5月,国务院颁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14 年重点工作任务》。
    上述文件都提出加大发展社会办医的支持力度,加快落实非公立与公立医疗机构在设置审批、运行发展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同时,明确要求通过支持重点专科建设、支持引进和培养人才、允许医师多点执业、支持提升学术地位、支持开展信息化建设等5个方面的措施,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而且,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非公立医疗机构可依据自身特点,提供特色服务,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很高兴看到国家现在将健康服务业提升到这么一个高度,这么重视民营医疗。在医疗体系中,在欧美,包括中国台湾地区,都是以非公医院为主。中国台湾地区上世纪80年代公立与非公立医院的占比还为75:25,但现在已经调整为25:75。我国目前还是公立医院占据绝对优势,但民营医院进步很快,原来是补充力量,现在已经是一支劲旅,国家对民营医疗定位也由原来的“允许”到现在的“鼓励”。
    在多层次医疗体系中,今后可能公立医院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非公医院也可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但将主要承担中高端医疗服务,分担压力。
    民营医院未来肯定能发展,我预计到2020年,就眼科而言,民营医院可能占到50%的市场份额。但其他专科可能不会这么高,所以我希望有大的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一齐发声,共同努力。
医疗行业人口红利远未释放
    《华夏时报》:爱尔眼科在行业做了很多开拓性的工作,也成了一些民营医院学习的榜样。我们注意到,爱尔眼科去年跟中南大学合办了爱尔眼科学院,今年又分别投入2000万元和1亿元参与设立了深圳前海东方爱尔医疗并购基金和北京华泰瑞联并购基金,还推出了合伙人计划。这些布局,您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
    陈邦:医院是健康产业的终端,我们掌握了终端,就在行业有一定的话语权。爱尔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优势,但我们不能自满,如果墨守成规,老本也吃不了多长时间。
    我们一直在创新进取,今年成立了并购基金,推出了合伙人计划。合伙人计划将在新建和收购的医院中实施,联合医生作为股东一起来做大事业,激发积极性,释放生产力。这是个大事件,未来可能改变医生执业的生态环境。
    我们应该看到,未来医生待遇尤其是核心医生的待遇会越来越高,医院的人力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因为医生的培养周期较长,国外的成熟医生基本上都35岁以上。此前都在学习培养,都在投入阶段,所以他们工作以后,待遇相应的也都很高,中国今后也会是这个趋势。
    我们推出合伙人计划,特别适合这种趋势,让医生从雇员成为股东,把工作变成事业,获得有保障的投资分红和上市公司巨大的资本增值,有利于留住人才,也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我们和中南大学合作办眼科学院是一大创新。原来民营医院招专家难,他从公立医院来民营医院后,评职称、带学生、发表论文等在现行体制下受局限。现在有了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以后,这些问题都能解决,方便我们引进专家这类高端人才。眼科学院去年第一次招生,今年第二次,目前在读的博士和硕士已达50多名,也为医院储备了人才,这种模式获得了业界的广泛瞩目和认同。
    同时,我们今年参与成立了总额为2亿元的前海东方爱尔并购基金和总额为10亿元的华泰瑞联并购基金。前者以并购及新建眼科医疗机构及相关领域企业为主要投资方向,和合伙人制度配套。后者重点投资领域则为医疗服务及医药、TMT、大消费、环保等行业,我们参与这个基金,是希望在大健康产业进行一些战略布局。
    《华夏时报》:现在医疗产业和大健康产业很热,越来越多的资本在进入这个行业。与此同时,民营医院在服务、收费和声誉上依然面临比较多的指责,公立医院的传统优势和资源积累使其依然占据主要的份额,您觉得民营投资和民营医院该如何定位和拓展,如何进行竞争和布局?
    陈邦:现在医疗市场很热,但也很乱,这种规范会有一个过程。中国医疗市场会是一个多层次的市场,公立医院占有传统优势,有几十年的资源积累,但民营医院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
    爱尔现在已经在全国大多数省份进行了布局,今后地级市包括县是我们发展的重点。分级连锁模式符合眼科行业的规律和中国的国情,让我们取得了成功,今后我们将进入越来越多的市县。
    中国的市场足够大,很多行业都说人口红利已经享受完了,但在医疗行业,人口红利还远未释放。一个300万人口左右的城市,医院完全有机会做到5000万的年收入,如果做200个这样的城市,就能做到100个亿的年收入。如果规模上了一百亿,就有相当的竞争力了。
    像爱尔这样的民营医院,已经形成了比较大的品牌优势,又不断在创新商业模式,它的成长远远没有达到天花板。在上市公司层面,我们是一门心思把眼科做得更有竞争力,做精做专,未来再做大做强。我相信未来5到8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依然会有比较高的增长,爱尔眼科完全有机会成为一个大市值公司。
创业首先需要创新
    《华夏时报》: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前不久造访了爱尔,在您公司初创期,曾受益于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国际金融公司(IFC)的支持。金墉的这次到访,是否意味着爱尔和世界银行会有新的合作?
