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50828213641TCsEnjzZTD.jpg

中国股市怎么了?

温彦卿 2015-8-28 23:53:25

8月24日,上证综指收盘下跌8.5%,创下8年来单日最高降幅。《人民日报》把这一天称为股市的“黑色星期一”。同一天日经指数下跌4.6%,欧洲股市下跌4%-5%,道琼斯指数开盘暴跌逾1000点,收盘时虽有所回升,跌幅仍有3.6%。英国富时指数经历2009年以来最糟糕的一天。德国DAX指数跌回2015年之前水平。

蝴蝶效应蔓延至股市以外。新兴市场货币贬值,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石油价格创6年半以来新低。安全的资产恐怕只有如美国和德国发行的政府债券。

两大问题出现:什么引发了全球市场混乱?投资者应该多大程度担心?第一个问题更容易回答,中国和美联储是问题源头。8月11日人民币贬值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全球股市蒸发5万亿美元。中国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可能受8月21日中国工业活动数据不乐观影响(数据表明中国工业活动大幅降温),也可能受中国救市效果减弱影响。

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不乐观、人民币贬值都给新兴经济体造成下行压力,尤其是那些需要靠中国的工业和大宗商品需求来拉动增长的新兴经济体。美联储加息预期也波及新兴市场。美国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大量资金从新兴经济体流出,美元升值也使得一些公司和政府的美元债务偿还压力上升。

全球经济正处于过渡期,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而中国经济处于调整期。政策制定者面临难以掌控的局面,全球市场岌岌可危。

暴风雨来临

我们该多大程度担心呢?中国股市上半年疯狂上涨,下半年下跌也是可以预见的。然而上证综合指数仍然比去年上涨了43%。市场混乱造成的连锁反应应该很有限,至少短期内有限。中国人的大部分财富不在股市中,而是在房地产市场中。

同时,1997年危机重现的可能性不大。亚洲各国政府比1997年更能稳健地应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大部分国家的固定汇率制度已经被浮动汇率制度所取代,外汇储备量也比1997年大;金融体系也更健全。

对于现状也许还不至于恐慌,但值得引起注意,中国经济占世界GDP的15%,拉动50%的全球经济增长,但中国政府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受到质疑。中国经济陷入日本式的衰退也存在可能性。如果中国经济在调整期停止改革,未来经济放缓的可能性将增大。

全球市场动荡恐怕也意味着新兴市场2000年以来的高速增长结束。巴西、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等国的经济增长指数下降、货币贬值都证明了这一点。新兴市场增长所依赖的低利息率和高大宗商品价格已经不复存在,发展中国家所受影响也许不会扩大成一场广泛的经济危机,但仅仅是长期经济放缓的威胁就已经够大,尤其是如果经济放缓引发政治不稳定。

新兴市场衰退、中国改革还未完成,发达经济体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唯一引擎。这一未来预期很让人担忧。欧洲经济的复苏迹象微弱,而且依赖于出口,美国经济面更好,但是美国经济占全球GDP的比重已经不如19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期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发达国家经济上升的空间很有限,利息率已经接近于零甚至是负值。债务和财政赤字问题也阻碍政府通过扩大开支来退出衰退。1998年美国应对经济危机时采取零利率政策,这已经不可能再出现。“黑色星期一”到来之前全球经济已经出现阴天,但少有人预见到雷雨会来得如此快。

迟到的修正

中国股市跳水的蝴蝶效应蔓延至新兴市场、美国股市等全球市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无疑成为世界经济的晴雨表。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全球的恐慌和焦虑来源于对中国经济基本面下滑的担忧。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蒂在《纽约时报》上撰文力挺中国经济,他认为中国经济基本面依然健康。

他指出一些人质疑中国政府的经济数据,不断强调中国工业发展的疲软以及电力产业产能下降。但是他认为经济结构优化使得有的能源集约型工业部门(如钢铁业)对电力的需求大大降低。

所以不能把电力行业增长视为衡量整个中国经济增长的标准。在过去3年服务行业已经取代工业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家庭收入稳步增长并且用于旅游、娱乐等服务领域的开支也不断增长。

另外一些外国经济学家认为债务是把中国经济拖进衰退漩涡的罪魁祸首。然而拉蒂指出,在本月中国允许人民币贬值以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仍保持在一定区间以内。资本外流规模仍稳定,银行流动性未减弱,并未显示出经济危机的迹象。

他总结说中国的资本市场波动是一种迟到的市场修正,而不是经济危机。历史上中国的资本市场与中国实体经济增长就没有呈现过正相关。中国政府更多地用市场这只手来引导资本市场。

市场会一直动荡,直到中国、美国和新兴市场经济基本面拨云见日之时,前IMF经济学家、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乌维德如是认为。

(本报记者温彦卿综合编译自《经济学人杂志》、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纽约时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