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504/BIG201411192050308.jpg

晚年高仓健的孤寂与救赎

吴小曼 2014-11-19 23:08:00

 

 


■吴小曼

    银幕硬汉、日本电影“常青树”高仓健走了,据日本媒体报道高仓健本月10日因患淋巴癌去世,消息一周后传至中国,一时间“高仓健热”再起,大家感喟一个时代的精神偶像的逝去。高仓健作为60后一代人的共同审美记忆被再次凝视、回望,这是他的 “符号”意义,也是大众的兴趣点,而高仓健背后的孤寂人生和他在现实生活中未曾扮演的“父亲”角色也成为他人生的另外两极。
未曾实现的“父亲梦”  
    “《追捕》是文革后登陆中国的第一部外国电影,硬汉高仓健和真由美成为当时中国青年男女的偶像。”在得知高仓健去世的消息后,作家洪峰第一时间在微博里留下了感慨,随后历史学家张鸣也表达了同样的情怀。对于他们这一代人来说,高仓健就是“个人英雄”投影到现实生活中的精神符号,高仓健的逝去让他们感慨的不仅是一代偶像的离去,而是时代审美的急剧变迁,从“集体英雄主义”到“个人英雄主义”, 然后到消费时代的中性审美,高仓健的形象也在变化,但是对于那个时代的电影人和文化人来说,却希望这一记忆被无限拉长,在2005年,张艺谋与邹静之合作,特意为高仓健定制了影片《千里走单骑》,以实现高仓健的“父亲梦”,从而完成高仓健个人的情感救赎。
    “高仓健非常孤独,他离群索居。”在得知高仓健逝世后,张艺谋没有从时代与自身的关系来谈高仓健,而是一种心痛的感觉。对影迷来说,高仓健是“男子汉”的象征,俊朗的外表、冷峻的眼神。他演绎生涯中几次转型几次获得成功,而且在生命的最后还活在荧光灯下,可以说是事业圆满,而对于了解他内心情感需求的人来说,却觉得高仓健一直活在内心的苍凉中,所以才有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来承载一个父亲的心灵负荷与感伤,这恐怕只有共同经历过的人才能理解,也才会惺惺相惜。皱纹和沧桑都刻在脸上,高仓健也完成了一个偶像到一个成熟男人的蜕变。
    记得多年前采访邹静之,谈到他的诗歌、剧本,邹静之同时讲到自己的孩子,如何每晚到时间给女儿讲故事的事,我当时还很难理解一个作家与一个父亲的情感,后来又看到很多身边的作家、艺术家朋友对孩子的爱,而现在自己又有了孩子,才明白《千里走单骑》的深意,也才能理解张艺谋为何要讲这样一个故事,他当时可能因为爱惜自己的名声还不敢曝光自己的妻儿,这种两难、自责,恐怕只有当事人才能感受人伦亲情与事业等外在光鲜之间的区别。
    高仓健在人生暮年,得以补偿做父亲的心愿,所以他演得很认真,虽然他已是一位享誉国际的大明星,可他拍每场戏都会到场,甚至是拍日本一位新手的戏,也会出现在现场指导,这是记者探班时最感动的地方,有时候入戏太深,他会老泪纵横,一个至情至性的人,才是高仓健本身的形象,但电影却并没带来太好的票房,也颇受争议,或许是高仓健变了,而观众却未曾改变,他们还是想看到高仓健俊朗、硬气的一面,以补偿年轻时代的追星心理。
峥嵘岁月    
    “《追捕》是文革后登陆中国的第一部外国电影,高仓健也是最受欢迎的第一个外国明星,甚至改变了很多人的择偶标准。”这是很多人回忆上世纪80年代的娱乐生活最津津乐道的地方。
    高仓健由此被定格:风衣、墨镜、鸭舌帽,据说当时服装厂生产的10万件高仓健风衣被一抢而空。当时很多年轻的姑娘不再满足娘娘腔的男友,甚至发出了“寻找高仓健”的呼声。著名剧作家沙叶新顺势推出了一部话剧《寻找男子汉》,讲述女主角在中国寻找高仓健那样的硬汉的故事。
    不过,这已是高仓健的转型之作,高仓健在日本电影的峥嵘岁月是他的“任侠时期”,这是“偶像高仓健时代”,也是被塑造的时代,同时也是日本电影的“好莱坞模式”时期,从高仓健主演的《网走番外地》成功后,他就被定位于一个“银幕硬汉”侠士,而且此后演了几十部内容大同小异的“任侠片”,他被电影塑造,以至最后分不清角色与现实的界限,“演员究竟是该变成角色还是与角色保持距离”,这至今是评论界争论不休的话题,而对于把电影当做艺术的人来说,他们很容易混淆现实与角色之间的界限,比如法国女星阿佳妮,她每次扮演完一位人格分裂的角色后自己也会神经分裂,张国荣因为入戏太深,一直无法走出《霸王别姬》的阴影,高仓健在他的“任侠电影时期”同样变成了一个铁血侠士,每天舞枪弄棍,冷漠不拘言笑。不过,对于现在的职业演员来说,肯定不会存在“入戏太深”的问题,因为他们太知道表演与现实的距离,也就难以产生震撼人心的作品。
    这也是消费时代文化快餐化的特质,一切都不要太认真,中国尤其为甚。
    高仓健当时所在的东映公司在两年多时间就生产了20多部任侠片,据统计有一半多是高仓健主演的,这样计算,高每一个月就会演一部影片,这自然会影响到他的家庭生活,有人把高仓健的离婚归于他的“高频率的拍片”以至忽略了另一半,对也不对,高仓健在他的晚年回忆录中却归于他们的不善交流,从而产生了隔膜,“婚姻并非是只会因不爱而分手,有的也会因相爱而离开。”因相爱而离开无疑后遗症更大,他们又会因自责而遗憾终生,高仓健无疑属于后者。
