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华
互联网金融高歌猛进、企业融资股票发行方式也逐渐向注册制转变、新三板的扩容增加企业融资渠道、债券市场的发展逐步前行,然而资产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银行,却裹足不前。
央行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三季度的存款为112.7万亿元,减少了9500亿元,这是自1999年以来存款首次下降。同时央行公布的社会融资规模中,新增银行贷款所体现出的间接融资规模占比逐渐下降。
无论是在负债端还是在资产端,金融脱媒(此处狭义解释指银行)带给商业银行的影响正在逐步叠加,然而,银监会的监管措施也正在减缓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在2014年,银监会不仅批准了五家民营银行的试点,还在年末之际批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的开业申请,并且在2015年继续扩大银行业对民营资本的开放。在银行业对内外开放之际,不仅增加银行金融服务提供商的数量,还使得新增加的新型民营银行不断转化为其相关领域用户,提供更多的银行服务,减缓金融脱媒的影响。
同时,存贷比的调整,对于非标的清理,也延缓了金融脱媒的速度。
民营银行提速
12月12日,深圳银监局批复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开业,而前海微众银行距离获得试点批准也仅仅过去不到5个月。在深圳银监局批复开业的同时,也公布了其经营范围,包括吸收公众主要是个人以及小微企业存款;主要针对个人及小微企业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等。
而首次获批试点的五家民营银行,都各具特色。
原本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机构始终隔着玻璃门,而民营银行获批开业,也彰显了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正在真正提速。
在已获批的五家试点民营银行稳步推动的同时,银监会也提出将会继续扩大民营银行试点的范围。
“民营银行的试点以及银行所有权的多元化,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在第十六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文化重塑与经济转型”中认为。
而商业银行竞争的多元化,也能够促使商业银行将信贷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小微企业以及三农等国家要求支持的薄弱层面,而对于更多“嗷嗷待哺”的小微企业以及三农企业则是更好的福音。
民营银行能够带来多大的“鲶鱼效应”?“前海微众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等民营银行能够提供多大规模的金融服务,在于民营银行的管理者,如何能够快速有效地将民营银行发起人掌握的消费者资源进行转化,这才是民营银行快速发展的基石。”一位银行人士认为。
随着新进的民营银行带来更多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也将之前尚未或者准备摈弃银行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以及消费者再次纳入其中,也从另一面冲销了金融脱媒对之前商业银行模式的影响。
存贷比调整路径
2014年,互联网金融依然火爆,金融脱媒的影响力逐渐累积,进而导致商业银行的存款出现波动以及规模下滑。而多数市场人士则认为,“季度人民币存款规模下降则是不寻常的现象。”
2014年,银监会在逐渐修改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指标,间接对冲金融脱媒对银行存款影响的压力,而时值年关,修改则更使商业银行得以喘口气。
12月24日平安夜,市场则传出“非银行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与同业借款纳入存贷比,被纳入一般性存款的非银同业存款准备金初步定为零”。
而仅仅在一周前,各期限品种资金价格继续上涨,出现了以7天回购利率领涨的局面。而此时市场传出的消息给资金面一个喘息的机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则要求增加存贷比指标的弹性。一些观点认为,非银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将会纳入到一般性存款之中,即宝宝类产品会被纳入。
而此次调整,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压力。同时此次调整也是2014年的第二次调整,而第一次调整实施时间则是2014年7月1日。在上次调整中,不仅在贷款端扣除了支农、支小、专项债等6项,同时在存款端也加入了大额可转让存单以及外资法人银行吸收的一年期以上存放净额两项。然而存贷比作为《商业银行法》中规定的监管指标,废除亦不是易事。
非标清理减缓脱媒
最近几年无论是非标资产、同业业务还是银行理财、买入返售等专业名词,不断出现在市场的讨论声之中,而此种“创新”模式也是更迭出新,在与监管政策赛跑的时候,各种模式已经在市场中创下几万亿的规模。
监管机构不断引导、规范业务发展。5月份,央行、银监会等一行三会以及外管局联合下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127号文),对同业业务等诸多异变进行规范。之后,银监会配套发布《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140号文),进一步规范银行同业业务。
在业务模式中,银行理财资金充当重要角色,同时银监会对于银行理财的监管也发布诸多新的监管政策,无论是成立理财事业部制,还是理财五分离、栅栏原则等。而在12月初,银监会下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要求改变理财的刚兑预期,并提高理财非标的监管标准。
在受到合意贷款、存贷比等信贷约束、资本约束趋严的背景下,各种理财以及同业资金对接非标业务,并且在对接过程中,已由银行表内转移到银行表外,能够达到相当于“银行贷款”的效果。而非标理财等业务属于银行表外业务,即脱离传统银行表内货币创造循环,最终庞大非标理财市场推动金融脱媒化。然而随着监管机构对于非标监管的趋严,设定一定的非标额度,并提高非标业务过程中资本耗用,结果则是非标业务规模不断萎缩,进而减缓中国版金融脱媒进程的放缓。
在监管层严管非标的同时,亦会产生一定的风险。在银监会下发的征求意见稿中,监管层即测算,对现有的存量“非标”资产进行转型,《办法》实施后给予一定的缓冲期,允许原有部分非标自然到期结束,可不用回表和风险计提,对银行不会造成重大的实质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