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50819205913QtMyuJmEhV.jpg

双重挤压下的民营书业

沈山 2015-8-20 00:08:05

本报记者 沈山 北京报道

    尽管受前期A股市场剧烈震荡、IPO暂停的影响,但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的A股上市计划依然在推进。作为国内民营书业的常青树,新经典很有可能成为中国民营书业上市第一股。

    事实上,这并非内地民营书业第一次爆出上市传闻,此前就有磨铁、时代华语等民营公司分别传出上市计划,其中时代华语更是早在2010年便宣称要启动国内民营书业上市的第一波。

    民营书业的上市冲动,固然是因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但与资本联姻的强烈需求,其实也显出其内在的整体生存困境。

    作为典型的传统产业,包括上游出版及下游分销在内的图书行业,素来就因其利润及规模的有限而被视为一块相对贫瘠的商业领域,国民的阅读文化远未形成气候,整个行业也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而显得保守、陈旧。如果说国有书业还享受到诸多来自国家层面的扶持政策的优惠,那么几乎完全依赖市场的民营书业,则面临来自政策及互联网浪潮的双重挤压,其生存环境日益艰难,正如长期跟踪研究内地图书市场的鲍红女士所言:民营书业的天空正在被压低。

政策挤压:大众出版

    首先从上游出版环节来看,无论是大众出版还是教育出版,民营书业都遭受了巨大的政策挤压。

    事实上,民营书业本来一直是内地出版业最具活力的群体。新经典、磨铁、共和联动、博集天卷、蓝狮子等民营实体,创造了国内近年来一个又一个畅销神话,《百年孤独》、《明朝那些事儿》、《山楂树之恋》、《杜拉拉升职记》、《激荡三十年》这些国内读者耳熟能详的畅销书,均是他们的手笔。

    有媒体做过统计,绝大多数畅销书都是民营公司策划的。一家大型社科图书批发商表示,就大众读物而言,民营公司的书是一摞一摞地走,国有出版机构的书是一本一本地走。可以这么说,国有出版体系除了几家少儿社,大众出版做得好的已经所剩不多了。

    但尽管如此,近年来,国内书业一个极为显著的趋势是,市场上众多优秀的民营公司正批量地被国有出版集团收购。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当然源自国有出版集团强大的资本实力,而国有出版集团的这一实力并非全然来自市场。

    首先,国有出版体系有着几乎垄断性的教材、教辅专营权。上市出版公司的年报显示,集团出版收入70%-80%来自教材教辅。某些集团,教育出版的利润甚至超过100%,一般读物也就是大众图书甚至处于亏损的状态。

    其次,国有出版机构有着来自政策层面的强大扶持。近年来,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正在逐年加大,包括项目资金、文化地产、上市融资等,国有出版集团所获扶持资金常常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元,而这些优惠从无可能惠及民营书业。此外,所有民营公司所出版的图书,都必须向国有出版社缴纳书号管理费,这相当于国有出版机构享有了垄断性的牌照资源。

    民营书业虽然个体优秀,但无论在资金还是在资源上都无法跟国有出版集团相抗衡。它们没有出版权,从根本上受制于人;同时面临相当大的融资困境,像新经典这样能谋求独立上市的可谓凤毛麟角,对一般民营公司来说这都是太过遥远的商业幻想,时代华语从2010年就开始运作上市,至今未能如愿。事实上,别说上市,即便正常的融资,民营公司也面临很大的障碍,在一个资本对产业影响越来越大的时代,其独立发展的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还在一个商业利润相对贫瘠的领域,所以各路民营公司纷纷选择被并购的命运。

    并购之后,民营公司确实获得了一部分发展资金,但其因此受到的限制和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相对集团内部自有的出版社,被收购的民营公司其地位往往是难以平等的。最关键的是,这不利于产业的多元化竞争,也抑制了市场的创新活力。”鲍红说。

政策挤压:教育出版

    在教育出版领域,民营公司则面临更直接的政策压力。

    教育图书分为两类,一类是教材,一类是教辅,民营公司所能从事的仅为后者,尽管如此,由于其强大的生存能力及天然的市场基因,前些年教辅领域的民营公司还是获得了显著成长,然而近几年,一些政策的出台,对部分教辅图书公司来说,几乎是灾难性的。

