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江兵
最近,关于中国离通货紧缩很近的论调很多,金融机构、财经媒体和各种评论员无不惊呼,搞的通缩跟真的要来似的。
如果外行和半吊子经济、金融“专家”有此言论,只好一笑了之,2月25日,媒体大肆渲染所谓央行旗下《金融时报》中国城市金融学会秘书长詹向阳评论文章称,“从目前国内经济与货币的实际情况和数据来看,通缩离我们已经很近了。”詹向阳博士同时兼任《金融时报》专家委员会委员。
仔细拜读了詹博士全文,其文有部分合理数据,遗憾的是,该文静态,也不能反映出央行货币政策根据新情况而出现的新变化。
个人认为,詹的文章不足以论证通货紧缩,相反,我们不要停留在不是通货膨胀就是通货紧缩这种极端的论调中,非黑即白、非左即右的思维中,也有既不是通胀也不是通缩的正常时候。纵观2014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是中性偏积极的,央行的应对是科学和有针对性的。
静态CPI不能证明通缩
物价下降是反腐
与改革小红利
尽管顶级经济、金融学家对通货紧缩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是,综合起来有三套指标可以衡量:由于货币供应减少,购买力下降导致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以及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下降,从而引起经济下滑和失业率增加。
而一个月的CPI数据完全不能反映出通货紧缩。打个比方,中国北京十年前大白菜一市斤(0.5公斤)是一毛钱(0.1元人民币),每年上涨,去年底到了1元一斤,今年1月跌到8毛钱一斤,这就不是通货紧缩,属于价格理性回落。
日本东京十年前大白菜折合人民币是一元一斤,十年没大变化,去年底还是一元一斤,今年1月跌到9毛一斤,那么,可以据此判断,日本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
众所周知,去年的农历春节在2014年1月份,今年的春节在2015年2月,而春节期间物价都会上涨。
所以,詹博士列举了一大堆1月份CPI数据毫无意义,罔顾了过去十多年物价一直高速上涨的事实。加之,春节月份措置,根本没有可比性。
去年中国经济GDP增长7.4%,在主要经济体中是最高的,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偶尔出现增速放缓,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如同跑步,跑马拉松不能一直保持跑一百米的速度一样。
再说第三个指标,货币供应量。
根据央行公布的《2014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供的数据,2014 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余额同比增长12.2%。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6%,比年初增加9.78 万亿元,同比多增8900 亿元。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6.46 万亿元。
无论是央行货币供应还是银行放贷都是非常高的,何来通缩?
物价下跌的原因,鄙人早在2013年就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做了阐述与预测,在我意料之中,你没料到是你水平与远见不够(“被妖魔化的M2”系列,建议减免税和货币政策建议收入新书《金融的真相》第一章和第二章中,不再赘述,此处省略十万字)而已。
中国物价高的主要原因是贪腐成本,高税费,垄断,国际大宗商品和油价高企输入型通胀,现在这些导致通胀的因素正在消逝,物价回归是这些不利的早该失去的因素失去,怎么成了通缩的证据?
外汇占款减少
货币投放没少
央行的宽松不仅仅是
降息降准
詹博士关于通缩的一个重要的论据是外汇占款减少,导致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投放减少,詹博士的思维还停留在三四年前吧。央行早已放弃了根据外汇占款投放货币的锚,春节前我已经写过一篇,没来得及选入新书中。央行当然明白活人岂能让尿憋死的古训。
央行《报告》显示,全年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供给基础货币约2 万亿元,同比多增2.1 万亿元;外汇占款供给基础货币约6400 亿元,同比少增2.1 万亿元。
外汇占款导致的货币投放减少的金额被央行创新型投放所填补了。不要以为只有降准才能投放货币,这是“砖家”们旧思维很不适合央行新常态。
央行的投放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和其他流动性支持工具。其他流动性支持工具包括:常备借贷便利操作,以及去年9月创设中期借贷便利。
2014 年,人民银行累计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1.14 万亿元,年末余额为6445亿元,期限均为3 个月,利率为3.5%。总体看,在外汇占款渠道投放基础货币出现阶段性放缓的情况下,中期借贷便利起到了主动补充基础货币的作用,有利于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稳定增长,为稳增长和调结构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中国人民银行在提供中期借贷便利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促进降低贷款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另外,尽管央行没有全面大幅降准,但是,央行多次定向农村商业银行类金融机构,中小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并与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指标挂钩,从全面普降到货币政策引导,央行的调控趋于理性、科学性。上面创新型的货币投放看不懂,这些定向降准你们也看不懂么?那你们还假装什么专家?
