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学光 北京报道
对于在美上市的阿里巴巴(BABA.N)而言,“假货”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度敏感的词汇。
因此,当美国当地时间1月28日有媒体引用这一词汇报道淘宝网与国家工商总局的论战时,纽交所的阿里巴巴股价出现放量下跌,开盘不到半个小时股价就跌破了100美元,当日跌幅达4.36%。
第二天,当太平洋这一边,还在为淘宝网和工商总局孰对孰错争论不休的时候,大洋那一边的纽交所,正展开一场围绕阿里巴巴股票的多空对决。当地时间1月29日,阿里巴巴的股价跳空低开8%,盘中跌幅一度超过10%,创下公司上市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一直在假货问题上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的阿里巴巴,这一下真的不小心在脚下砸出一个窟窿。
阿里的秘密
早在去年阿里巴巴弃港赴美上市之初,多方分析机构在评估得失的时候就曾提及,淘宝网的假货问题极有可能会给阿里巴巴带来麻烦,除了会被做空机构抓住机会之外,基于美国资本市场较为完善的监管体系,还会引发由此带来的投资者集体诉讼风险。
而直到1月28日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资料外界方才知晓,早在2014年7月,国家工商总局就已经联合浙江省和杭州市两级工商部门在浙江召开过行政指导座谈会,当时代表国家工商总局出席这次会议的正是网络监管司司长刘红亮,而阿里巴巴集团主要负责人员及核心部门管理团队与会接受行政指导。
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对此次座谈会的记录——《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简称《白皮书》)显示,刘红亮在这次会议上向阿里巴巴的管理层提出,“阿里巴巴集团对阿里系网络交易平台存在的违法经营行为,长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长期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治理,以致养痈成患……”
尽管此次座谈会对阿里巴巴提出了诸如主体准入把关不严、商品信息审查不力等5个方面的问题,甚至表示要加强处罚力度,但是,这一座谈会仅被作为内部座谈,相关消息也并未对外透露。
更关键的是,当时正值阿里巴巴赴美上市的关键时期,在一个月前阿里巴巴刚刚才对外披露了招股书,对于类似负面性的信息,阿里巴巴并未将其作为重要风险在上市材料当中进行披露。
而在工商总局的《白皮书》中也明确表示,“为了不影响阿里系上市前的工作进展,该座谈会以内部封闭的形式进行。”
如果没有后来的这场冲突,这场不为外界所知的座谈会恐怕也就此淹没在时间中了。
1月23日,国家工商总局网络监管司忽然发布了一份《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其中关于淘宝网的51个样本抽查中,正品率只有37.25%。
1月27日下午,淘宝网通过官方微博转发了“一个80后淘宝网运营小二心声”的公开信,该信措辞激烈矛头直指刘红亮;当天晚上,国家工商总局对于网络热议的这一话题给出了正面回应,随后又在第二天,在官方网站上挂出了这份《白皮书》。
投资者当真了
当天,这一消息就被美联社和CNN等美国几大媒体曝出,甚至有媒体认为当初中国工商总局是为了给阿里巴巴上市让路,有意“隐藏”了这份报告,而这些报道直接引发了阿里巴巴股价在当天的下跌,其市值仅在1月28日当天就缩水110亿美元,折合687亿元人民币。
显然,除了中国国家工商总局有对阿里巴巴进行处罚形成的利空预期之外,媒体报道还触及了资本市场上最敏感的那根神经——信息披露。
正如国内一家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在向记者谈及此事时所说,“华尔街对阿里巴巴的做空动力一直都存在,而美国人对于阿里巴巴在假货问题上的关注不是因为这件事才有的,去年阿里上市的时候美国媒体就炒作过一次。”
至于阿里巴巴是否会因此次事件遭致更大的麻烦,其表示目前还无法做出判断,因为这需要证明阿里巴巴此前存在刻意隐瞒。
“阿里巴巴从来没有要求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推迟任何报告的发布。”1月29日晚间,阿里巴巴副董事长蔡崇信对这一事件作出说明,对于去年7月的那次会议,其认为仅仅是“探讨了怎样通过建立有效机制解决针对消费者保护和电子商务平台管理秩序等问题”。
不过,蔡崇信的这番表态并没有扭转大洋彼岸的市场情绪,几个小时后,受到这一事件和公司去年四季度营收低于预期的双重利空消息打压,阿里巴巴的股价跳空低开8%,盘中跌幅一度超过10%,创下公司上市以来最大的单日跌幅。
“美国的一些机构投资者还没有仔细阅读工商总局和淘宝之前所发的那几封公开信和《白皮书》,如果真要是知道了这其中的细节,恐怕阿里的麻烦会更多。”北京时间1月30日凌晨,有专注美股投资的分析人士在微博上写下了自己的担忧,此时,阿里巴巴的股价已经临近收盘,美国时间1月29日阿里巴巴的股价收于每股89.81美元,下跌8.78%,市值蒸发约220亿美元,两天合计市值蒸发2000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