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styles.chinatimes.net.cn/css/style2019/img/logo.png

美联储如期结束QE 就业通胀数据左右加息时点

付刚 2014-10-31 23:34:00

  10月28日至29日美联储会议维持基准利率0至0.25%不变,并宣布10月之后结束QE购买(届时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达到约4.5万亿美元),符合市场预期。美联储重申维持低利率“相当长时间”的表述,缓解了市场近期对经济前景和流动性快速收紧的担忧。但同时,放弃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显著不足”的表述显示美联储略偏向鹰派。

  整体来看,美联储在货币正常化道路上又迈出了一步,未来货币政策的重点将转移至何时及以何种方式加息上来。

  经济表述较前次乐观

  美联储认为,经济的改善动能足以支撑就业市场最大化的目标。具体不同点有:

  更新了对劳动力市场的表述:新增就业人数强劲、失业率继续降低、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不足的状况在好转;而前次为“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仍显著不足”。

  删除了对财政政策的表述,前次为“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有限制作用,但这种作用在逐渐消退”。美联储认为,自推出资产购买计划以来,美国劳动力市场前景有了显著改善。此外,经济大环境有足够的力量,在价格稳定背景下支撑劳动力市场朝就业最大化发展。

  对通胀的表述与前月略有不同,指出短期内通胀有下行风险。美联储对近期通胀的下滑态度温和。尽管近期通胀会因能源价格下滑和其他因素受到拖累,但美联储认为通胀持续处于2%下方的可能性自今年初以来变小,通胀水平仍持续低于美联储长期目标。

  从以上三点来看,美联储对经济的看法比市场预期乐观,未来货币政策逐步趋紧的概率相对更高。当然,美联储仍维持“相当长时间”的表述,并且延续持有债券到期再投资的原则,缓解了市场近期对经济前景和流动性快速收紧的担忧。

  会后声明中,美联储对货币政策的表述:本月结束QE,即10月购买最后一笔50亿美元MBS和100亿美元美国长期国债。美联储仍认为,在资产购买计划结束后,将联邦基准利率维持在当前目标范围内相当长时间是合适的,特别是若届时通胀预期持续低于2%。

  美联储表示,持有大量长期债券能使得整个金融市场获得宽松的货币条件。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0至0.25%。对于维持在0至0.25%多久,将评估实际与预期情况,看是否朝着美联储最大化就业和2%通胀目标前进。

  在评估过程中,将考虑广泛的信息,包括劳动力市场情况、通胀压力指标、通胀预期和金融环境发展的相关信息。如果未来信息显示,劳动力市场和通胀的改善速度快于预期,则美联储可能早于预期提升联邦基金利率区间;反过来,若上述两个方面的改善速度慢于预期,则美联储可能晚于预期提升联邦基金利率区间。

  目前,美联储预计,即使就业和通胀率接近目标水平,经济状况可能使得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仍维持在低位一段时间,低于美联储认为的长期正常水平。

  美联储声明公布后,美元指数急剧飙升,黄金跌逾1%。美债上涨,标普500先跌后小幅反弹。

  预计明年6月首次加息

  美联储9月会议纪要曾提及美国外围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强势美元有损美国出口和通胀前景,我们认为这一理由比较牵强(出口占比美国GDP仅13%),并非美联储直接关注的就业、通胀和金融市场稳定指标。我们解读为,美联储在未看到通胀明显回升之前更倾向于维持现行政策,我们维持美联储首次加息时间在2015年6月的判断。

  美联储副主席Fischer将“相当长一段时间”定义为“2至12个月”,这与耶伦此前表达的“6个月”均显示出美联储逐步转向货币正常化的趋势没有改变。

  对全球经济增长和流动性的担忧导致10月中期欧美股市暴跌。从宏观面来看,目前没有看到美国经济复苏出现实质性的改变,更多是对前期资产价格“无视增长”持续涨幅过高后的修正。

  本轮欧美股市的调整可能要等到以下条件出现后才能结束:央行重新安抚市场,明确未来持续宽松态度,尤其是欧央行;宏观数据企稳或超预期,明确经济复苏趋势;持有仓位有效降低,风险得到一定释放。可关注11月初欧央行会议和美国国会中期选举,以及在此期间的经济数据和企业Q3财报业绩表现。

  考虑到美国经济潜在增速下移,美联储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最优路径是:比较早的启动加息或收缩资产负债表计划,但之后保持较为缓和的加息节奏和幅度。这一最优路径与低利率承诺并不是完全对立矛盾的,首次加息之后利率正常化的节奏可能比史上任何加息周期都要缓慢,直到基准利率接近3%或者更低。

  缓慢的加息节奏也为新兴市场(包括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预留了更多时间,短期大规模货币对冲策略的必要性下降。新兴市场资金的外流压力更多取决于自身经济基本面的改善。

  (本报记者 付刚 根据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分析师崔嵘观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