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晓薇 北京报道
在是否参加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这件事上,希拉里表现得不再像过去那样锋芒毕露。虽然在2012年辞去美国国务卿一职后,大多数美国民众都认为她一定会再回来,但希拉里还是在沉默和遮掩了3年后才宣布了这一决定。
4月12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3点左右,希拉里公布了自己的第一支竞选广告。与2008年第一次参加总统竞选时将自己精明、自信的女强人形象贯穿于整个广告片不同的是,在这支时长为2分15秒的广告中,希拉里将自己的雄心壮志埋藏在了广告片的最后40秒,隐藏在了普通母亲、刚刚毕业正在寻找工作的华裔学生,以及一对期待新生命诞生的黑人夫妇等普通人愿望的背后。
“我将竞选总统。”希拉里微笑着说。“我要展开一段旅程,赢得你们的选票;因为这是属于你们的时刻。我希望你们能与我一起踏上这段旅程。”
7年前,希拉里带着“开创一个新时代”的高姿态参加总统竞选却最后折翼,此次再次回归,希拉里将自己重新定位为了一个已经准备好为国家和民众服务的普通人。然而,希拉里毕竟不是普通人,尽管对竞选广告的内容、形式和自己的形象做出了改变,但是想当“美国捍卫者”的表态还是让外界察觉到了一个强势领导人的回归。
一个“美国的捍卫者”究竟对美国民众,乃至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也许是对旧有秩序的除旧布新,抑或是对新建秩序的固步自封。
女强人的“距离感”
新竞选广告中的希拉里,放弃了她最喜欢的职业装,丢弃了她曾经最常示人的吹得一丝不乱的发型和大红色口红,转而以一个低调而亲和的形象出现在镜头中。
为了让自己从第一次总统竞选失败中学到教训,在宣布再次参加总统竞选前,希拉里更换了自己的形象顾问。她聘请了现在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的前助理克里斯蒂娜·舍克帮助自己打造一个新的竞选形象——一个更加温情、一个更加平易近人的普通女性。而富有力量和攻击性则被视作是7年前希拉里失败的“最大因素”。
然而,刻意的改变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到希拉里却仍然存在巨大悬念。因为熟悉或者不熟悉希拉里的人都知道,希拉里具备一种非比寻常的强大气场。这种强大气场虽然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却是经过了近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培养。
虽然希拉里出生于芝加哥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但是父亲在二战时期的从军经历却让她从小便生活在一种军队式的管理模式之下。在这种模式之下,希拉里不仅遵循着父亲的严格命令,同时也经历着一种被其父亲称之为“挫折教育”的锤炼。
“父亲经常坐在客厅里的沙发椅上严厉地发号施令,诋毁和贬低孩子们的进步,让孩子们倍感挫折。”美国著名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在其撰写的《希拉里传》中曾这样描述希拉里的童年生活。虽然在之后希拉自己出版的自传中将这种“挫折教育”称之为“深深的父爱”,但希拉里自己也承认正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之下塑造了她远胜于同龄人的好胜心。
“我可以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只为了达到我所要达到的目标。”希拉里曾多次这样称。而在其丈夫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回忆中,“强大力量和镇静态度”正是希拉里留给他的第一印象,甚至因为希拉里的强大气场,克林顿放弃了主动开口搭讪的机会,直到希拉里率先向他介绍了自己。
在成长过程之中,希拉里既表现得聪明、勤奋和好胜,但也敏感、固执和多疑,这些特质最终被裹挟在一个强大气场下成为了希拉里无法割裂的一部分。
正是凭借这强大的气场,希拉里以优异的成绩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成为了全美100位最具影响力的律师,成为了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联邦参议员,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公职的第一夫人。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也正是因为强大气场所带给希拉里的“距离感”,让其在首次挑战成为美国第一位女性总统的征程中沉沙折戟。
希拉里可以改变形象,但是无法改变性格,或是彻底扭转那些已经在美国民众心中固化了的认知。根据NBC和《华尔街日报》的最新民调显示,美国民众对于希拉里的观感非常的两极化:48%的人爱她,而46%的人恨她。
因此,相较于转变形象换取选民的好感而言,希拉里更应该拿出的是能“俘获”民心的执政理念。
“矛”与“盾”
作为民主党的候选人,为了“俘获”民心,希拉里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为纠结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自己的执政理念与过去8年来领导美国的民主党总统奥巴马安全隔离——既能展现出一个新总统候选人的新姿态,又不引发民主党内部的反弹。而这也正是共和党人攻击希拉里的“软肋”。
“如果希拉里当选美国总统,我们只是回到过去,只是又一次经历奥巴马三世。”共和党在其发布的竞选广告中说。
问题是,一旦在甩掉“奥巴马包袱”的过程中稍有闪失,希拉里将会陷入到另一个自相矛盾的“陷阱”中。
为了获得大选,希拉里需要赢得由黑人、拉丁裔年轻人、工薪阶层以及受过大学教育的白人等在内的不同选民的支持,而这些人在2008年和2012年的大选中都将其选票投给了奥巴马。过分与奥巴马区隔将会让希拉里丢失这部分选票。但是如果继承奥巴马为了取得这部分选民认可所通过的金融监管法案、医改法案等又会伤及原本与希拉里关系密切的华尔街利益。而那里将为2016年希拉里参加大选提供丰厚的竞选资金。
目前,希拉里还并没有提出属于自己的经济政策纲领,但是外界普遍预计她将会通过借鉴克林顿时期的经济政策,唤起选民对那个美好时代的怀念。希拉里表示她将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帮助中产阶级减少赋税,而在其特别擅长的女性和儿童问题上希拉里也将有所动作。然而,希拉里的这些承诺与奥巴马目前所推进的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别,惟一区别也许在于希拉里这位有着8年白宫“生活经验”的第一夫人、有着推进两党协商合作经历的参议员,也许更有能力逾越府院之间的隔阂,完成她的既定目标。
在经济政策无法与奥巴马完全区隔的同时,作为奥巴马第一任期时的国务卿,在外交政策上,希拉里似乎也难以厘清与奥巴马之间的关系。在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太战略”、对俄包围战略,以及对待伊朗问题的态度上都曾有过希拉里奔波的身影。希拉里的国务卿履历留给她的,不只是竞选时可以向对手炫耀的100万公里的飞行里程和112个国家的出访见闻,更是一种对于全球重构的规划。
在担任国务卿之初,希拉里在谈到“21世纪治国方略”时曾表示,“美国无法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但如果没有美国,世界上的问题就不能得到解决。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手中的资源,包括至关重要的全球领导资本,找到可以配置这些资源的最好方式。”而希拉里则将她的这种通过综合手段,维护美国全球领导力的外交策略称之为美国的“巧实力”。而在运用“巧实力”概念的过程中,她在更多时候却在一人分饰两角。
在中东问题上,希拉里曾多次表达过对于以色列的支持,但她也为奥巴马政府与伊朗核谈精心筹划。在亚太问题上,希拉里一方面担任起了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急先锋”,另一方面也成为了中美21世纪新型大国关系的倡导者之一。
虽然希拉里曾经因向伊拉克派兵投出的赞成票被划入了“鹰派”阵营,但是对于一个有着25年政治生涯的人来讲,其信仰已经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
如果想取得2016年总统大选的胜利,现实主义者或者理想主义者似乎都不太适合希拉里,凭借着美国总统大选近十几年——得摇摆州得天下的规律,一个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形象或许更能帮助希拉里创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