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晓薇 北京报道
在打开了量化宽松的“潘多拉魔盒”之后,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正在将人们带入一个如同爱丽丝梦游仙境般的奇幻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将存款放在银行,不仅不能获得利息还需要向其支付额外的“保护费”,而与此同时,贷款给国家也成为了一种“特权”——购买国债的投资者不仅要在市场上争先恐后高价竞标,还要在“倒贴”一定的金额后才能获得借钱给国家的资格。
负利率、负收益率等非常规现象正在让欧洲的金融环境变得更加诡异。然而就在众多经济学家轮番对这个违背经济学常识的奇幻世界的安全性提出质疑之际,那些更具有冒险精神的投资者却正在尝试从中寻找可以获益的“正能量”。
德拉吉的魔法棒
3月5日,德拉吉向外界正式宣告了欧洲央行的QE启动时间:该行将从3月9日开始购债,2016年9月前每月购买600亿欧元规模的资产,QE将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通胀达到2%。德拉吉还强调,如果有必要,QE将延续至2016年9月之后。在做出“不惜一切代价挽救欧元区”承诺两年后,德拉吉终于挥舞起了他的“魔法棒”。德拉吉希望借助这一个魔法棒所具备的“强大魔力”带领欧洲经济走出通缩风险。然而这一主要“法力”表现为“通过购买大量债券,从而释放出流动性”的“魔法棒”在给欧洲经济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将其引入了一个“未知海域”。在欧洲央行即将开始大量购买债券的预期下,欧洲的债券市场已经进入“疯狂”状态。大量的负利率债券开始出现——瑞士、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芬兰甚至是面临着艰巨财政困难的意大利,其发行的部分短期债券收益率都开始呈现负数,这也意味着投资者实际上同意了债券发行方在偿还债券时不仅不用支付利息还可以略低于贷款额。“这显然是一生一次,历史上也不多见的现象。”摩根大通私人银行专注于债券业务的执行主管西瑟·鲁米斯说。据摩根大通估计欧元区国家发行的大约价值为2万亿美元的债券当前的收益率均为负。
德拉吉的“魔法棒”给投资者变化出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奇幻世界——一个不仅没有收益还有可能面临亏本的投资环境。然而即使是这样“恶劣”的环境仍然还吸引到了大批的“拜访者”。
有相当一部分的投资者正在化身为那个勇敢的“爱丽丝”,奋不顾身地投入到这个由负利率和负收益率构成的魔幻世界中一探究竟。
谁是爱丽丝
那么,谁是爱丽丝,谁又在购买这些负收益率的债券?
加拿大多伦多道明银行认为,大约有3类投资者仍在购买这些收益率为负的债券。
首先,是有避险需求的投资者。这类投资者主要是倾向于保守投资的私人投资者,或是需要购买某些特定类型并对资产安全有较高要求的机构投资者——例如主权基金和养老基金,其主要目的是对冲通缩影响。在通缩环境中,经过通胀率调整后国债收益率为负的债券实际收益仍可能会是正数。例如,如果一个到期的债券收益率为-1%,但消费者价格物价指数下跌了2%,那么投资者的购买意愿仍会积极。
其次,则是出于无奈的风险对冲需求。这类投资者主要是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因为欧洲央行、瑞士央行、丹麦央行的负利率政策让在这里存有大量资金的金融机构不得不面临存款缩减的风险,而为了尽量减少损失,这些金融机构只能购买相对缩水较少的欧洲债券。据摩根大通预计,存在上述三大央行,正遭遇存款负利率“侵蚀”的资金大约有2200亿欧元。
最后,则是一种“赌注”。这类投资者主要是大型投资机构。在他们看来即使欧洲债券市场处于负收益率区间,但是这不完全代表欧洲债券市场已经没有了盈利机会。投资者将通过两条主要路径“绝处逢生”:第一条路径是,投资者购入负收益率债券从而押注某种货币即将升值。第二种路径是投资者购入负利率债券押注该债券价格将继续走高。出于债券收益率和债券价格之间的反比关系,负收益率的出现会让这些债券销售价格变得更高,而欧洲央行已经明确表示这些债券包含在其QE购买范围之内。
彭博数据显示,包括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贝莱德、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先锋集团等大型投资机构是这些负利率债券的主要持有人。这些机构正在凭借着他们敏锐的嗅觉寻找着这个负利率时代的“正能量”。
借“西”风
与这些金融投资者或有意或无奈被卷入欧洲央行所开启的负利率“奇幻世界”不同的是,来自企业的投资者们却在这里看到了另一番“风景”,在他们眼中,正陷入负利率的欧债市场却是“这边风景独好”。面对已经处于历史地位的发债成本,企业家们在这里看到了自己的“钱途”。
3月6日,就在德拉吉公布了自己的购债路线图后一天,“股神”巴菲特便登陆了欧洲债市,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首次发行了以欧元计价的债券,债券票面价值总计为300亿欧元。巴菲特表示,这笔资金将为以后寻求欧洲收购机会的“启动资金”。
“经历了债务危机后企业相对低位的估值水平,良好成熟的商业环境,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辅助,以至于隐藏在宽松政策背后的财政扶植政策,这些因素都正在让欧洲成为投资者眼中新的战略‘洼地’。”普华永道金融服务交易团合伙人詹姆斯·泰伊说,“而此时的债券市场的低发行成本更是为投资欧洲增加了一圈光环。”
巴菲特投资理念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尤其是中国企业家们所追随——利用从欧洲债市上借来的“西风”,再次投资于欧洲很可能会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条捷径。
据瑞银集团预计,中国2015年发行的欧元债券规模有可能会达到创纪录水平。去年中国欧元债券发行规模几乎增长了两倍为53.5亿欧元,而今年很有可能会超过这一水平。而与此同时,中国对于欧洲的直接投资也在刷新着纪录。据专注于中国事务的市场研究公司荣鼎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对欧洲的直接投资(FDI)为180亿美元,几乎是2013年的两倍,过去4年,中国平均每年对于欧洲的直接投资为100亿美元。而在2004年之前,在欧洲市场几乎难以找到来自中国的FDI的踪迹。这份报告同时显示,英国是中国对欧洲直接投资的首选目标国,其次是意大利。
面对着投资欧洲的最好机遇,中国企业家们的投资目标也在发生着改变——从收购那些因债务危机而低价出售的资产转向了购买那些具有长期增值潜力的欧洲企业。而中国对欧洲投资的侧重点也发生着改变。在过去3年间,中国企业投资欧洲主要集中在:食品、能源、房地产行业,而如今中国企业则希望自己的投资类别更加多样化。其中金融业或许将成为重点突破口。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已经有投资者询问收购意大利第三大银行西雅那银行的报价。“中国金融机构正在对他们在欧洲市场的价值进行全面评估,中国投资者在欧洲市场的活跃度将继续增加。”美银—美林证券公司全球金融机构集团负责人吉姆·奥尼尔说。
低成本的发债环境为中国企业的“欧洲征途”提供着“廉价的车票”,但“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谚语也在警示着中国投资者——欧元上涨所蕴含的风险。
德拉吉已经掀开了欧洲负利率时代的大幕,投资者们也正鱼贯而行的走上舞台,而在这一个由各种“奇幻布景”所搭造的舞台上最终上演的是一出悲剧还是喜剧却仍需要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