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静 上海报道
日前,在17家公布了2月经营数据的上市券商当中,海通证券(600837.SH)以7.45亿元的净利润摘得桂冠,净利润同比增长102.45%,再度超过了行业老大中信证券(600030.SH)的4.6亿净利润。
喜报连连,同属沪系券商的东方证券启动IPO申购,募资额超过百亿,新股发行数量高达10亿股,占总发行量17.76亿股的六成,亦超过了国信证券(002736.SZ)69.96亿元和东兴证券(601198.SH)45.9亿元,成为本批新股中的巨无霸。
同属准上市券商的国泰君安在证监会发行监管部的状态是“中止审查”,情形是申请材料不齐备导致审核程序无法继续。有市场人士透露:“有消息说国君有可能借壳上市,原因是审批会比较快。”
多军司令PK 财富新贵
同属沪系国资门下,由于排名规模接近,加上人员间的流动,海通证券和国泰君安关系一直颇为微妙。
1月21日晚间,国泰君安非银金融组发布一则严正声明,称海通非银团队继2014年12月8日抄袭他们的“市场情绪调查”问卷之后,再度抄袭他们1月21日最新观点。海通方面否认抄袭并将追究法律责任,一场口水战全面升级,这也将两大券商的暗战摆上台面。
从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履职海通开始,此后国君明星分析师姜超等等在2013年二季度也加盟了海通,两年时间,出走数十人,其中不乏新财富上榜人员。除研究所之外,国君总裁陈耿在去年年中辞职,后资管CEO章飚离职赴齐鲁任资管总经理,网络金融部总经理马刚转任中山证券,国企体制之困被认为是几位高管出走的原因。“听说对方承诺了股权,我们确实没办法比。”国君内部人士指出。
由李迅雷带队的海通研究团队异军突起,在2013年新财富评选当中荣获本土最佳研究团队第一名;国君在黄燕铭出任研究所所长之后,也稳住了原有的地位,2014年的多头领袖形象贯穿始终,在2014年的新财富评选中勇夺第一,而海通则在本土最佳研究团队位列季军。
“海通研究这块起来很快,2014年虽然表现不如2013年,但表现也很突出。”国君研究所人士说。其把在国泰君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研究框架带到了海通,在销售方面,李经常亲自上阵,带领王牌分析师去基金公司路演,气势十足,此后亦在海通期货担任首席经济学家。
然而近期又有消息传出,海通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将跟随李迅雷加盟中山证券,一时引起轩然大波。据接近海通的人士表示:“海通已经否认了,但其实圈子里都是熟人,有合适的位置想做点事情也并非不可能。国君到海通如果说还是同一个级别的,去中山这种小的民营券商改变还是蛮大的。也听去小券商的人说,有时候做事可以调动的资源或者人力各方面,不如以前,或许是看中民营机制比较灵活,国资在股权方面也不太可能放开。”
虽然都是上海国资,股权结构的差异或许也导致了同城兄弟国泰君安和海通的发展思路及气质的不同。
沪上一名资深券商从业人士表示:“海通是国内最早成立的证券公司当中唯一没有更名和注资的证券公司,和其一起成立的有些已经更名了,比如说申万,有些已经不存在了,而海通其实这么多年来一直很稳,保守且稳扎稳打,一步步做到现在的规模,没出过大的漏子。”
前述人士认为:海通发展稳健的一个原因在于股权比较分散,上海国资方面没有绝对控股,民营也具有一定的话语权。目前海通A股最大的股东是光明食品集团,仅持有4.4%的股权。境外法人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持股15.57%。“记得之前有一年是大小非解禁的时候,海通还挨个拜访大股东请他们不要减持。”
资本化之路
受限于大股东汇金公司一参一控而无缘资本市场的国泰君安,在实现了中央汇金与上海国际股权互换之后,上海国际集团持有国君45.09%的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仍绝对控股。此后在证券业整合的大背景之下,国泰君安联姻上海证券,以自筹现金的形式从大股东上海国际集团收购上海证券51%的股权。两者合并起来的收入,有分析指将超越海通,仅列中信之后。
国泰君安内部人士表示:“从规模上看,海通是上市券商,我们没上市,还是海通的体量大,如果说加上收购的上海证券和考虑未来上市的因素,应该也是海通占优,因为券商股去年的牛市行情,市值这块还是有差距的。”
前述券商内部人士坦言:“海通不仅自己业务做得稳,几笔比较大的并购,比如说公司2013年成功收购恒信金融集团,借此涉足融资租赁,这家公司业绩不错;还收购香港的大福证券,更名为海通国际,业绩也非常不错。”
3月17日,海通证券报收于21.73元,目前总市值已经超过1900亿。
而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国泰证券(1992年9月10日成立)和君安证券(1992年8月25日成立),1999年8月18日两公司合并新设为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国泰君安”),目前注册资本为61亿元人民币。
“比起海通,传统的经纪业务比较强,我们的创新业务的点也比较多。”上述内部人士指出,“外汇、黄金的牌照,券商里面我们是第一家,我们走的是综合化金融服务商的路线。”