    长期以来,教辅图书的销售分为零售和征订两大类。零售是学生、家长自己买,约占整个教辅市场的20%不到,征订才是教辅图书的主流销售模式。

    根据征订量的大小,征订模式又可分为大征订和小征订。大征订由教育系统统一推荐,有较多的权力干预;小征订由校长或老师推荐购买,介于权力与市场之间。大征订主要是出版社在做,小征订则主要是由更依赖市场的民营公司在做。

    由于征订模式程度不一地依赖权力干预,很容易滋生腐败现象,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委于前几年出台相关文件进行治理。具体做法,是各省成立一个教辅推荐委员会,推荐一些教辅图书上目录,也就是所谓的目录教辅,各地市从中选择,上不了目录的就不能由学校以单位名义购买。此举当然是为了规范市场,可各地操作却出现许多问题。

    首先是地方保护,各地主要推荐自己出版社的教辅,外省及民营公司的产品则很难进入目录教辅。

    其次是数量极少,几乎每科只有1-3套,少数的这几套教辅读物基本都被教育类或其他出版社瓜分,民营公司根本就不可能有非分之想了。

    这样一些规定极大地挤压了民营公司的生存空间,更为严峻的是,由于所谓发行资质上的限制,很多民营公司的教辅销售必须通过当地国有的新华书店转单结账,新华书店由此截留了相当的利润,民营公司因此雪上加霜,其销售渠道这些年出现了明显萎缩。

互联网冲击

    互联网对传统纸质出版的冲击是全行业,但对融资乏力、其本身就缺乏资本实力的民营书业而言,其冲击尤烈。

    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陈言表示,即便是在传统书籍的阅读大国日本,出版产业的传统经营模式也受到了互联网和手机终端的强烈冲击。

    根据日本2014年电子书商务调查报告书预测,到2018年,电子书将达到2800亿日元的规模。电子阅读这种新兴的阅读方式将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常态,人们会逐渐放弃对纸质书籍的手感和对书香的迷恋,以及其间产生的纠结感。日本传统出版的盈利模式必然会迎来痛苦的转型期,引发对新技术孜孜不怠的探索。

    英国出版商协会近期公布了《2014英国出版商协会统计年鉴》,统计并分析了2014年英国纸质书和电子书的销售情况。

    总体来看,2014年英国纸质书、电子书以及杂志销售收入共计43亿英镑(约合人民币410.57亿元),与2013年相比变化不大,但这一数据的背后还潜藏着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

    英国纸质书销售收入在这一年降低至27.48亿英镑,降幅约5%;而电子书则增长至5.68亿英镑,增幅约11%。后者的增长额并不足以抵消前者的下降额。综合来看,英国图书销售收入从2013年的33.86亿英镑下降至2014年的33.11亿英镑,降幅约为2%。

    令传统出版商稍感安慰的是,电子书的增速正在放缓。

    2010年,电子书仅占英国各类图书销售收入的5%,2013年就猛升为15%,2014年却只增至17%。近几年来,英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增速是呈放缓趋势的,而这也给了传统纸质出版一丝喘息的机会,也看到了一丝希望。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下游分销领域,尤其是一些新型独立书店的出现,其适应互联网的能力似乎要强于上游出版领域。

    相对电子书而言,纸质书的劣势是其纸质的笨重与高成本,但其优势恰恰也在于纸质特有的魅力和人文底蕴;而相对互联网或者说电商而言,独立书店的优势则在于能提供远非虚拟社交所能填补的实体社交及体验功能。正基于此,一些有特色的独立书店对自己的商业运营模式及卖场设置进行了个性化、多元化的实验和尝试,并实现了互联网冲击下的逆生长。

    像万圣、西西弗、先锋、晓风这样的老牌独立书店,已经成为各自城市的文化地标,而像单向街、方所、钟书阁、如是、果戈里等这样的新锐独立书店则迅速崛起,并以其独特的卖场文化与运营模式,构建一种新的文化业态。

    西西弗书店总经理金伟竹表示,西西弗的未来是将自己定位为主题体验连锁书店,而这一理念的实现,将极大刷新书店的传统体系、机制及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