    陈邦:金墉是7月9日来到长沙爱尔总部参观考察的,原定半小时的交流最后延长到一个小时。他详细了解了爱尔眼科医院分级连锁经营模式和发展成就,之后还专门安排人员了解爱尔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公益慈善机制。
    金墉是哈佛毕业的医学博士,曾出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顾问,对医疗行业非常熟悉。因此他对爱尔的模式特别感兴趣,还找我们要了这方面的资料带走,希望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提供参考。
    爱尔眼科在2006年底成功获得了IFC7年期长期贷款6400万元。IFC的融资成本低、期限长,对于回报期较长的医疗行业非常适合,公司利用该笔长期借款及自有资金兴建了6家眼科医院,对公司在起步阶段快速建设医院网络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公司根据IFC的全球化标准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制度建设和完善提升,包括医疗质量体系、经营管理制度、利益相关方关系、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等方面,为公司后期顺利IPO及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爱尔眼科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银行集团在全球医疗卫生领域的成功投资范例。世界银行跟我们表达了再次合作的想法,希望给我们提供融资。我们如果需要,可能会用在控股公司层面,上市公司现在并不缺钱。

    《华夏时报》:爱尔投资眼科已经获得成功,您刚才讲到如果拿到世行贷款,将会用于控股公司层面,这是否意味着爱尔控股也会在眼科以外进行投资布局和发展?您对未来在健康产业的投资布局和侧重点是怎么考虑的?
    陈邦:爱尔控股将主要在三个板块进行发展布局。上市公司这一块是把眼科做精做专做大,我们控股公司另外注册成立了健康产业公司,主要是做非眼科业务,特别是适合连锁的专科业务,将来可以借鉴复制爱尔眼科的一些管理经验和模式,未来也不排除收购一些综合医院。第三个板块就是医疗地产,因为做地产资产太重了,不适合放在上市公司,就放在控股公司层面来做。
    当然,我的重点还是将上市公司眼科医院做精做强,其他业务交给专业的团队打理。眼科医院未来将做到大部分的地市去,加大县一级医院的建设,同时也将不断进行细分业务的模式创新,比如视光学的发展。在美国、欧洲和中国台湾,医学验光配镜业务是眼科医院非常重要的业务构成。随着电脑、智能手机以及微信等APP的普遍应用,近视发病率不断提高,人的视力直线下降,导致眼科的市场越来越大。
    同时,我们也在关注移动医疗、可穿戴设备等和眼睛有关的高科技产业,围绕眼科做文章,进行一些战略布局,在这些技术领域做一些投资,相信爱尔眼科会长期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华夏时报》:您早年行伍出身,部队回来后在国企上班的时间也很短,上世纪80年代就下海创业,创业的经历很丰富,也是创业成功的典范。您能否比较一下过去和现在创业的环境?现在政府鼓励草根创业,您对创业者有些什么建议?
    陈邦:应该说我自己也属于草根创业一族。我上世纪80年代丢掉铁饭碗自己出来干,是不多见的,90年代末进军医疗行业,当时社会办医还是个新鲜事物,好多人不理解。创业初期也很艰难,包括搭建医生团队,说服政府支持,都是经过长期的沟通才取得他们的信任。
    近年来,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后,政府不断在简政放权,简化审批,包括社会办医在内的民营企业得到更多公平对待。现在应该说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资金市场都在好转,宏观而言,创业正是时候。
    但假设你现在像我当初那样进入医疗行业开始创业,传统方式肯定不行。现在门槛很高,小资本玩不起,而且公立医院现在的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也有很大提高,给你的市场缝隙很小。
    所以创业首先需要创新,如果你有一些新技术、新模式,比如选择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来切入,可能会有机会。
    如果要我给年轻人创业一点建议,我想送他们两个字:“敏锐。”政策在变,市场在变,商业模式在变,商业竞争不上则下,你必须反应快,不能吃老本,你必须进取,必须创新,把握好趋势,保持敏锐,才可能有机会赢得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