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504/BIG201412032016399.jpg

电影中的“柏林墙” 难以愈合的伤痕

周江林 2014-12-3 22:36:00


■周江林

    “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不准他们离开我们。” 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于1963年6月25日在西德市政厅柏林墙前发表了演说。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这意味东西方冷战终结和西德、东德统一。
    不同的意识形态导致德国分裂成了两个国家,28年的阻隔,多少家庭和亲友因此而被迫分离。“失去了家乡”或者“失去了国家”被爱德华·萨义德定义为“流放”或“位移”,表现于电影中,是疼痛、难以愈合的伤痕和“无法超越的哀伤”。
《窃听风暴》:
控诉还是拯救?
    “在汉斯拜姆勒街上的统计局,什么都会算,什么都知道……但是有一件事他们却不算,也许连最官僚的人都会觉得不忍,那就是自杀人数……1977年,我国停止计算自杀人数,大家称呼他们为‘自我谋杀者’,但这与谋杀无关,没有热血,没有激情,只剩死寂,万念俱灰。”这是被监视的剧作家德莱曼在柏林墙那边《明镜》周刊发表的一篇纪念自杀的导演艾斯卡的文章。
    在东德,也许只有不懂事的小孩才不会惧怕秘密警察。1984年的东德,秘密警察魏斯曼奉命监听剧作家德莱曼和他妻子演员克丽丝的生活,他一丝不苟地记录下作家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做爱。在监听过程中,魏斯曼开始为一些真挚的感情所动。   
    安全部门带走了克丽丝,开始关押审讯。克丽丝出于恐惧与懦弱被迫出卖了丈夫,供出了关键证据打字机的隐藏位置。魏斯曼在千钧一发之际,将打字机事先取走,挽救了德莱曼。悔恨的克丽丝冲出家门,与迎面而来的汽车相撞身亡。
    柏林墙倒塌的两年后,影片的基调就从铁灰色转向充满温暖的明黄,体现了整体的象征意义。德莱曼在翻阅那些窃听材料时,终于了解了真相,并给素未相识的德莱曼一个礼物——出版一本名为《好人鸣奏曲》的书。
    《窃听风暴》既保留了“新德国电影”强烈的批判性和一波三折的“通俗剧”模式相结合的特质,重现了民主德国的集体记忆和创伤体验,又传达了欣喜过后的东德电影人对历史和置身其中的生命悲剧的反思。
《再见,列宁》:
房间内的“红色世界”
    在丈夫逃往西德后,充满热情的东德共产党员科娜就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她的党和一对儿女,并严格按照社会主义要求抚养教育他们。
    影片中,重大历史事件和当事者单纯无知的巧合组接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冷幽默。1989年秋,不明就里的阿莱克斯一边吃着苹果一边被人群裹挟加入了反对东德政府的示威游行,围上来的警察在母亲的惊恐中把无辜的阿莱克斯抓上了囚车。科娜一急突发心脏病,昏迷过去。在她不省人事的这段时间里,柏林墙倒了,民主德国解体了。
    科娜苏醒后,医生叮嘱她儿子阿莱克斯,任何刺激都将是致命的。于是,儿子只好隐瞒真相,在他们那间公寓里,尽力演出着一个东德繁荣昌盛的镜像,从食品到服饰,甚至伪造电视新闻,尽管外面早已换了一番天地,但这方小世界里历史似乎停滞了,或者说儿子借着对母亲的爱而改写、创造着历史。   
    片中科娜偶然上街,却遇到一架直升机吊着巨大的列宁半身像低空掠过,这个超现实主义的设计令人感慨。科娜的形象代表了东德人内心深处对秩序化生活充满留恋的一面,同时也代表了在极权统治下挣扎生活了50年的普通人身上的坚强的一面。
    具有“带泪的幽默”的感性魅力的《再见,列宁》更像一幕轻喜剧,人物与时代的错位以及由此产生的喜剧性和荒诞性给观众带来的愉悦。影片结局,科娜的骨灰被火箭模型送上了天,画外音,是阿莱克斯对能在过去时代的幻觉里死去的母亲的庆幸。
