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斌 北京报道
两起重量级并购完成后,联想集团(00992.HK)也交出了首份成绩单。
2月3日,联想发布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的2014—201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与以往相比,联想虽然依旧保持了营收增长,但净利润却同比下滑5%,为近年来少有,在PC业务依然稳固的情况下,两块新收购业务,尤其是MOTO巨额亏损,已经让联想进入“消化期”。不过联想董事会主席杨元庆依然表示,“不后悔收购MOTO”。
联想能否如期扭亏,重现IBM PC业务成功?
PC仍是现金池
按照联想规划,未来增长引擎将是三驾马车战略:PC、移动业务和企业业务。
尤其是2014年初,连下两单,收购MOTO和IBM X86服务器业务,更是让联想一时风头无两。不过目前来看,PC业务依然是联想丰厚的利润池,新收购业务短期之内依然处于艰难扭亏的局面。
2月3日,联想发布的第三财季报告显示,其营收141亿美元,同比增长31%,但净利润却同比下跌5%,为近年来首次下跌。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个季度,因PC业务表现稳固,联想业绩一直亮丽。
联想将净利润下跌局面,归因于最新收购业务。
根据该公司披露信息,如果不计入并购MOTO和IBM X86服务器业务产生的无形资产摊销和承兑票据利息费用,联想该财季净利润为3.27亿美元,同比增长23%。
也就是PC业务层面,依然对联想其他业务形成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PC业务整体形势下行,但凭借规模优势,联想在PC业务还是保持了增长势头。第三财季,其全球PC份额20%,连续7个季度保持第一。当季出货量,也保持了5%增长,相比之下,全球PC市场整体则下跌了3%。
财报显示,目前联想PC业务比重,已经下降至65%,与此同时,移动业务处于快速上升势头,业务比重目前已经达到了24%,另一块企业业务,占比为10%。
但另一方面,在盈利方面,PC依然是最大头。当季联想PC业务除税前盈利达到4.94亿美元,利润率达到5.4%。相比之下,移动业务增长虽快,但仍处于亏损状态。当季除税前亏损8900万美元,亏损率2.6%。
最为糟糕的是,收购IBM X86服务器业务,虽然让联想一举进入全球服务器大厂行列,但新并购业务,在合并后第一个季度,持续呈现下滑迹象,反倒是联想原有的Think服务器业务继续增长。目前联想整体企业业务依然偏小,且处于亏损状态,第三财季亏损4200万美元,亏损率3.4%,甚至高于移动业务。
杨元庆称不后悔
虽然在最新一季财报中,出现了同比下跌情况,但杨元庆表示,并不后悔收购。
他同时盛赞,MOTO手机业务目前表现强劲,在全球市场联想和MOTO品牌合并售出2470万台,成为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杨元庆认为,MOTO有较高手机毛利率,问题主要出在费用率较高。
“下一个季度,联想将帮助MOTO减少4亿-5亿美元原材料成本。”杨元庆表示,联想将帮助MOTO增加销量,同时控制原材料、运营费用率、生产和物流成本等,而生产运营环节把控是联想优势。
目前联想并没有披露MOTO详细财务情况。不过在去年1月份,联想宣布29亿美元收购的时候,彼时还是MOTO东家的谷歌披露信息显示,MOTO单季亏损规模为1亿美元。财报中合并信息显示,第三财季MOTO和IBM X86服务器业务,会计处理费用产生非现金费用为7400万美元。同时,两项并购,也导致联想经营费用上升72%,达到17.72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一年前联想先后宣布这两期并购时,杨元庆曾经表示,联想已经有了整合IBM PC业务经验,在新业务扭亏上,将比以往速度更快。其中,对于MOTO扭亏,曾有一个时间表,也就是“4到6个季度”。
在新一季财报发布后,杨元庆依然重申了这一目标,并表示,按照目前进展来算,还有“3到5个季度时间”。
MOTO面临激烈竞争
虽然联想自信满满,希望按照自己的节奏实现MOTO业务扭亏,再次复制IBM PC奇迹,但时过境迁,尤其是手机市场竞争激烈,更让外界担心联想这一目标。
在投行机构看来,海外并购业务,依然是联想增长潜力所在,尤其是关于MOTO扭亏的承诺,也确实给了市场信心,不少机构也上调了联想目标股价,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的态势,对于联想来说,依然是一个艰难挑战。
在最新报告中,美银美林依然维持了联想“跑输大市”评级。
在该机构看来,MOTO在高端市场面临苹果、三星竞争,中至低端则面临小米等国产品牌竞争。除了美银美林外,另一评级机构伯恩斯坦也认为,目前中国手机市场竞争“白热化”,联想进军在线渠道市场,也反映了这一趋势。
伯恩斯坦也同样提到了市场竞争问题,尤其是联想试图进军在线销售市场,正是由于市场竞争太过激烈,不过该机构认为,“联想具备整体规模优势,可以一定程度上形成支撑。”
按照联想的说法,随着MOTO回归中国,联想正式切入了2000元以上市场。该公司1月26日发布了包括MOTO X、MOTO G和MOTO X Pro三款产品,价格定位在相对中高端区间,目前一个星期后的预订量,已经达到了130万台。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目前MOTO在市场打响,但这种品牌溢价,最终能否成功,依然需要消费市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