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蓝姝 肖君秀 广州、深圳报道
作为A股第一大权重股,银行股终于站在领涨大盘的舞台中央,这在过去曾经是市场真正反转甚至牛市开启的信号。11月28日,周五,16家银行股平均涨幅8.49%,以1.99%单日涨幅盖过几天来证券、保险股们的领涨风头。
酝酿中的存款保险制度和愈演愈烈的降准传言成为提振银行股的催化剂, 这让从7月中旬以来不断重仓配置银行股的广州资深投资者杨森开怀不已,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此前降息成为上周让整个A股市场喜大普奔的全线上涨的利好,然而银行股却在大盘持续上涨的日子里继续下跌,成为降息利好的唯一“受伤板块”。
银行股已是A股中估值最低的板块。而且自今年7月22日市场反转以来银行股一度成为表现最为疲软的板块之一,从7月23日到11月27日整整四个月,整体涨幅不到10%,远远落后于大盘。这背后纠结着市场对于银行股的未来预期隐忧:实体经济传导而来的坏账持续增加,对于银行存量资本负债表的担忧,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以及金融脱媒化趋势冲击下的艰难转型之路,使降息窗口开启后盈利能力下滑。
估值修复的契机在煎熬中来临。 11月28日午后银行股的爆发式发力,以中金为代表的机构发布银行业研报力挺银行股,研报称坚决“消灭1xP/B以下银行股”,坚定看好A股银行股,目前还有35%-49%的上涨空间。
疲软“综合征”
每年超过6%的分红及估值低是投资者买入银行股的理由,而沪港通渐渐走近的日子里,配置估值低的银行股成为多家机构的推荐。近四个月的震荡盘整,杨森依然耐心等待,他依然期待某阵政策的东风让这个“白菜价”的板块闻风起舞。
11月17日,沪港通通车当天,A股银行股全线下跌,整体跌幅接近1.4%,银行个股最大跌幅超过了2.8%。11月18日,沪港通次日,银行股行情继续恶化,跌幅扩大,整体跌幅冲至1.89%。11月24日,降息利好证券市场,A股跳空高开,全线上扬,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板块整体涨幅近7%,但当日银行板块集体跳空低开,跌幅一度超过3%。
“沪港通”通车后由香港成熟资本市场所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拯救不了银行股,而降息则让银行股大受冲击。包括原来一些对于银行乐观看多的机构都开始改变对银行的看法,机构们纷纷发出悲观信号,中信证券甚至就将银行业2015年的盈利增速预测从9%下调至3%。还有机构预计本次降息窗口打开后,在2015年仍然有继续降息的空间。
深圳一家中途果断将银行股调仓的私募机构投资总监李伟(化名)则告诉记者,自己调仓的原因主要是看到不断曝出的银行坏账,觉得银行股短期看不到希望,“市场都是炒预期的,银行短期内预期难以向好。”
坏账潮来袭成为银行股萎靡不振的最大利空。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6944亿元,较去年末上升1023亿元。这还是在去年底银行们已经开始大量核销和处置大量不良资产基础上的数据。
对银行股来说,过去的年均业绩增长30%以上的好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一方面,中国宏观经济遭遇考验,经济增速放缓GDP增速下滑,钢铁、有色等不少实体经济行业遭受严峻考验,银行过去扩张的信贷政策正在为随之而来的后遗症付出代价;另一方面,随着伴随互联网而来的草根金融的崛起,银行们过好日子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利率市场化趋势下,存贷差缩小将大幅度蚕食银行的利润,银行在转型探索中还需要付出时间成本与利润不断下降的多重代价。近两年来市值权重一度占到A股20%的银行股的资本市场江湖地位已经被改变,大盘不再看银行股的脸色,多家机构预测随着A股扩容及盈利能力降低后银行股股价的下行,未来银行股的权重将降到10%左右。
“从目前的盈利来看,银行股显然被低估,长期来看有一个价值修复过程。”深圳一家投资机构负责人王小峰称。
估值修复契机
在一个其他板块风起云涌接连上涨的市场里,“白菜价”银行板块持续多月的疲软让一些看涨的机构们备受煎熬。然而,11月28日,银行股们爆发出强劲的估值修复能量,11点26分到13点14分不到20分钟时间内,银行股板块整体涨幅超过6%,“大家都是在打高价格抢筹码呀,哪怕你撤掉一个报价低了没成交的单再重新下单就已经涨了几个点了”,广州一家机构的操盘手向记者回忆银行股发力暴涨时刻,自己抢筹码的情景。
“白菜价”银行股终于迎来了A股久违的春天,但记者采访多方人士均认为,目前银行股与以往4万亿信贷扩张年代的业绩年均增长率30%以上的花样年华时代已经难以比肩。深化金融改革大潮中,银行们依然面临诸多难题与考验。
银行们的坏账还处在持续暴露和消化过程中,这在一段时间之内依然是市场对于银行最大的担忧。互联网带来的草根金融步步紧逼,银行们还没来得及完全做出回应,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大潮却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压力,央行此番不对称降息意味着,银行们过去靠吃存贷差的空间缩小,而银行们自己的转型之路依然漫长。
“相当于银行是一个大胖子,又背了一座大山。大胖子是指银行的整体规模,大山是指庞大的资产,但这些资产能够腾出来做结构调整的不多。”一位银行业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对于整个银行体量来说船大难调头,转型和调整结构需要时间。“银行160多万亿的资产,往哪儿调整和转型?要怎样的体量才能够承接得住?”
这位银行界人士坦承银行转型是漫长的马拉松: 银行转型通常路径无外乎是开拓零售新活力、对公业务投行化、降低对资本的消耗、提供多元服务、加快中间收入发展等路子,但是大银行对应的是大公司的业务,这一块庞大的资产要转型零售或中小企业还是很困难,而大企业金融脱媒在加速,银行转型压力大。
转型压力下,银行们还需瞄准金融创新的方向。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称,银监会将探索扩大资产证券化中基础资产范围,鼓励三农、小微企业、西部开发等信贷资产支持的证券化。银行的转型改革,王兆星称短期内会对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和盈利能力带来严重冲击,对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是一种压力测试。
但相比证券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们的创新,银行的空间受限,王小峰表示目前银行利率还没有市场化,混业还不能做,因此目前A股银行股的市盈率还不能与国际银行去类比估值“银行坏账出清有一个过程,长期投资也会等到出清之后,所以现在银行的坏账还没有走到大规模剥离这一步。长期投资还需要观察和等待。
银行股光环褪去之时,中国经济转型及金融改革的浪潮又将催生出诸多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