与各位专家结论相反,正是央行货币投放合适、充裕,才导致融资成本降低。
2014年12月,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77%,比年初下降0.42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92%,比年初下降0.22个百分点;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为5.67%,比年初下降1.87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先升后降,12月份加权平均利率为6.25%,比年初下降0.29个百分点。
问题来了,有编辑同事问我,央行创新型的货币投放跟外汇占款进行的货币投放有差异吧?这个问题比詹博士的问题专业些,顺便解答下。央行创新型的货币投放的有效性和货币创造性更好一些。
《报告》数据:年末基础货币余额为29.4 万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上年末高1.1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3 万亿元。货币乘数为4.18,比上年末高0.10。
外汇占款减少了,货币乘数不降反升就是例证。
药不对症救不了自己
可救别人
财税应更积极货币
可稳健配合
过去一年多,我们的货币政策名为稳健实则是宽松,创造性隐蔽放水,这种放水方式银行资深专家詹博士都没发现,是为专家之可悲,央行之无奈。
说好的积极财政政策实为中性,甚至偏紧。连续三次加燃油消费税就是极端例子。好在,这种局面得以扭转,2月25日,决定对小微企业税费进行减免,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赞同也一直呼吁减免税才是积极财政政策正道。
因为,詹博士在《金融时报》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不能证明走向通缩,所以其第二篇要求央行大放水的文章可以参考,不应采纳。
春节期间,看到最多的跟财经沾边的新闻是发红包和到日本购买马桶盖,到日本购买马桶盖的确应该引起中国各方面高度重视,财税、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但是,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尽管作用有限。
购买抢空日本马桶盖,说明日本的马桶盖质量好,设计人性化,涉及中国制造转型问题,也涉及打假问题,还涉及由于环境的变化导致外资企业撤退的问题,如果不撤退在中国不是也能生产一样质量的马桶盖吗?这些问题不是我研究的范围,咱们谈谈财政货币政策吧。
财政政策对于这个问题重要性高于货币政策。
首先,是进口关税的高企,特别是奢侈品。有报道称中国是世界在除大陆外消费奢侈品最多的国家,大约只要出过国的人都不会有啥反对意见,根源是在大陆买奢侈品不仅仅是贵,还不一定能买到真的。贵的原因主要是税负太重。另外就是物流成本高,这涉及各种收费。
如果财政税收不在进口关税上大幅度调整,物流成本不降下来,出国购买商品的热潮就不会降温,出国购买商品兴起已有很多年了,只是到日本买空马桶盖这事儿有点太离谱了。
其次,才是货币政策也是可以做点事的,那就是让人民币对外贬值,对内适当升值保值,增加出国消费成本。
这又跟我的一贯主张吻合,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减税费+人民币对外贬值。
而一味施压央行大幅降准和增加货币发行只会导致人民币外升内贬,加速类似到日本购买马桶盖效应。这种扭曲的财政货币政策不调整,这种局面就不会改变,中国的政策是挽救中国经济呢还是刺激日本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呢?在国内出现的是更可怕的滞涨。
各位长期呼吁货币放水的专家们:建议你们去日本考察下,顺便买个马桶盖。
(作者为《华夏时报》总编助理、金融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