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蓝姝 广州报道
11月17日,香港中环港景街一号国际金融中心的港交所交易大厅,聚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190多家媒体,他们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首发车”——“1117号列车”,从沪港同时发车这一历史性时刻。
在多个场合给人的印象是学者型的斯文儒雅,接受采访或者讲课中,又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沪港通开通的这一刻,作为香港方面的主要“修路者”,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却言简意赅,称自己怀着平常心,像欣赏一场球赛一样。
如果说QFII、QDII、RQFII打开了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一扇窗,沪港通则打开了一扇门。作为中国金融逐步向全球开放的一个试验和开端,沪港通将来试验成功的模式可以推广到商品、外汇等更广大的金融市场。于这种意义而言,李小加不仅将港交所带进了一个新时代,更是将困惑中的香港重新推进了国际金融中心的舞台。
非常历程
李小加称自己最关注的指标是,“沪港通列车”的安全指数和舒适指数,而不是首日首周甚至首月的上座率。他称,就像看一场球赛不用刚开始几分钟就讨论这场球结果怎么样,“不着急,慢慢来,最重要的是一切正常,一切平稳,沪港通十年后还要讨论”。
从2012年12月李小加与上交所理事长桂敏杰在深圳的一个小茶馆里圈画出来蓝图,到顺利通车历时近两年,在两地的法律、法规、市场结构、交易规则均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如何技术性、战略地修筑“沪港通列车的轨道”,李小加们为了这个“安全指数”和“舒适指数”付出了很多。
用李小加的话说,香港联交所做了大量的幕后系统性工作,最高峰的时候,涉及到300多人被列入保密清单,不仅不允许买卖股票,甚至不允许“做任何事情”。“在两个法规运作模式不同的市场联通的磨合过程中,中央与两地政府财政部门、监管部门及交易所、结算公司,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沪港通列车”通车后将带来内地与香港两个市场的双赢。这正是两地政府所期待的,也正是在两年之内两地能够快速达成共识,共同推进“沪港通”通车的内涵因素。其中,李小加这样的有着深厚内地背景以及华尔街经验的“修路者”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从中石油的一线工人到新闻记者,到律师,再到华尔街的投行大腕美林、JP摩根旗下的投资银行家,李小加的职业生涯波澜起伏。由于其熟悉中国市场,李小加多次被委以重任,参与了中国移动、中海油、中国电信等多家国企的海外上市及并购重组项目。
2009年,李小加接替周文耀成为联交所的首位具有内地背景的总裁,履新之初,市场上一度是质疑与期待并存。内地背景和华尔街经验,是其被遴选出任联交所掌门人的两大筹码,彼时,内地概念股已经占到了港交所日交易量的半壁江山,香港成为内地公司国际募资的主要通道。然而,与香港本土经纪商关系不熟及缺乏交易所的实战经验,又让李小加的非科班出身备受质疑,甚至有香港证券界大腕人物放话称:“对李小加的任命表示忧虑及奇怪。”
然而,李小加上任后,港交所革新动作频频:制定全新的战略规划、改革集团旗下结算所的风险管理、实施新的港股交易时间、推出人民币产品及期货“夜市”等。在李小加的操盘下,港交所定位成了一家“提供全方位产品及服务、且纵向全面整合的全球领先交易所”,并做好了准备以迎接中国资本项下审慎、加速开放的种种机遇。
未来使命
在港交所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小加网志”专栏,李小加经常将他的最新一些观点和思考刊登在网志上。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与目标、中国走向进一步开放与国际化过程中香港的机遇与角色,这些是李小加在不断思考中融入到港交所发展战略规划中的问题。对此,李小加有着清晰的认识:“在所有国际金融中心中,香港最有条件将中国的开放转化为自身的机遇,中国内地经济和金融开放的节奏越快,香港的机遇也越大。”
在中国由资本输入国向输出国的转变中,李小加认为,香港的角色要由仅仅提供国际资本,向为内地投资者提供机会,接触国际发行人及国际金融产品,同时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渠道,投资内地上市公司及金融产品等多功能方向转变。
李小加的这些思考与认识,融入了沪港通设计的“路基”当中。他称,沪港通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沪港两地存量上的重新分配,而是在于通过资本市场的融合与碰撞,把目前全球范围内还未进入资本市场的巨额增量引入到两地资本市场。而香港目前更需要沪港通带来的“钱景”,李小加称,高达22万亿美元的银行资产将向资本市场转移,香港必将在世界范围内资产规模的一次重新配置与平衡中受益。
对香港而言,沪港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利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以人民币结算则意味着香港将天然有着成为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的便利。
沪港通成为资金互通和人民币国际化的一块试验田,将在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审慎推进中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倒逼国内加速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机制的改革。缘于此,李小加们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