由于银联之父万建华的力推,国君在业内率先推出了券商行业首个支付平台——君弘一户通,把现有的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已经具备的各种业务、各种产品、各种服务集成到当中,而这个综合理财平台相对于互联网机构和商业银行而言,在市场的研究能力、行业的研究能力、上市公司的研究能力、产品的创设能力、资产的配置组合能力等这些方面都体现了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的独有优势。
由于早早借力资本市场,海通发展规模和融资能力方面仍然稍胜一筹。2014年末,海通宣布增发H股,认购共19.17亿股新H股,认购价为每股15.62港元,融资金额更是约达300亿港元。而国泰君安近年来主要通过发行债券和对股东增资扩股来筹集资金,2013年其通过发行债券取得的资金超过400亿,在2014年末,国君又成功发行首单券商短期公司债。“资金都是靠自身发展慢慢滚起来的,能做到现在也很不容易了。”沪上券商人士感叹。
“制约国君发展的因素,人的因素也是一方面。”据接近国君的人士指出,“最早国泰并君安,两派的人斗,再后来万建华来,带了一批银联的人过来,因为国君以前算是央企,几轮整合股东后来又换成上海国际,纷争较多导致一些内耗。现在又传万建华要去证通股份,就是券商版的银联任董事长。”
国君内部人士表示:“在国际化方面,海通优势明显。一方面是上市比较早,经过去年牛市的发酵,手里确实有钱,另外一方面,他们也就是走这种并购扩张的路线,这方面暂时我们还不能比,至于说证通方面的事情还是要去问证通。”
东方成5年冻资王
3月13日,东方证券发布了网上中签率,在10只新股中中签率最高,为1.6235%,该股网上冻结资金4325亿,网下冻结资金5065亿元,合计超过9000亿,打破了此前东兴证券近5000亿的冻资规模,创单只新股冻结量的5年新高。
与国君和海通两家全国性券商相比,区域性券商东方证券因为发力自营和资管业务而崭露头角。近期颇令市场瞩目的是,东方与海通、国君一道成为上证50ETF期权的首批做市商,霸气尽显。
虽然同属上海国资委麾下,东方证券的大股东是申能集团,持有东方发行前38.38%的股权,在去年10月,曾有传言称股东方代表宋雪枫将接替肖银涛出任监事会主席,这被认为是大股东欲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力。
然而记者查找最新的招股说明书,发现监事会主席仍为肖银涛,宋雪枫、张芊、吴俊豪三名董事则均来自于申能集团的推荐,牢牢占据着主动权,在上海国资流动平台即将启动之际,东方此次上市意义更是非凡。
成立于2003年,东方证券目前已拥有遍布39个城市的97家营业网点,建立了由6家控股子公司、2家参股子公司构成的证券金融控股集团经营发展架构。尤其自2012年以来,公司抓住行业变革、创新发展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总资产从2011年末的400亿元增加到2014年末的1075亿元,收入水平和盈利能力快速增长,综合实力已接近券商第一梯队。
招股说明书显示,自营业务是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2011年、2012年、2013年公司自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31.66%、52.68%和65.69%;数据显示,2014年中期证券行业中自营业务占据整体业务比例约为17%。
自营受到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在熊市之下可能成为业界杀手:2008年,东方自营巨亏21亿导致全年亏损8.8亿,上市计划被阻断。连续3年盈利的指标一度成为东方证券IPO的绊脚石:在经历了2009年和2010年连续盈利之后,东方证券的上市计划再度重启,但不幸又碰上了史上最长IPO停摆,被业内戏称为“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直到2012年4月才进入初审名单,并在今年1月28日过会,成为东兴后的第二个券商幸运儿。
东方证券的资管业务亦是IPO卖点之一,其在权益类主动投资上保持优势:东方证券副总裁杨玉成在网上路演时表示,截至2014年末,公司受托管理的理财产品达到137只,受托资金规模近350亿元。特别是公司的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已形成东方红大集合、东方红小集合系列产品线。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在2008年、2009年曾连续排名行业第一。
东方资管曾因携手阿里而备受业界瞩目:2013年10月,东方证券资产管理公司推出的阿里巴巴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确定为10期共计50亿,该项目荣获2013年度上海金融创新成果二等奖。
对于市场当前最关注的互联网金融命题,董事长潘鑫军指出: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东方证券正在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推进业务互联网化的同时推动传统服务的转型升级。目前,公司正筹备设立互联网金融业务总部,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互联网金融服务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