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君强
前期领涨的券商股这两天大跌,除了获利回吐造成的调整以外,监管层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合规检查也被市场视为利空。一时间,各种警惕A股杠杆之类的论调不绝于耳,在大盘再次突破3000点关口之际,新华社又发文猛批融资融券,称“中国股市不能靠杆杠资金来创造神话”。
何为融资融券?通俗地说,就是投资者以资金或证券作为质押,向券商借入资金或证券用于买卖。从世界范围来看,融资融券制度是一项基本的信用交易制度,成熟而普遍。融资融券工具属性是中性的,即可以做多,也可以多空。融资融券标的多为蓝筹股,盘子大,波动性相对小,比较不容易被操纵。
2010年,融资融券制度进入中国资本市场,一直运行平稳,这漫长的4年熊市,融资没能助涨中国股市,当然,也没人指责融券是股市下跌的帮凶。为何此轮股市上涨中,融资融券就被“不待见”?为何投资者捱过漫长的7年熊市后,股市开始走牛,有人就大嚷股市“不正常”是在“暴涨暴跌”?如果只是为了防止所谓的“暴涨暴跌”,那么把涨跌停幅度调至1%,不就一劳永逸了?
本轮行情有诸多逻辑解读,其中一个共识是,由于中国进入了降息周期,无风险利率下降带来了资金风险偏好上升,而房地产信托等行业收益率下降,导致资金对股市的流入效应,特别是近两月来,股市抬头明显,牛市气氛渐浓,也加速了资金的入场。
而行情的一大特征是交易量空前巨大,两市的交易量一度突破1.2万亿,听上去让人咂舌,2007年的那轮牛市两市成交量高峰不过四五千亿。但时隔7年,不可同日而语,7年间M2以近20%的速度增长,房价暴涨已使得民间财富成倍增长,要知道目前居民储蓄高达47万亿,理财和信托总规模约25万亿,两市成交量维持在七八千亿可能是“新常态”。如果忽视这个大背景,而将成交量的暴涨归功于融资者的投机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根据国际经验,长期来看融资融券余额市值比为3%。目前融资融券余额接近1万亿,而沪深市值约为35万亿,占比为2.9%,仍属于合理范围内。
近来股市上涨过快,可以看作是投资者被熊市压抑了7年后的情绪宣泄,而投资者平复情绪,回归理性,完全可以交给市场,这两日大盘的调整和券商股的暴跌,就是最好的投资者教育。市场不需要指手画脚。
正视而不夸大融资融券在本轮行情的作用,面对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情绪,监管层完全可以要求券商及时对杠杆进行调节,比如提高门槛、提高保证金等等,特别是解决融券的券源不足问题,平衡多空双方。而不是因噎废食,动辄挥棒子。实际上,融资的保证金普遍在60%以上,而且中国股市有10%涨跌停限制,融资的风险可控性较强。
杠杆不是洪水猛兽,公司发展要依靠杠杆,国家发展要依靠杠杆,甚至家庭也要靠杠杆,比如有了房贷这个杠杆,你才能早日住进新房子。中国资产市场不是杠杆过剩,恰恰是杠杆不足。要知道,中国银行业的普遍杠杆在13倍左右,而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投行的杠杆仍在11倍左右。如果说华尔街金融危机前34倍的杠杆是不正常的,那现在中国券商普遍两倍左右的杠杆也是不正常的。
和银行等金融企业相比,中国券商一直规模较小,所有券商加起来的利润都抵不过工商银行一家的利润。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一直偏弱,且一直未能摆脱“靠天吃饭”的行业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管制过多,缺乏创新,业务裹足不前。一直以来,资本市场本身并未受到足够重视,经历了10年前的券商违规处置,在政府层面,对于券商的态度,总是防备大于鼓励,以致于其杠杆率一直偏低,在目前中国经济去杠杆的大环境下,唯有券商杠杆使用不足,中信证券、海通证券等质地优良的大券商杠杆普遍在两倍左右,离管理层所期望的5-6倍杠杆还有较大差距。
随着沪港通的落地,中国资本市场的双向大门已经打开,更好地服务于“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需要一个更强大的资本市场。创新势在必行,是国家的战略,也是资本市场应有之义,给券商松绑,使之逐渐与成熟市场接轨,引入更多类似于融资融券、股指期权的创新工具,完善资本市场制度设计,才是防止股市暴涨暴跌的根本保证。
没事别老吓唬自己。
(作者为本报证券部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