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中华 北京报道
净利润增速下降,不良贷款规模上升,成为了商业银行2014年的真实写照。
1月23日,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1.64%,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29%,是20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大力处置不良贷款之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单季增速依然呈现新高,银行不良率被认为有低估的可能性。地方债务清理、房地产市场震荡及过剩产能调整等境况,将令2015年银行不良贷款在高位运行。
不良贷款或被低估
对比截至2014年9月末的数据,彼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16%,不良贷款余额为7669亿元。仅2014年第四季度,不良贷款率增速达到13个基点,成为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资产以来增速最快的一个季度。对1.29%的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则认为,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和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水平仍在可控范围内。
一位银行从业人士则认为,这样的单季坏账增速在2015年可能会扩大,不仅因为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的状态,也因为银行之前已尽可能地延缓信贷风险释放,这是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信贷盛宴带来的结果之一。
本报记者注意到,这个1.29%的不良率,是在商业银行加大处置不良资产的基础之上得出的。
从2014年各家商业银行半年报来看,不少银行加大了核销不良资产的力度,有些商业银行仅上半年核销的规模已经超过了2013年全年。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核销不良资产的规模约713亿元。
“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的处理,令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的压力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上述银行人士分析称。
商业银行大规模核销不良资产,得到了监管层的政策支持。2013年底,财政部发布了新版《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放宽了中小企业贷款核销条件。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4年年中监管会议中曾表示,充分估计各类贷款的潜在风险,足额计提拨备,加大呆账核销力度,做到应核尽核。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2014年7月22日刊发的署名文章中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快核销不良贷款。要充分利用银行盈利较好条件,进一步加大利润核销不良贷款的规模和进度,加快批量、打包转让不良贷款的步伐。
“2014年商业银行虽然大力处置不良资产,但是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或许依然处于低估状态。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关注类贷款规模增加较多。”上述银行人士认为。
“商业银行之所以低估不良贷款率,主要出于业绩考核和监管指标压力。”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发布的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认为。
银行资产承压
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长迅速的背景下,2015年哪些行业的不良资产有可能快速增加也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根据以往资料显示,对于商业银行信贷,地方融资平台的信贷规模相对较大。根据平安证券研究报告估算,与商业银行有关的地方政府债务合计应该接近14万亿,包括了正常的银行信贷、理财以及同业等资金。随着《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下称43号文)实施之后,这部分商业银行存量资产的风险定价也将会重估。
央行金融研究所姚余栋等发表的文章认为,由于融资平台公司未来已不能借政府名义举债,也不能借政府名义担保融资,债务负担过重、财务状况较差的融资平台公司可能出现债务不可持续和债务违约,相关的金融机构将面临不良资产上升的压力。2015年是还债高峰期,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的集中爆发甚至可能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
平安证券研究报告推测,14万亿的政府债务由于银行所承担的隐性风险溢价导致其隐含损失超过1.8万亿。
除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良的风险之外,吸金大户房地产市场能够“贡献”的不良资产也不能小觑。“虽然银监会很早就要求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企业贷款实施严格的信贷政策,但是在信贷之外,面对各种利润诱惑,银行信贷则通过各种渠道,诸如信托、理财等方式,依然将资金输送到房地产市场。”上述银行人士认为。
在2015年元旦前后,深圳一线地产商佳兆业的境况也使市场担心房地产市场会发生连锁反应,同时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走向也影响了不少房地产商资产质量的稳定。
除了融资平台以及房地产之外,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小微企业所特有的相对高风险特征逐渐显现,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其他贷款的平均水平。经济增速放缓对小微企业的影响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未来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仍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
根据2014年不良资产走势,从区域看,不良贷款开始从长三角地区向珠三角和其他沿海地区及中西部地区扩散。从行业看,不良贷款由钢贸、光伏、船舶等行业向上下游行业和关联产业链蔓延。
王兆星在国务院发布会中讲道,银监会也不断地增强银行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在过去几年,大大提高了对银行资本充足的要求,银行业的资本充足水平按照国际标准已经接近13%。同时我们已经要求银行针对当前的风险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计提了大量的风险拨备,目前的拨备水平,已经是现在不良贷款水平的近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