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江兵
最近,海外关于新的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关键证据是,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飙升,伴随房价下跌,经济增速放缓,会引发全面的、系统性的金融危机。银行业不良贷款随经济增速放缓增加是规律,中国也不例外,但是,中国不会爆发系统性、全面的金融危机,并由此引发经济恶性衰退。
恶性的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在近年来主要是美国次贷危机、亚洲金融风暴、日本病、俄罗斯卢布崩盘等,中国虽未出现金融危机,但在2005年之前发生和积累过大量不良资产,银行被称为“技术性破产”,现在连这样的危机条件都不具备发生。局部的小规模的金融问题会发生,大规模的危机都难以形成。
中国间接融资占比居绝对重要位置,银行承担了几乎全部间接融资职能,而银行经历十余年改革发展,已经今非昔比,且业已从濒临危机走向世界前列。
不具备爆发恶性危机条件
且有应对金融危机实力
最近的、典型的金融危机分别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风暴、日本病,美国次贷危机和最近爆发的俄罗斯卢布危机,中国银行业改革之前,银行不良贷款占比非常高,技术上濒临破产,而现在,中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完全不具备爆发任何形式的系统性的、全面的金融危机的条件。这些原因之前分别发表过,一些已经收录在我的《金融的真相》一书中,部分在最近也系统地论述过,为了反驳中国爆发金融危机的耸人听闻论调,集中扼要再做阐述。
首先,中国不会爆发美国式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从而引发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至2006年6月前的两年时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而且,自从2005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随着住房价格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受此影响,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次贷危机是指由美国次级房屋信贷行业违约剧增、信用紧缩问题而于2007年夏季开始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震荡、恐慌和危机。
金融工具过度创新、信用评级机构利益扭曲、货币政策监管放松是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
中国金融衍生品处于初级阶段,就连作为衍生品的基础——资产证券化也尚处于试点阶段。所以,担心中国爆发美国式的金融危机,您想多了,咱们真不够格。
关于中国不会爆发日本病,我在2013年11月建议“主动让人民币对外贬值,谨防出现日本病”(录入上述书中)中详细论述过,日本病有三个比较明显的指标:房地产价格暴跌,股市崩盘,本币对外暴跌。去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持续下跌,正在逐步走入均衡状态,股市刚刚处于上涨阶段,在上海交易所交易的股票从不同的分析统计公司数据看,其平均市盈率不过在16到18倍而已,上证综指不过3600点左右,不要忘了在2007年还到过6100多点,那时候都没怕崩盘,现在怎么会出现崩盘?现在唯一可能出现的是房价的非正常下跌,但是,这也不足以形成日本病,何况,即便出现不正常下跌也不会导致金融危机,以下会论述。
另外,中国也不会爆发俄罗斯卢布崩盘和亚洲金融危机那类的金融危机。最主要的原因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币尚未实现可自由兑换和资本项下不可自由兑换,而是,俄罗斯卢布暴跌的原因主要是俄罗斯经济单一,主要靠石油天然气出口支持经济,去年下半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暴跌导致卢布崩盘。东南亚金融危机原因并不单一,其中一个是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而香港成功地阻止了国际炒家索罗斯等,香港维持了港币紧盯美元的联系汇率至今。当然是在中央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强力支撑下,在爆发危机前的1997年,中国的外汇储备是1398.90亿美元。而到2014年底,中国外汇储备高达3.84万亿美元,这与当时支持香港阻击国际炒家时不可同日而语;也是俄罗斯央行外汇储备望尘莫及的。
即便房价跌经济增速放缓
亦不引金融风险且有工具
最有可能引发中国式金融危机的就是形成大量不良风险。2005年,在四大国有银行股改之前,海外媒体保守地估计国有银行不良贷款高达20%以上,属于技术性破产。一位官员曾透露国家为国有银行、农村信用社等的改革买单高达5万亿左右。
而现在,银行业因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不良贷款虽有上升势头,但依然属于可控和低风险。银监会数据显示,2014年12月末,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下同)不良贷款余额8426亿元,较年初增加2506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25%,较年初上升0.25个百分点。
