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山 北京报道
继2014年4月正式运营京城第一家24小时书店之后,有北京文化地标之称的三联韬奋书店将开办第二家24小时书店。
据悉,书店位于清华大学同方科技广场,预计今年4月23日开业,面积906平方米,引人关注的是,其中咖啡馆的面积占到了200平方米左右。
显然,无论从营业方式、时间和经营模式来看,三联韬奋这家分店的经营理念正进一步向城市生活方向渗透,这正是目前全球书业的一个发展方向,而从去年以来,全球书业在经历了电商和电子读物的冲击之后,也出现了起死回生、逐渐走出产业低谷的趋势。
纸质图书的回暖
自2010年Ipad与智能手机开始全面普及后,数年时间内,纸质图书遭遇重创。尼尔森图书跟踪公司监测显示,到2013年,除印度外,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意大利、巴西等西方主要国家的纸本图书销量均出现明显下滑,其中澳大利亚的纸本书销量比2011年下滑15%,爱尔兰下滑21%。
然而也正是在这一年,电子书在经历前几年的迅猛增长后,其发展也出现了明显放缓迹象。美国出版商协会2014年1月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前10个月美国的电子书销售(占比已达1/3)仅增长了2.2%,与过去4年美国数字业务三位数的增长相比相形见绌。
到2014年,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的对比发展开始出现微妙的逆转,纸本书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出现回暖迹象。
同样是尼尔森图书跟踪公司的监测数据,2014年,美英德三国纸本书销售明显回暖,其中美国纸本书增长2.4%,英国走出2013年下滑9%的阴影,2014年仅小幅下滑1.3%,德国也从2014年3月下滑3.3%的劣势中逆转。
回头再看看中国,目前全国图书零售市场总体码洋超过500亿元,相比前一年,整体实现了3.26%的正增长,比英语世界中增幅最高的美国还要高出不少。
据业内人士透露,2014年,国内线上图书渠道零售码洋规模达到200亿元,其中天猫图书的成交额同比增长50%以上,线上零售渠道图书销售的规模仍在逐年增长中。许多知名出版品牌正在向线上渠道倾斜。以天猫为例,全国TOP50出版社中,已有30多家在天猫开设了旗舰店。进口原版图书也开始进入国内线上市场,企鹅出版集团、兰登书屋、牛津大学出版社等国际出版集团正相继筹备入驻天猫,开设旗舰店。毫无疑问,面对电子读物与专业电商的冲击,出版商正试图开发并掌握自己的线上销售渠道,降低发行成本。
与此同时,实体书店经过几年艰难的适应期后也终于迎来了新生。
美国数家标志性的实体连锁书店,都有报告显示2014年是整体情况最好的一年。而在中国,据“开卷信息”2014年中国年度书业总结报告,同样显示去年是国内实体书店全面复苏的转折之年,相比前年实现了3.26%的增长。
就在人们认为传统出版业已是夕阳产业,纸质书已近黄昏的时候,情况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多项数据显示,现实其实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纸质书,远远还没到完的时候。
阅读向城市生活渗透
实体书店能够总体趋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去年不少书店都针对读者需求做了转型努力。一方面,在渠道拓展上,有许多书店开始同步进行线上销售业务,另一方面,则是有越来越多的书店开始探索综合经营方式,如定期举办读书活动,发展周边产品,拓展饮品休息区。对于很多新潮书店而言,它们已不仅仅是卖书的场所,更是现代城市生活的潮流体验区,像西西弗、言几又、方所等这样的新型书店已经开始了快速扩张的步伐,三联韬奋第二家24小时分店的开业可谓也是应趋势而变。
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张作珍向记者介绍,分店定位虽然仍以图书为主,但大幅度增加了咖啡和文创产品的经营力度,而24小时的经营理念也明显更针对书店所在地区消费人群的特点。
经过几年的全面普及,几乎在人手一部Ipad或智能手机后,人们突然发现,依托电子工具的阅读很难持久、深入地进入心灵,电子工具用来进行新闻、信息检索、快餐读物的阅读非常有效,但真正用于学术、思考类型的严肃阅读时,则往往令人疲倦,这或许是纸质图书在经历电子读物的巨大冲击之后能够起死回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传统实体书店也在努力转型,通过阅读、选购场所的变化及功能的拓展,一些有前瞻意识的实体书店正努力将自身打造为一种新潮城市生活方式的目的地,除了购书、阅读外,其中还包含了现代休闲、约会甚至恋爱等浪漫主题的延伸。
在近期全国两会上,“全民阅读”的概念又一次出现在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中国人均阅读量不到一些国家1/10,这也是为什么将“全民阅读计划”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原因。
政府高层对于“全民阅读”的引述引发社会各方的广泛热议,并被视为“全民阅读”春天来临的信号。一些来自图书产业的人士认为,这将是一次巨大的产业机遇。
根据2014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但仍远低于日韩等邻国及西方国家平均水平。
可以说,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出国内传统书业的巨大潜力。有业内人士表示,不是中国人不爱读书,而是缺一个将阅读送达每个人手边的渠道,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某一天,阅读将成为国人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与内容之一。
“纸本决不会消亡”,内中更深层次的因由,是出于对文化传统的记挂,从纸张向屏幕的转移,对于熟悉传统阅读的读者而言,是一种令人不安的现象。因为在这些经历着转变过程的人看来,作为理解和表达人类世界而作出的集体努力的结晶,纸本书是历经数个世纪而发展成熟的东西。图书,代表着文化体制中的一部分,这个体制涵盖了人类理解力的劳作和变迁。
一位从事图书销售的商业人士曾对自己书城做过这样的描述:每天下午4点左右,各个快递公司的运货就从四方面围了过来。在书城,逛一遍,你此时听到的就是打包员用胶带封包的声音,和淘宝信息的叮咚声。6点,各个快递公司的车辆就已经装满了大大小小的图书包裹。这些书从这里发往了全国各地。从这些发出的图书来看,这些网购图书的主力军也正是电子阅读的主力军。可以想见纸质阅读是无法被取代的。
阅读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真正好的阅读,能让一个人拥有一个良好的气质,一个美好的去所,也能让一个家拥有一个和睦、人文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