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504/BIG20141224214234.jpg

“钱来了,管钱的人却跑了” 公募基金牛市闹“人荒”

付刚 2014-12-24 22:56:00

  华夏时报记者 付刚 北京、上海报道
  眼看着盼望已久的大牛市到来,管理着4.7万亿元资产的公募基金公司们的日子,却有些“难过”。因为,“钱来了,管钱的人却跑了”。
  2007年的一轮牛市,曾引发一批公募明星基金经理下海。时隔6年,这一幕重现。《华夏时报》记者近期调查发现,与往年拿到年终奖才会出现离职潮不同,今年基金经理离职贯穿始终,尤其是11月牛市成为共识后,基金经理离职奔向私募基金的趋势,仿如井喷。
  如何留住人才,成为基金行业面临的牛市最大挑战。
  基金经理离职数创新高
  12月24日,广发基金公告显示,其老牌绩优基金经理刘明月不再担任广发聚优灵活配置、广发聚瑞、广发新经济3只基金的基金经理。此前一天,博时聂挺进也同时辞去博时价值增长和博时卓越品牌两只基金的基金经理职务。
  12月以来主要发生在上海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离职潮扩散到深圳和广州。12月23日,一位深圳基金公司人士向记者透露,据他们了解,此轮基金经理的离职潮在明年可能波及整个行业,每家基金公司可能都会有基金经理、尤其是资深基金经理离职,60后甚至70后的基金经理将成凤毛麟角,甚至成为“历史文物”。
  今年以来,基金经理变动一直此起彼伏。记者根据Wind资讯数据不完全统计发现,今年以来(截至12月24日),已有204名基金经理离职。这一数据远远高于2012年(111人)和2013年(136人)。
  今年离职的基金经理共涉及68家基金公司,其中最多的是华夏基金,10人离职;易方达有8名离职,紧随其后;此外,大成、海富通、交银施罗德、博时、嘉实等公司离职基金经理人数均达5人或5人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离职基金经理中,有40位任职超过5年,多数出自大中型基金公司。随着这批老基金经理离去,目前坚守在投研一线超过10年的基金经理仅剩14名,资历超5年以上的基金经理不足200人,在所有1000名基金经理中的占比仅为两成。
  一位已有8年管理经验的基金经理向记者透露,他11月就已向公司提出离职,将于明年一季度正式作别公募行业。在他看来,7年前的大牛市,基金经理在外界和公司内部都备受尊敬,但经过数年的市场低迷、业绩长期不理想,以及最近“老鼠仓”的密集曝光,基金经理群体的成就感几乎荡然无存。
  记者在上海采访一位基金公司副总经理时,他告诉记者,此轮离开公募平台的基金经理多经历过上一轮牛熊市,但实际上,对一些资深基金经理而言,最近两年市场的变化,对他们挑战颇大。
  原因主要在于,过去两年市场是新兴行业小股票的结构性牛市,有些老基金经理受制于知识结构,需要比年轻的基金经理有更强的学习能力才能适应,但这并不是对他们真正的挑战。“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很多新晋基金经理在小股票上的投资手法是走在违规的灰色地带,有的激进基金经理甚至步入到类似锁仓的怪圈,而这些方法老基金经理是不敢用的。”
  他进一步指出,基金行业从2007年之后步入下坡路,对基金经理以“博”的心态做出的投资,很多风险控制不严的公司“容忍度”上升不少。
  12月19日,在证监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发言人张晓军表示,证监会已经对涉嫌操纵中科云网、百圆裤业等18只股票的涉案机构和个人立案调查。在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总经理魏凤春看来,这只是冰山的一角,去年以来大量公司通过市值管理套现,很多与过去“坐庄”一脉相承。从今年年中开始,各种市值管理的舆情就明显走坏,最终引发监管层关注并落实处罚和监管条例改革,基本上只是个时间问题。
  上述那位有8年管理经历的基金经理告诉记者:“很多老基金经理认为,如此操作的风气盛行,不如从公募行业抽身出来成立私募基金,或许还可成为更为可持续的事业,也避开了像在公募基金那样被排名、业绩等压力所累。”此外,自7月始的这轮牛市刺激着早有离意的基金经理神经,对他们这样年龄在40岁左右的基金经理而言,这可能是不多的好机会。
  事实上,从今年7、8月以来,就有很多从其他领域撤出的资金主动寻求和业内资深基金经理的合作机会,寻找对股市感兴趣的资金变得更容易。典型如原宝盈基金经理王茹远10月17日离职后,仅隔17天就创建了上海宏流资产管理中心(有限合伙),11月份便开始发行私募产品,公司目前资产管理规模已达50亿元。
  就公募基金经理而言,他们的产品业绩好往往和自身并没太多利益挂钩,最赚钱的还是公司,但在行情好的当下,私募基金的激励机制明显更有吸引力。
  上述资深基金经理也向记者指出,以目前私募基金提取收益的20%作为业绩提成计,如果明年业绩做到50%的收益率,王茹远50亿元的规模仅业绩提成就可拿到5亿元,“现在大部分准备出来做私募的基金经理初步规模可能不会那么大,一般为10亿元到20亿元,那收益也可达1亿元以上,而当年华夏基金给王亚伟定的顶薪,年收入也只是千万元级别。”
  人才激励各出奇招
  在公募基金人才失血不止的背景下,基金公司也各出奇招。
  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始,股权激励、事业部制等相关的激励措施先后在中欧基金、前海开源、天弘基金、招商基金等多家公司试水。
  目前看来效果已初步显现,但现实是,真正能实施股权激励的基金公司还屈指可数。
  华宝兴业副总经理任志强就表示,目前,部分基金公司正在进行的事业部改革只是基金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的一种尝试,在留人问题上,还可以考虑建立投研子公司,即让基金经理成立投研子公司,以此来解决行业关注的股权激励问题。
  上投摩根基金副总经理侯明甫也向记者表示,虽然私募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但公募肩负着服务满足99.6%的普通大众投资理财的需求,因此不断应时改革创新,用创新的制度留住合适的人做对的事是公募基金公司的使命。
  据记者了解,上投摩根将拿出超亿元的公司自有资金,推行种子基金计划。种子基金计划具体实施流程是,有意愿的投研人员可按自己的投资策略建立投资模型,申请进行种子基金模拟电脑操作,试运行足够长时间后,绩效考评一旦被认可就可以申请设立种子基金,公司将拿出部分自有资金,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设立种子基金产品,投研人员也可根据自身意愿投入个人自有资金。该种子基金将公开透明运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一旦受到市场认可,也会考虑转为公募基金产品。
  侯明甫指出,这其实是公司内部人才的一个孵化机制,激励培养人才,给有创业冲动的人才足够的机会,同时内部也会严格控制整个流程。“用公司自己的资金尝试,哪怕失败也是公司的资金,不涉及投资人的利益。”
  他表示,除了“种子基金”计划外,公司还计划对公司全体员工施行 “影子股权计划”,打造多层次的长期奖励和激励机制。
  侯坦言,面对行业的人才高速流动,如何培养并管理好这群“管钱的人”是基金公司一直以来共同面对的难题。“人员的更新换代是任何一家公司发展乃至整个公募基金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正常现象,变化也意味着机遇、成长,意味着更宽的平台、更多的机会以及更完善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