两会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在记者会上介绍了,中国不会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其主要依据依然来自银监会数据,针对信用风险计提的减值准备较为充足。2014年12月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1.9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812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32.06%,较年初下降50.64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2.90%,较年初上升0.07个百分点。
假设房价下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国也不会出现系统性金融危机。
2014年年中,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显示,2013年底,央行组织了17家大中型商业银行进行过压力测试,这17家银行包括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和民生、光大、华夏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这17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占到了银行类金融机构的61%,具有代表性。
央行设置过三个级别的压力冲击,假设经济增速放缓,分三种情形:轻度冲击为GDP增长率下降至7%;中度冲击为GDP增长率下降至5.5%;重度冲击为GDP增长率下降至4%。测试结果显示,在上述三种情况下,银行不良贷款会出现以下状况:轻度冲击下不良贷款率上升1个百分点;中度冲击下不良贷款率上升2.5个百分点;重度冲击下不良贷款率上升4个百分点。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银行业不良贷款并不高,2013年底不良贷款率仅为1.49%。即便达到央行假设的重度冲击,银行依然能支撑得住。
2011年11月,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表示,银行能经受房价下跌50%。刘明康表示,假设最坏的情况发生,即当房价下跌50%,银行的贷款覆盖仍能达到100%,虽然利息不能收回,但本金没有问题。
原因之二,中国住房贷款与其他国家地区有所不同,首套住房个人也得交付30%首付款,二套房贷首付比例更是高达六七成。尽管当前有消息称部分地方可能下调到50%,也是很高的,出现断供的概率远低于海外。
目前,住房贷款证券化处于试点阶段,基于此的衍生品尚未出现,引发次贷危机的可能不存在。
第三,中国央行有足够的手段防止极端情况出现。尽管央行下调了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然而,央行冻结了商业银行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的存款,这些资金随时可以返还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尽管中国不会爆发类似于俄罗斯的卢布危机,俄罗斯高度依赖石油、天然气支撑经济,中国经济更多元,但是,过去十多年,地方政府过多地依赖卖地,依靠房地产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难以为继。尽管不会爆发全面金融危机,但是,并不意味着不改革、不转型。
局部问题仍需定点清除
仅靠央行很难解决问题
2014年3月,腾讯举行了一个经济问题论坛,《环球时报》摘发了我的部分书面发言,遗憾的是,摘发刊登的多是相对正面和较小的问题。现把一年前,我关于中国金融方面存在的风险刊发出来,尽管一年过去了,有些问题依然存在。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也远没有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和西方财经媒体渲染得那么严重。
当时,我的书面发言是这么说的:“经济放缓短期内不会改变;银行不良贷款增加;部分地区房价开始真正下跌;受资金紧张和互联网金融冲击,银行组织资金成本增高、利润增速放缓;地方融资平台必然爆发违约;受监管政策和规范影子银行影响,信托行业在到期刚性支付中更大规模出现违约事件……”
“经济增速放缓是共识。出于对相对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相对稳健的财政政策不会有大的调整预期,众多经济学家对今年经济走势持相对悲观看法,一般认为增速在7%到7.5%之间。”实际情况是7.4%。
“银行不良贷款增加。”
“人民币连续贬值。”
“地方融资平台或出现违约。今年肯定会出现违约情况。而根据审计署公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性债务(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余额17.89万亿元。2010年~2013年6月,省级、市级政府债务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21%和19.57%,略低于地方政府性债务平均增速;而县级政府债务年均增长率达25.75%,高于地方政府性债务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中,市级、县级政府债务分别占40.75%和28.18%。”
“市级特别是县级债务违约可能性最高,特别是中西部。”
前不久已经公布了一万亿地方债解决方案。
“信托行业可能会集中爆发问题。”“对互联网金融分类监管,从风险角度看,P2P风险最高,需要高度重视。”
去年的问题部分已经解决,更多的问题对今年甚至今后依然是问题,但不至于导致引发金融危机。
(作者为《华夏时报》总编助理、金融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