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504/BIG201411072053476.jpg

专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著名教育学家 顾明远:教育问题是个社会问题

任孟山 2014-11-7 23:53:00

华夏时报记者 任孟山 北京报道
    前段时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引发热议。实际上,中国教育问题远不止高考,被关注的议题繁多而庞杂,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职业教育到学术教育,从大众教育到精英教育,不一而足。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
高考改革的两个方向
    《华夏时报》:这次国务院深化招生考试改革的一些思路,是否符合你关于教育方面的理念?
    顾明远:是的。我不主张文理分科。中学是打基础的,打基础你要把文理都打好。我们现在的大学讲通识教育,很早就文理分科不好,分科后考什么,考生们就学什么,对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不利。
    《华夏时报》:你觉得高考改革是朝着一个什么方向?
    顾明远:方向就是这次改革方案里面讲到的。一个是促进公平,一个是科学选才。30年前的高考500多万人才录取20多万,那还是一个比较精英教育的阶段,现在是一个大众教育阶段,全国高考录取率是76%,在这种情况之下,就要有一个公平问题。取消加分的措施,就是促进公平。同时,我们还是要培养一批高精尖人才,不能说大家都上大学,都上一样的大学,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科学选才。
    《华夏时报》:贫困生在重点大学的比例在降低。高考对于家境不算好的孩子的上升空间不那么大了。
    顾明远:这次高考改革,特别强调要给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增加一些名额,给人口大省增加名额,这也是促进公平。但是社会有差异,社会资源有差异,绝对公平也做不到。农村地区毕竟跟城市的学生竞争力差得比较远。从培养人才来讲,我们还是要选拔基础好的学生,不能搞平均主义。现在的科学技术那么发达,如果没有一些高精尖的人才,我们的国家不能发展,结果就是贫困地区不能得到改善,所以还得有一部分基础好的人才,而这些人大部分都在城市,所以也不能都拉平,拉平了不利于整个国家的发展,这其中有一个平衡的问题。
    《华夏时报》:农村与城市之间,以及各省之间、不同城市之间都有很大差别。你怎么看近些年有人倡导的教育平权活动?
    顾明远:这是个现象,因为毕竟北京、上海的基础教育比较好,考生比较多,大学也比较多,所以招生的名额也多。这种现象暂时还消灭不了,还不能完全平均主义。录取比例多是历史造成的,也是选拔人才所需要的。
    《华夏时报》:这符合公平的理念吗?
    顾明远:这有一个历史的原因,过去是城乡二元结构。现在要促进公平,就要增加大省人口的名额,农村地区专门有一些名额,现在逐步在改善。一开始很难说公平,因为过去的理念是精英教育。说到公平,打个比方,义务教育过去没有普及的时候,少数人上中学;现在已经普及,所以提出公平。这是一个进步,不是一个倒退。
    《华夏时报》:有一些人也说,北京学校多,但除一些北京市建设的学校,其他都是属于用全国的资源建设的学校,而最终在本地招生的名额是远远多于其他省份的。
    顾明远:这有当时的历史原因,当时北京的学生多上一些,对北京市的发展,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是有好处的。这次纲要里讲到要减少招收本地的学生,其实就是一个改革措施,不光是针对北京、上海,还有一些像武汉、西安等教育大省所在地区,都提出要减少本地的招生名额,这就是在逐渐地改。
科学选才的国际经验
    《华夏时报》:你是做比较研究教育的,在科学选才这块,其他国家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顾明远:其他国家考虑到了学生平常的成绩。我们现在也在改,重视学业水平考试和平时的综合素质评价,要解决一张卷子定终生。但是,国外的选拔方式,很多我们做不了,因为我们的社会一是人口多,二是攀比文化,三是人情文化,四是没有诚信。比如说国外要求学生必须做多少时间的义工,但国内很难做得到,可能会产生弄虚作假,让居委会给盖个章了事。我们硬性的指标要多一点,软性的指标要少一点。因为社会还没有建立诚信,一改革,马上质疑就出来了,怀疑有暗箱操作。按理说,要选拔好人才,大学应该有自主权。但现在,老百姓不放心,我们只能是规定硬性的指标。我提议过应该让外语进行社会考试,但很多人不同意。有人提议外语不要计分,有个等级考试就行了,外语95分和90分有什么两样?但照这样讲,其他也都不应该计分,计分只能做一个参考,语文、数学的90分跟91分又有什么两样?但是在中国,就只能分分计较。
    《华夏时报》:那如何推进政策的改革?
    顾明远:自主招生还是保留了,但是缩小了,联考不让考了,要进行统一考试。另外,这次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现在大家议论最多的是,高考自由选择三门课。这三门不在统考里面,没关系,要选你的优势学科。大学的专业需要向社会公布,然后学生按照要求来考。如果招10个学生,来了20个,大学就要选优,这个是大学的自主,等于是把自主方式改变了一下。
    《华夏时报》:你觉得哪个国家在科学选才方面比较突出?
    顾明远:各个国家都有特点。比如日本是举办两次考试。第一次考试是全国统考,第二次是每个学校自己考。第一次考试达到要求以后再有第二次考试。比如你要考东京大学,就由东京大学来考,公立大学的要求很高,因为它学费低,竞争很激烈。如果考不上就去别的私立学校。美国是将统考作为一个参考,然后是学生申请,大学根据学生在校表现来挑选,大学的自主权比较大。
教育问题的社会因素
    《华夏时报》:有人认为中国大学重学术、轻技术,你怎么看?
    顾明远:其实专业选择在上大学之前就应解决,不是上大学后再来解决。上大学之前要考虑喜欢什么专业,喜欢动手还是学术,还要顾及就业的问题。国外也有这个问题,有些专业出来找工作有困难,有些就比较好。这是常态。有很多工作,就需要大学生,不需要研究生。还有像高级技工这样的人才,我国现在很需要,但是家长不愿意。我国职业教育最近这几年发展很快,但职业教育招不满学生。中国人有读书做官的思想,认为学而优则仕,不是学而优则工、学而优则农。
    《华夏时报》:你怎么看教育机构去行政化的问题?
    顾明远:在美国,也有人愿意当院长,因为可以拥有一定的权力去聘教师。但国内有些人的思维并不是这样。我听到有人说,中国的教育都是伪劣产品。因为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一起,问学生将来干什么,美国学生回答是要做什么事业,中国学生说我将来要当官、要挣钱。我认为,如果把脏水都泼在教育上,那谁还愿意当教师?这不是教育的问题,这是社会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从来没说让学生出来做官,恐怕家长的思想是个大问题。整个的社会风气也要反思。所以,很多问题都不是教育本身能够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