孤独的童年 
    “性格决定命运”,这也可以用在高仓健身上,从他的传记中可以看到他童年生活的孤独,他喜欢吃零食,曾因吃邻居给的零食而拉肚子,母亲为了阻止邻居给他零食就在他脖子上挂一个牌子“不要给他零食”,这样就让小朋友纷纷远离他,他也曾因拉肚子无法上学,只好一个人在家看故事书,从而养成孤僻的性格。
    一直希望从事外贸工作到全世界行走的他最后却因生活所迫误入演艺行业,高仓健其实很不喜欢演艺行业。他曾因第一次化妆而大哭,觉得自己的形象被毁。他因生硬的形象,不会背煽情的台词而差点被电影业淘汰,后因为东映公司的倾力打造,让他转向“任侠电影”才得以在电影界大红大紫,不曾想自己的婚姻生活却亮起了红灯。
    高仓健25岁时出演《恐怖的空中杀人》认识自己的偶像、日本上世纪50年代的当红歌星江利智惠美,江利14岁因演唱《田纳西的华尔兹》而走红,高仓健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偶像还有些腼腆,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日后关系的发展,他展开爱情攻势,两人很快坠入爱河,随后步入婚姻的殿堂。江利一年后宣布退出娱乐圈,这也为他们的婚姻生活破裂埋下伏笔。
    当时高仓健的电影之路并不平坦,所幸转型成功,从“深情的奶油小生”转向“叛逆的侠士”,他在30岁时迎来了自己电影的高峰,成为偶像明星。妻子却因流产而无法生育,这对于喜欢孩子的两人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也是为人父母的终结。他们为了不让对方伤心有意翻过了这一页,但也关上了心灵交流的大门。高仓健把自己交给了更忙碌的工作,而妻子却只能独自面对这一伤痛,后因家里一场大火烧毁了两人共同的记忆,江利选择复出以走出“丧失”之痛,但显然是违背了最初的承诺,不久后江利提出分手也伤害了高仓健作为“男子汉”的尊严,事后江利虽有过后悔,高仓健却不愿妥协,这一倔强的人生哲学用在情感中却是死穴。他们渐行渐远。
    高仓健却在45岁时再次转型成功,这是上天对他的眷顾。高仓健1978年出演《幸福的黄手帕》大获成功,这是他首次尝试出演生活中的普通人物而获得电影界认可并拿大奖。晚年的高仓健说起自己的人生转折再次感恩导演山田洋次的尝试。影片讲述一位刑满释放回家的丈夫期望获得妻子的原谅,而这位妻子果然原谅了他,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却等不来妻子的原谅了,妻子去了另一个世界。高仓健此后一直未娶,既是兑现承诺也是自己的情感救赎。他在每年的亡妻祭日就要摆上鲜花,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
    高仓健在晚年回忆录中说到他们都想回避“丧女之痛”,以为避开是爱对方,却因为不交流而产生了情感隔膜以至带来误解,这自然与他追求自我、童年性格孤僻导致成人后的孤独有关,这是幸也不是不幸,如同生活的悖论。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高仓健演了200多部电影,也获得了无数大奖,可说是获得了一个演员的最高成就,这是他的幸,不幸是没有体验过生活中的天伦之乐,一个人远离社交、孤单落寞,他从而有更多时间思考人生,并把这些经验用于角色的塑造中,这是观众的有幸,对演员来说却是一种牺牲,而人生就是一个不圆满的过程,这或许是高仓健在后半生演绎众多普通人的生活而获得认同的原因,也是他“不老神话”的秘密。而中国观众普遍喜欢《追捕》更多还是时代原因,也与当时文化消费匮乏有关,也是后“集体审美”在生活中的投射。
(作者为本报文化版主编)

姜文:
    高仓健去世,很让人伤心,今天想起来这是一个前仆后继的事,高仓健在70年代末对中国广大观众认识世界起到很大作用,超过其他很多方面,我和我妈妈这代都很喜欢他的电影。
张鸣:
    高仓健走了。记得第一次看《追捕》时,第一感觉是震惊。对于只能看《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的眼睛,高仓健就是天人。
章诒和:
    我刚出狱,看了《追捕》。内心如疾风暴雨,似恶浪狂涛。一个脸上几乎没有任何表情的男人,深深打动了我们快要麻木的心灵。高仓健!
洪峰:
    高仓健辞世的消息让老男女们回到了过去:1978年,他主演的《追捕》是文革后登陆中国的第一部外国电影,硬汉高仓健和真由美成为当时中国青年男女的偶像。1949年以来,几乎没有哪个中外演员能够在中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