《诺言》:
向东向西的团聚
    《诺言》是一部比较完整表现出东德建起柏林墙,燃烧的自由之火和民族统一的愿望推倒了柏林墙过程的影片。
    一夜之间,柏林墙建起,许多家庭被分隔两地。科学家康拉德的优柔寡断使得个人命运总是被别人摆布。因为等候姐姐没有抓住钻下水道逃往西德的机会,失去了恋人索非亚。在充满私欲的同事以送进监狱威胁时,他总是步步退让,直到他发现自己被欺骗成为杀害姐夫的帮凶时,他挥起了拳头,结果是马上沦为一个锅炉工。   
    康拉德在恋人索非亚提出准备带着孩子回归东德的申请时,指着窗外监视的秘密警察告诉她,不要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这样一个没有自由的国家。 
    影片在直陈苦难的同时,在结尾却设计了一个意外的场面,将沉重的苦难轻轻地抹去。下班回家的康拉德发现无数的人拥上街头,柏林墙被轻而易举地推倒,一个家庭就这样突然走到一起。
    电影有一个强烈的情节——被驱赶到西德的姐夫哈罗德一过分界线就遇上了西德的流浪者,他们向来自于东德的同胞勒索钱财。于是,哈罗德试图跨越边境,回到熟悉的东德,重新开始自己为统一而做的努力。举着双手示意没有武装的哈罗德却被边防卫兵开枪打死。
《柏林墙以东》:
人为阻隔更难逾越
    住在西柏林的费利克斯与东柏林的托马斯是一对同性恋人,虽然只隔数里,见一面,却需经过道道关卡,层层审查,还往往不能如愿。两人的痛苦可想而知,而更大的煎熬在于内心隐藏的恐惧。
    影片情节寥寥数语便可概括:一次旅游,偶然邂逅,一见倾心,坠入爱河,分隔两地,痛苦思念,为爱闯关,前途未卜……编导将如此简单的故事敷衍成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影片前半段类似于默片,在大段的背景音乐中交待了两位主人公的相识过程。电影没有明确的结局,但完全不必悲伤,因为影片上映两年后两德统一,柏林墙即被推倒,费利克斯和托马斯们再不用承受两地分隔的痛苦。
《柏林生活》:
渺小人生的悲怆
    1989年7月,东德装甲兵马丁因为失手杀人被判处11年刑罚。在他服刑期间,柏林墙被推倒,德国实现了统一……11年后,马丁出狱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摆在他的面前,他能否能适应新的生活?
    已经人到中年的马丁,面对着社保官员一口气递过来的20多张表格,心里充满了巨大的困惑和失落。 马丁在街头无所事事的时候,看到有人要跳楼,他上去劝阻,结果发现竟然是自己的往日好友。一个接一个遇到的熟人无不带着浓浓的怀旧和永远说不完的抱怨。马丁出狱后发现妻子和儿子已经另觅他家,自己在社会中又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抑郁之下便在妻子的新家喝了一通闷酒。席上他借酒发泄了许多出狱以来看到的不平,又为自己与时代格格不入深深叹息。
《西柏林恋曲》:
调侃风的黑色戏剧
    1989年,动荡的风把柏林墙吹得摇摇欲坠,剧变的风也吹入了大墙西边的红灯区,也缭乱着不务正业的莱曼。三十而立,他是否还要继续过着充斥着吸毒、酗酒、同性恋、另类文艺的生活呢?
    正在此关头,老父老母来访,莱曼只能借用朋友卡尔的餐厅装扮经理,让父母对自己的事业有成而欣慰。同时,桃花运也开了,莱曼与厨娘卡特琳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接下来,莱曼奉母之命,叫苦不迭地回乡接济亲友。
    莱曼好不容易回到柏林,本以为有所解脱,没想到回到柏林一切都开始改变:柏林围墙下聚满示威者,卡尔为开展览急需他帮忙,此刻,卡特琳竟然爱上了他人。
    多事之秋的莱曼正是柏林的缩影,表面上一切不错,背后却是一种不易察觉的凄凉和无奈。《西柏林恋曲》充满了调侃的味道,这种生活的荒诞感觉体现在一种黑色的戏剧效果中。
(作者为《空中生活》主编、先锋戏剧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