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季度以来油价进入下行通道,目前原油价格较6月的年内高点下跌幅度超过45%。伴随油价大幅下跌,多个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全球经济动荡不安。
OPEC对阵美国
纵观国际原油市场,历史上发生过供给缩减引起的油价上涨和需求不足引起的油价下跌,前者比如中东石油危机,后者比如1997年伴随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油价下跌。
本轮油价下跌与历次油价大幅波动的背景有很大不同,属于全球原油供应量快速增加和需求疲软并行。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在11月能源展望中预计全球石油供应量大幅超出消费量,同时,由于全球经济增速不及预期,将明年全球的日均需求量向下修正20万桶。当前全球经济尚未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增长前景依然疲弱,对石油的需求较为平淡,使得油价难以得到支撑。
美国石油战略:“就是这么任性”。
页岩油气革命的成功使美国从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变为重要石油出口国。页岩油开采中“水力压裂”技术不断突破,生产边际成本有所下降,使页岩油大规模开采成为可能。
2008年至2013年期间全球原油供给仅增长5%,而美国占全球原油供给的比重从10%上升至13.7%。据EIA资料显示,截至今年9月,美国原油产量约为880万桶/日,同比增长100万桶/日创历史新高。同期沙特阿拉伯产量为960万桶/日,整个OPEC 总产量约为3000万桶/日。就单日产量来看,美国已超过除沙特以外的其它OPEC 成员国,直逼沙特。
页岩油气革命的成功使美国从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变为重要石油出口国。页岩油产量的大幅提升不断减少其资源对外依赖的程度,2013年以来美国页岩气对国际油价的影响日益显现。油价暴跌带来的利好与美元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所对冲,如果油价跌破某个美联储认为的舒适区间,或许美联储会调整其加息的节奏,但目前还没有看到迹象。
OPEC石油战略:“笑到最后笑得最甜”。
2013年OPEC、美国和俄罗斯原油产量占到全球近66%,而OPEC则独占超过40%,掌握全球原油定价主导权。但OPEC在全球原油市场上的影响力正受到挑战,最大的威胁则来自美国页岩油气新增产能。11月27日OPEC会议决定不减产,仍然维持3000万桶/日的配额上限,国际油价应声下跌。此举虽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全球石油供应料将继续增加,油价短期仍持续承压,料将继续下行。
油价下跌中国应势而动
原油价格下跌,首先降低工业能源成本,促进工业增速企稳回升;其次提升居民和政府部门可支配收入。前者有助提振消费,后者意味着财政政策空间进一步加大。
油价下跌引发全球对通缩的普遍担忧,恶化了低通胀全球蔓延的趋势。近期油价下跌使得国内工业通缩情形雪上加霜。当前中国通胀环境类似于1998年,一是房地产拐点已现,二是企业部门负债率高企处于去杠杆阶段,三是制造业产能持续过剩。具体看,通胀水平持续低位运行,PPI已连续33个月处于负值区间,工业品通缩加剧。
核心CPI在11月跌至1.3%,创该数据发布以来新低,已经脱离1.5%左右的稳定区间,表明油价下跌只是恶化了通缩形势,但并不是导致通缩的重要原因,内需低迷才是祸首。
虽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但央行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抗通缩。通缩导致实际利率上升、负债率恶化,将加剧经济下行,已成为头号风险。从长期看,货币政策放松空间仍大。
卢布贬值源于俄罗斯外汇储备主要依赖于石油美元,而卢比贬值源于印度的外汇储备主要依赖于资本流入。而中国外汇储备的根基是庞大的外贸顺差,目前每个月保持在500亿美元左右规模,加之庞大的外汇储备,为热钱流出冲击贬值构筑了巨大的安全垫。加之目前人民币汇率仍处于管制之下,汇率变动背后主要体现的是监管层的意图。
对于当前国内的流动性而言,短期资金偏紧源于股市暴涨,央行通过传统公开市场、准备金率等工具投放货币投鼠忌器,因而我们猜测央行绕道外汇市场投放人民币,人民币的出售导致了短期贬值。而这一行为的好处在于既给市场提供了流动性,又不至于产生央行进一步放松的预期,防止刺激金融泡沫的产生。
在油价下跌通胀回落的有利背景下,迫切需要全面放开直接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消除央行宽松货币政策的障碍,加大宽松货币政策的力度。如果央行宽松货币的正常渠道打通,由于外汇市场投放货币导致的人民币贬值也将结束。
(本报记者付刚 根据海通证券 姜超、顾潇啸观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