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504/BIG201410152150618.jpg

揽储新政满月 银行屡闯监管红线

钱秋君 2014-10-15 23:15:00

华夏时报记者 钱秋君 北京报道

    存款,向来是中国商业银行的立行根基,没有存款,就不会有贷款,更谈不上利润。“上班办业务、下班拉存款,朋友见面就办卡。”这句银行业内员工的玩笑话,却是揽储的真实写照。
    存款是银行的负债,但却是比资产更为重要的资源。不管是公司信贷、投资理财,还是信用卡、转账汇款,几乎所有银行的业务都建立在存款之上。如果银行的存款不足,贷款就变成了无本之源,银行就无法应对挤兑风险。如果说,银行是一辆高速驰骋的汽车,存款就是它的燃油。
    9月12日,银监会、财政部和央行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236号文),要求商业银行月末存款偏离度不超过3%,并提出八条禁令,防止银行违规吸收和虚假增加存款。至10月12日,236号文满月。
    对此新政,市场看法不一。不少专家和银行业人士认为,在存贷比监管指标未有所调整的情况下,存款偏离度实际上将加大银行揽储的压力。但也有多位银行从业人士认为,短期来看新规仍遏制不住银行拉存款的“冲时点”、“冲规模”行为。
刹不住的揽储冲动 
    月末、季末拉存款“冲时点”、“冲规模”是银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今年6月和7月的存款数据再次证明了此点。央行数据显示,6、7月份的存款、M2出现大幅波动:6月存款增加4万亿而7月减少2万亿,导致6月末7月初货币利率均值大幅提升;M2在6月份同比增速创10个月新高,而7月份又降至前几个月水平。金融数据失真现象,无疑让宏观政策和微观决策产生严重的误导。
    263号文的发布,打乱了商业银行习以为常的揽储节奏。263号文提出,为从根源上约束存款“冲时点”行为,商业银行不得设立时点性存款规模考评指标,不得设立单纯以存款市场份额或排名为要求的考评指标,分支机构不得层层加码提高考评标准及相关指标要求。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
    禁止揽储及月末存款偏离度指标能否约束银行“冲时点”的行为?多家银行的从业人士均认为,这只能治标却不能治本。“存贷比的硬杠杠摆在那里,存款还是要拉的,时间也许不会在月末、季末,而是提前,比如说上旬就完成指标。”某城商行北京分行副行长说。
    “说实话,3%的监管红线,是怎么确定的?具备什么意义?会给银行计算存款时带来什么影响?现在都还不清楚。”一家国有大行支行行长坦言,接下来考核怎么弄,还都要看上面的政策。当记者问及刚刚过去的9月末是否还在拉存款,该行长反问记者:“不拉怎么办?不拉存款年底个人绩效考核怎么办?”
    一位央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目前银行存款“冲时点”、“冲规模”现象仍然存在,这是中国商业银行最突出的经营特征。“规模在银行心中”,即便监管层有规定,在未来几年或将主动慢慢调整,但短期仍难以遏制。
    存款难拉,同时存款也难留。根据数据显示,3月全行业人民币存款增加3.67万亿元,到了4月减少约6500亿元,其中前两周少增近1.2万亿元;5月增加1.37万亿元;6月暴增至3.8万亿元;到了7月又锐减近2万亿元。同时个人居民存款与整体存款增减呈正相关的关系。“这就是所谓存款走过场。”上述支行行长坦言,让存款能真正沉淀下来,这是一项不太好做的功课。
    由于经济形势不好,企业资金回笼能力下降,流动资金容易沉淀为存贷、固定资产等,低效的债务存量耗散了大量的存款增量。“事实上,存款下降的原因还包括,负债端竞争激烈、利率市场化提前演习、价格继续推高、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等等。”一位银行人士告诉记者。
    事实上,在监管层下发通知之后,银行自身也在调整负债结构,适当压缩虚高存款。申银万国报告指出,银行纷纷降低机构化存款的门槛以达到吸收存款的目的,比如由1000万元降至100万元。部分股份制银行业主动控制负债成本,下调了结构化存款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报价。
    “重时点、轻日常,重存款、轻客户”导致的结果只能是银行搞短期行为“冲时点”,加剧经营波动,也给流动性管理、成本管理带来影响。“过去各行把存款立行的大旗举得很高,以致存款领域竞争过度。”建行副行长朱洪波在今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如何解决存款时点问题?朱洪波指出,强调以日均存款为主,不再强调时点数,对理财产品和存款做了平衡。事实上,这也倒逼银行在产品服务方面的提高,以留住存款。
倒逼银行转变经营方式
    业内人士认为,在监管要求的“75%存贷比考核”依然存在的前提下,在存款偏离度的考核标准下,银行很难改变追逐存款的行为。
    正如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所分析,在外汇占款增速放慢、金融脱媒加快、利率市场化推进和互联网金融崛起的背景下,银行存款增速将趋势性放缓。而为稳定增长和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信贷又需要保持一定增速。在存贷比机制下,信贷投放就需要相应的存款增长。银行存款市场竞争仍将激烈。
    从目前的存贷款利率来看,银行吸收存款可谓是低廉,而放出的贷款则是高价,贱买贵卖间,银行赚取着高额的利润。“所以,银行大量吸收存款,是为了更多地放贷款。”上述银行人士坦言,只有存款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才不会过于追求存款和贷款的数量。
    此时,就不得不使银行转变传统经营方式。“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和多层次金融市场不断发展,银行负债结构多元化,负债成本逐步攀升,资金来源稳定性下降,加大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银行业要在继续做好资产管理、资本管理、流动性管理的同时,加强负债管理。”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曾坦言。
    事实上,生息资产规模的盲目扩张已经不再是银行的重点,控制资产质量和保持良性发展才是银行当下最注重的。
    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中国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6944亿元,比年初增加1024亿元。随着不良贷款余额的增长,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也升至1.08%,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
    一场资产质量保卫战正在银行间上演。如何保卫资产质量,又如何化解不良贷款,是商业银行将面临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核销不良贷款709.93亿元,且多家银行不良贷款核销数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总量。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第二季度末拨备覆盖率为263%,这意味商业银行已经准备出了两倍以上的钱应对最有可能的坏账。
    “下一步,银行需继续完善不良贷款预测预报机制、准确把握不良贷款变动趋势;强化重点领域和大额不良贷款管理,加大不良贷款管理和清收处置力度;加大现金清收力度,努力提高现金受偿占比;推进实施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拓展不良资产处置渠道。”建行在其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