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福蒙蒙 北京报道
千呼万唤始出来。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此前透露出的消息一致,《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九大任务、十大重点领域和五项重大工程。
大而不强、产能过剩一直是多年来中国制造面临的难题,而借助《中国制造2025》指引,我国制造业有望迈向改革创新的风口。在该规划印发后,工信部在其官网上连发7篇文章解读,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解读《中国制造2025》时表示,《中国制造2025》是布局工业互联网的纲领性文件,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整体谋划。“我们将围绕《中国制造2025》出台大约10个行动方案或专项规划,目前已经把难点、重点问题都列出来,接下来将由各个行政部门协调推进。”苗圩透露,其中,五大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已经启动。
10年迈入第二方阵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还有一批重大技术、重大装备亟待突破,还缺少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苗圩表示,我国大体需要用3个10年左右的时间、分三步走,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就是“三步走”中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路线图和时间表。希望通过这10年的努力,中国能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在当前美国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处于第二方阵,中英法韩处于第三方阵。
《中国制造2025》还提出,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这意味着,到2025年我国综合指数接近德国、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强国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苗圩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九大任务、十大重点领域和五项重大工程。
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高玉伟认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新兴技术,与此前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度较高。以“互联网+”为核心,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主线。未来10年,预计仅工业互联网就将带来6万多亿元的GDP增量。
中国智造
而在迈向第二阵营的过程中,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苗圩表示,“互联网+”将是推动中国制造业新一轮快速发展的最大催化剂和引擎,而突破口就是智能制造。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群体性技术革命,核心就是智能制造。”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说。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表示,智能制造会给制造业带来“两提升、三降低”,即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研制周期大幅缩短,运营成本大幅下降,产品不良品率大幅下降。
李东透露,工信部已发布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实施方案,并计划今年选30个以上试点示范项目,未来将连续3年实施试点示范,边示范边总结边推广,2017年准备全面推广。
目前,中国已是位居全球第二的制造业大国,但还只是一个贴牌大国,不是品牌大国。中国出口的商品中90%以上是贴牌产品。在向智能制造转变的过程中,机器换人又成为了其中的一个关键。
尽管从2014年开始,珠三角东莞、佛山等地市相继发布“机器换人”战略规划,这些地区实体制造业企业正在朝着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方面转型,但中国的机器人使用密度仍然较低。
韩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国家,每1万名工人中拥有机器人数量347台;日本排在第二,达到339台;德国位居第三,每一万名工人拥有251台机器人;中国仅有21台,不及国际平均水平55台的一半。
苗圩表示,在突破智能制造的过程中,中国制造还必须解决“缺核少芯”、“少创新、缺设计”、“工匠短缺”以及“中小制造业企业缺钱”等短板,这也是中国制造由大到强必须练就的内功。
政策鼎力支持
规划发布以后,许多人更关心的是,有哪些政策措施会出台呢?
苗圩说,《中国制造2025》专门针对眼下的急迫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例如财政领域明确将稳定、持续支持制造业发展,财政资金将向高端装备、工业基础能力、技术改造等方面聚焦;金融方面,允许制造业重点领域的大型集团开办非存款类金融机构,鼓励商业银行提供个性化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同时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人才方面,将推动一些本科院校向技术应用型院校转型。“这些都是创新点。”苗圩说。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围绕《中国制造2025》出台大约10个行动方案或专项规划。”苗圩进一步透露,其中五大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已经启动,“主要是做一些市场目前做不好、做不了的工作。”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将利用产业联盟等新模式、新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今年计划开展一两家试点。
苗圩介绍:“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工艺、基础技术,这工业‘四基’是我们目前最薄弱的环节,工业强基工程一方面通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来实现,另一方面财政也会支持7亿元资金,主要用于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