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江林
长期以来,爱因斯坦被妖魔化,其中包括他被推为圣徒。2015年4月18日是他逝世60周年纪念日。在当下,迫切需要的是将爱因斯坦这个神话打破。
多年来,相对论被神秘化了,“一切都是相对的”成为了时代口号。爱因斯坦作为传奇人物出现在照片和绘画中。他的头像成为大众文化符号的一部分。他被刻画成头发凌乱、不穿袜子、不拘小节的天才,破解宇宙最终秘密的人。其实,爱因斯坦一生中都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拒绝接受各种未经思考的社会准则。他尤其嘲讽一切形式的浮华和排场。但他也善于利用媒体来宣传自己。1922年6月,他写信给朋友说:“今天被崇拜,明天就会被鄙视,甚至被钉上十字架;天知道,这就是我辈被无聊大众所掌握的命运。”
1905“爱因斯坦奇迹年”
就这么一个并不被人们看好的青年却创造了我们人世的奇迹。
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写了6篇论文,在3月到9月这半年中,利用在专利局工作外的业余时间,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这些贡献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赢得诺贝尔奖。
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突破性成就,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前无古人”。即使他就此放弃物理学研究,即使他只完成了上述三方面成就的任何一方面,爱因斯坦都会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笔。爱因斯坦拨散了笼罩在“物理学晴空上的乌云”,迎来了物理学更加光辉灿烂的新纪元。
“奇迹年”中的科学成就,在此后的100年间,再没有一个人能够在一年中(甚至在许多年中)做出如此集中而且如此革命性的成就。
风流成性的科学大师
1901年,爱因斯坦在大学里,很快就和奥匈帝国的官宦之家出生的同学米列娃坠入爱河。他在信中写道:“如果要把相对运动课题做成功,只有你能帮助我。我是多么的幸福和自豪!”两人珠胎暗结,米列娃不得不回到父母家生下女儿(后夭折),这使她未能通过毕业,只能补考。
1903年,二人不顾家庭的反对结婚。婚后,米列娃把心思完全放在了丈夫身上,尽一切努力帮助爱因斯坦。她包揽了全部家务活,为了挣钱补贴家用,她还办了一个大学生家庭旅店,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丈夫沾花惹草的习性。
1911年,米列娃就已发现爱因斯坦与他表妹爱尔莎的恋情。爱因斯坦称为了两个孩子,他不会与妻子离婚,但写下了一份无理的婚姻誓言。在这份誓言中,爱因斯坦要求米列娃继续为他洗衣服、收拾房间,每天做好的三餐饭都要送入书房给他吃。但却拒绝米列娃与他亲密相处,他在家时不会与妻子同住,更不会与她外出或旅游,若妻子被要求闭嘴或离开房间时,她都必须照做,并在孩子面前不得以语言或动作蔑视他。
尽管要求十分不合理,但米列娃最初还是同意了,几个月后,由于实在难以忍受现状,便带着两个儿子从柏林搬到了苏黎世,并于5年后申请离婚。1919年,爱因斯坦与爱尔莎结婚,但这段婚姻也不美满。结婚4年后,爱因斯坦便爱上了朋友的外甥女、女秘书贝塔,还一度想把她带回家,但因不被家人接受而作罢。
20世纪20年代,爱因斯坦已经取得了让人狂热崇拜的地位:1.76米的身高、良好的体形以及极高的智商使中年的爱因斯坦光彩耀眼,而他在女人的围绕中也感到非常惬意,并对所有的女性都感兴趣。他先后有过10个情人,包括物理学家、俄国间谍、社交名媛、花店老板、图书馆员、演员、舞女和犹太寡妇。最令他感到自豪的是,他曾迷住了性感影星玛丽莲·梦露。
喜欢音乐爱泛舟
音乐对于爱因斯坦研究工作究竟有没有影响,不得而知,但是,它们两者都是由同一种渴望追求所滋养的,并且它们为人们所带来的安慰也是相互补充的。爱因斯坦1928年给保罗·普劳特的信中表示出这样的意思。
在他5岁时, 母亲就教他拉小提琴,14岁就能登台演奏了。小提琴伴随着他的一生。他还会弹钢琴,特别喜欢即兴演奏。音乐成了他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当他开始对某个科学问题进行思考时,他常常将音乐作为一种手段。他最爱莫扎特,也喜欢巴赫、威尔第、舒伯特和贝多芬早期的作品,但不喜欢瓦格纳。
泛舟让爱因斯坦从思考中解脱出来。他并不在意速度或竞赛。风停时,船静时或搁浅时,他最为高兴。
在爱因斯坦50大寿时,朋友送给他“海豚”——一艘7米长、2.35米宽的由船舶工程师哈尔姆设计的帆船。“海豚”停靠在滕普林纳湖边,距离爱因斯坦在波茨坦附近的卡普特夏季别墅只有几分钟的路程。他很喜欢邀请朋友来卡普特,和他们一起去湖中游玩。
1933年盖世太保没收了“海豚”并将其出售,30年代末它就不见了踪影。爱因斯坦在战后试图找回,但只是徒劳。
在美国时,他常驾驶他的“蒂内夫”在新泽西、纽约和罗得岛度过夏天的假期。
爱因斯坦不会游泳,但他固执地拒绝穿救生衣或在船上安装应急马达。
真理与美的本质
1922年11月9日,在去日本至中国上海的途中,爱因斯坦通过电报知道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泰戈尔和爱因斯坦都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前者是作为唯心论哲学家和神秘主义者的诗人,一位是作为实在论者和自然科学家的物理学家,他们涉及的领域和处理实在问题的方式有着巨大的差异,而对于宇宙的看法更是相互迥异。饶有趣味的是,两个旨趣非常不同的人却有过一次面对面的对话。1930年7月14日,泰戈尔到柏林西南郊的卡普特访问了爱因斯坦,并就宇宙、实在、美和真理等问题进行了一次长谈。
关于这次会面,在1930年的《纽约时报》上报道的标题是:“爱因斯坦和泰戈尔探究真理”。他们的首次谈话涉及了真理的真实性和自然性,爱因斯坦疑惑是否真理和美可以不依赖人而存在,“如果人类不再存在,”爱因斯坦假设,“贝耳维德勒的阿波罗像也将不再美丽。”当泰戈尔反对此假设时,爱因斯坦则说他同意此假设适用于美,但不适用于真理。泰戈尔说真理只有通过人才能被认知,“如果真理在感官和理性上都不能与人类相连,它对人类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对此爱因斯坦说:“我比你更虔诚。”
(作者为诗人、《空中生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