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50713095226RU5Rw6Eday.jpg

影业航母错失资本市场十年 中影IPO过会 政策红利消退存忧

郝静 2015-7-10 23:51:21

  本报记者 郝静 上海报道

  7月8日,国内电影业航母中影股份获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拟在上交所挂牌。招股书显示,中影股份拟于上交所发行股数不超过4.67亿股,募集46.18亿元。总资产近90亿的中影股份在2014年盈利能力较之华谊兄弟和万达院线等民营龙头仍有差距,以强势著称的灵魂人物韩三平已退场,曾经电影市场的带头大哥能否重现辉煌?

  十年上市路漫漫

  尽管贵为国家队,中影的上市路途也并不是一帆风顺:早在2004年,作为中影股份的母公司,中影集团就曾尝试赴香港上市,但因主管部门限制外资进入内地媒体和娱乐业,上市无奈搁浅。

  在2010年末,中影集团联合央广传媒、江苏广电、中国联通等7家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中影股份,注册资本高达14亿,中影集团占股93%,继续向上市进发。

  从股权结构上看,中影股份为中影集团联手中视总公司、央广传媒、长影集团、江苏广电、歌华有线、电广传媒、中国联通等共同出资设立。中影集团是公司的控股股东,直属于广电总局,目前持有公司93%股份,预计IPO后,仍将持有公司67.36%以上股权,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2015年2月,作为备受期待的IPO种子选手,中影股份因申请材料不齐而被中止审查,直至6月26日,更新了预披露信息,上市进入快车道。

  中影的辉煌时刻是发行《英雄》《十面埋伏》等国产大片,前者票房突破2.5亿元,再加上进口大片的特权,中影集团一年创造的票房可以占据国内总票房的半壁江山。

  业绩的转折点发生在2012年,中美两国签署了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中影股份不再获得受托从事电影进口环节具体业务的收益。据中影内部人士透露:“原来公司承担了原中影集团的进口电影发行业务,进口分账影片票房的7%和买断影片的管理费,由公司汇总为发行收入,其中15%上缴中影集团。备忘录之后这块业务取消了。”

  沪上一位制片人告诉记者:“电影发行原是中影最重要和最赚钱的业务,须知当年《阿凡达》《变形金刚》等好莱坞大片通过分账的方式进入国内,有7%的票房收入会流入发行方中影股份的腰包。备忘录之后,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的分账比例从13%提高到25%,这也加大了中影发行的成本。”

  政策红利消退后的垄断优势在流失:当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较上年仅增长8.79%,2013年公司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则同比下降23.52%,经营业绩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有业内人士指出,加上近年来市场竞争逐渐加大,行业内整合并购不断,中影股份面临着较以往更为严峻的挑战。

  中影股份的市场份额仍不能小觑,公司目前拥有5家二级分公司、11家二级全资子公司、6家二级控股子公司,还有83家三级控股子公司,中影的业务范围几乎涵盖影视制片制作、电影发行、电影放映、影视服务等电影行业主要领域。这家公司在过去3年贡献了国产电影票房的18.37%,控股了3家2013年票房前十的院线,控股或参股了全国近25%的影院,提供了全国20%的数字放映设备。

  后韩三平时代的中影

  在中影股份错失资本市场的这几年,电影市场却迎来了黄金十年,电影票房市场连续九年保持25%以上的增长速度,2014年电影票房收入296.39亿元,吸金效应明显,这个市场正在迎来越来越多的玩家。

  一位电影从业人员指出:现在电影发行市场集中度不断下降,除中影和华夏两大传统发行龙头之外,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博纳影业已经成为电影发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有院线系的五洲电影和四海联盟围追堵截,最新加入发行大军的是电影新贵华策影视。

  从中影近年的业绩即可见一斑:其2014年的营业收入高达59.6亿元,净利润6.06亿元,但同比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却同比下滑,从2013年的11亿下降至9.9亿。

  和民营龙头的华谊兄弟来做一下比较:华谊2014年的营业收入为23.89亿元,不如中影,但净利润却高达8.97亿元。再来看万达,万达院线在票房收入、市场份额、观影人次上,连续6年位列全国院线第一,其2014年营收53.39亿,净利润约为8亿,营收稍逊一筹,但盈利能力胜出。

  另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在于,曾被视为中影灵魂人物的韩三平在2014年初卸任中影集团和中影股份董事长职务,接任者为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喇培康,喇培康于2008年7月至2014年1月任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

  被业内人尊称为三爷的韩三平曾一手推动了中影集团的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改革,是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奠基者和掌舵人,他以霸气著称,首次提出了贺岁档概念,并将票房分账模式引入中国。

  在韩三平时代,中影既享用了市场化的好处,又凭体制内背景创造了民营企业难以企及的无形屏障。因年龄而退居二线,韩三平无缘等到公司上市的辉煌一刻。继任者喇培康却显得颇为低调,只是在去年年末中影的一次项目推介会上亮相,他主导下的中影向市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希望可以吸引更多外部资源加入到项目开发当中。

  被烙下深深的体制内印记的中影如何迎接市场化的暴风骤雨,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