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
这个世界总是按下葫芦起来瓢,上证指数涨得太快,本来减杠杆点刹快牛,没想到黑天鹅事件发生了,资金涌入创业板,400元的股票已经出现两只,监管层不得不出来喊话,并窗口指导基金公司。
行情火爆,基金销售规模迅速攀升。最近,公募基金手上募集了大量现金需要投放;而监管部门正在例行检查两融风险,主板遇到减杠杆,券商融资融券已经达到上限,开始降杠杆,提高保证金比例,伞形信托被叫停。资金入场需要做一个选择,是进创业板,还是进主板?
机构都预估国有股划转社保基金的利空等待释放,央企重组也许不会马上进行,自然选择进入创业板,立竿见影,创业板指数飙涨超过3000点,大有追赶上证指数的趋势。
为什么总是按下葫芦起来瓢呢?因为我们是在做减法,希望能够拽住快牛,让它跑慢一点,又不想毁掉来之不易的牛市。这就如同对付一头闯入瓷器店的疯牛,有些投鼠忌器。
一个大的资产配置调整周期到来,唯一能做的是顺势而为,加快央企改革重组步伐,加快注册制推进,加快放开新三板门槛,加快资产证券化,增加供给,满足家庭资产配置的需求,引导资金涌入实体经济和股权投资。
中国家庭财富进入大类资产配置调整周期,这是牛市大背景,从集中配置房地产走向多元化资产配置,尤其是加大了金融资产的配置。过去,中国家庭的财富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银行存款,存款保险制度和利率市场化改变了家庭资产配置的方向,连最安全的存款也变成风险资产,中国家庭对流动性好的风险资产配置需求迅速上升。由于房地产出现饱和,房价处于高位运行,股票、艺术品、债券、资产证券化和美元等海外资产成为新的配置方向。
在这个降息周期,中国家庭财富首先从存款开始大搬家,房地产资金也在流出,一个新的大类资产配置调整周期已经开始,股市成为新的风口。这次牛市不同以往的地方就是杠杆牛市,因为有融资融券、伞形信托、股指期货和股票期权等衍生工具,资金如潮水般涌入,但本质上还是改革牛市,牛市来源于改革转型的预期和降息周期的到来。融资融券、伞形信托和股指期货等杠杆工具之前一直都存在,而那时牛市并没有因为有了杠杆工具而出现。
但是,杠杆牛市还是引起了管理层的担心,目前的政策是股市在减杠杆,而房地产在加杠杆,这一加一减已经表明了态度。购买房地产首付比例在不断降低,央行不断降息,除北京等少数城市外全国各地房地产的限购已经取消,但是,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出现暴发性的反转,房地产市场已经不存在总体需求不足的问题,仅仅是结构性问题。
股市足够大,能够容纳庞大的中国家庭财富的资产配置调整。上一轮牛市是公募基金大发展,这一轮牛市是私募基金大发展,目前登记备案的私募基金公司已经超过1万家,管理着3万亿资产,这就是存款搬家的结果,代表新一轮家庭资产配置方向。
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的另一个方向是艺术品投资,相对比较小众,主要满足中国最富有阶层的投资需求。5月11日,新保利大厦坚持企业家俱乐部一场横跨上海、北京、巴黎和伦敦的坚持中国欧洲艺术金融峰会吸引了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中央美院学院院长范迪安、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周长江、法国著名抽象艺术大师伊万·瑞驰-雷伊、巴黎最大私人博物馆法国巴黎艺术博物馆创始人马可·瑞斯特里尼等知名艺术家的参与。艺术家和投资机构都在探讨艺术和金融如何结合,以满足中国富裕阶层对艺术品的投资需求。万马投资控股董事长蒋志和在考虑引入艺术品银行的概念,通过众筹方式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满足更多人的资产配置需求。
国际上的艺术中心往往也是金融中心。比如,纽约是金融中心,也是艺术中心,经济繁荣,金融发达,艺术品投资市场也很发达。中国富有阶层对物质生活满足之后开始追求精神生活,艺术品投资正成为新风口。王健林、刘益谦等一批企业家和金融投资家都对艺术品的投资收藏出手不凡,连做文化传媒的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也开始出手艺术品收藏。
用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蒋迎春的话来说,如果真是好的艺术品,经过时间的洗礼,投资回报非常可观。他举例王健林当初200万买下李可染的画如今市场价值已经达到1亿元。连王健林本人都承认,他最成功的投资不是房地产,而是艺术品收藏。
大佬们总是提前感知到中国家庭财富大类资产配置调整周期的到来,做商业地产的万达集团早就转型进入文化旅游产业,并布局国际化,背后是中国家庭财富配置正在从地产转向多元化,从国内走向国外,艺术投资开始大热,各种资产证券化方兴未艾。中国家庭财富投资从来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满足和疏导,所以,很容易出现一哄而上的情况,造成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顺应一个大类资产配置调整周期,还需要更快更有力的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开放。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牛市并没有结束,家庭资产负债表调整的推动力并没有结束,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资金还会源源不断地进入股市,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实行量宽,只有中国资金成本高,经济下行还没有好转,降息不会停止,通胀还没有到来。资本市场承担着支持万众创新和经济转型的重任,国企改革和注册制这些目标还没有完成,牛市正在途中。
(作者为本报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