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岩鹏 哈尔滨报道
长期以来,国内稻米加工行业都被打着“散、乱、差”的标签,留给很多人的印象是中国大米品质不如同处亚洲的日本、泰国。
“主要问题在于稻米产业的发展模式。”8月26日,在哈尔滨举行的中国优质稻米发展研讨会上,益海嘉里副董事长穆彦魁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据他介绍,大米的食味品质,和品种、产地、种植、加工、储运各个环节都密切相关。
中国粮油学会食品分会会长姚惠源指出,目前我国稻谷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低,产业链不完整,缺乏深度开发利用,副产品附加值低,是导致整个稻米加工企业经济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
困局
八年前,金龙鱼筹备进入中国大米加工领域时,面临的是一个育种、种植、加工等各个环节互相分离、大米加工技术粗放落后、副产品循环利用率低的行业状况。但时至今日,稻米加工行业的格局仍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告诉本报记者,稻米加工行业进入门槛低,目前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产能严重分散,哪家的市场占有率都很难超过1%,这个行业不容易形成知名品牌。
公开数据显示,去年我国规模以上大米加工企业达8500多家,年加工处理稻谷能力为2.43亿吨,大米产量超1亿吨。
以行业的“四大家族”为例,中粮水稻年加工能力突破400万吨,加上北大荒目前约300万吨、益海嘉里240万吨、华润五丰过百万吨大米加工能力,四家粮油生产商的大米加工能力突破千万吨,但仍然只占到整个稻谷加工市场的4%左右。
据益海嘉里集团米业事业部总监孙志刚介绍,益海嘉里去年的大米产量为100万吨,占去年国内大米产量的1%,尽管已是行业的佼佼者,但至今益海嘉里单纯在大米加工环节还处于亏钱状态。
“大米加工业利润非常低,甚至会亏本,一斤水稻只能出68%的大米。”马文峰说,“由于目前国内大米加工行业存在各环节分离、加工技术粗放、副产品循环利用率低等问题,导致米业加工利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去年全国大米入统企业8500多个,生产大米1亿多吨,实现销售收入4000多亿元,但利润不足5亿元。
低门槛让很多散户进入到大米加工环节,但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获得利润的重要手段不是卖米,而是获取国家政策或者项目补贴。以黑龙江省为例,加工企业如果向农民收稻谷,每吨补贴50元,若向中储粮购买,每吨补贴200元。
除了整个稻米加工行业产能过剩外,国家收储托市,水稻价格走强,但大米市场却是需求不旺。马文峰说,因为连续多年增产,我国能够自给自足,水稻和大米一直以来都是处于买方市场。
出路
在马文峰看来,只有实力雄厚的资本进入该行业,进行深加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才能够改变行业现状。
《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大米加工业明确提出:至2020年,在东北、长江中下游稻谷主产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大米主销区及重要物流节点,大力发展稻谷加工产业园区,形成大米及主食方便食品和副产品米糠、稻壳、碎米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模式,重组和建设一批年处理稻谷20万吨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培养若干个年处理稻谷100万吨的大型企业集团,建设完善的大米加工全产业链。
“尽管加工亏损,益海嘉里稻米板块主要的盈利来源是下游深加工环节。”孙志刚对本报记者说。
根据益海嘉里的规划,其大米全产业链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大米美味与安全技术的研究与优化;第二部分则是通过发展稻壳发电、米糠榨油、米蛋白提取等技术,解决节能、减排的难题。
记者获悉,益海嘉里母公司专门从国外聘请了洛克菲勒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做指导,投入过亿元研发资金,八年磨一剑,终于打造出 “金龙鱼大米产业链创新技术”,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金龙鱼大米产业链创新技术的核心,是将大米的美味、安全和环保科技,融入到大米品种、产地、种植、加工、包装的每一个环节。”穆彦魁表示。
益海嘉里的发展模式为国内同行提供了借鉴。但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在稻壳、米糠、碎米和抛光粉等稻谷副产品的深加工方面,发展仍然比较缓慢。
姚惠源表示,我国每年稻米副产品达4500万吨,其中稻壳3000万吨、米糠1000万吨、碎米和抛光粉500万吨,但米糠的深加工综合利用只占10%。“单从制油上说,印度稻米油已达近90万吨,我国还不足30万吨,稻壳发电及综合利用只占30%,每年还有几千万吨稻壳是直接烧毁污染环境的。”
据相关测算,如果全国的稻壳用作燃料,可替代2000余万吨煤,不但可生产200亿度电,而且减少了燃煤发电带来的30万吨二氧化硫的排放;如果全国的1.93亿吨水稻加工产生的米糠用来榨油,可产220多万吨米糠油,等于增加了1.1亿亩大豆的种植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