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严葭淇 北京报道
深藏10年的《清明上河图》、传世名画《五牛图》、首次亮相的《伯远帖》、名声遐迩的《游春图》……9月8日,这些“传世经典中的经典”集体亮相于故宫武英殿和延禧宫开幕的《石渠宝笈特展》。为一睹国宝真颜,观众在展厅外大排长龙,为此特展还启动了限流机制。
201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为此北京故宫推出了一系列重要展览,《石渠宝笈特展》是其中最重量级的珍品大展。被誉为“晒皇帝家底”的此次特展,共展出283件书画藏品,其规格之高、藏品之精,数量之多,在故宫博物院和国内博物馆界都是极其罕见的。
在艺术品市场,《石渠宝笈》著录藏品,一直是拍卖场上的宠儿。但其实,在那些动辄拍出天价的《石渠宝笈》中,许多拍品的价值其实是被大大高估了。
被展露的皇帝家底
《石渠宝笈》,其实就是清宫书画“藏宝秘笈”。自晋唐以来,书画都被视为“国之重宝”,皇家历代均有收藏。“石渠”典出《汉书》,西汉皇家藏书之处称“石渠阁”。清代以乾隆及嘉庆初期收藏最盛。《石渠宝笈》在清代多位皇帝亲自督办下,于乾隆九年、乾隆五十八年和嘉庆二十一年,分三次编撰,耗时74年,汇集了清皇室收藏最鼎盛时期所有作品。成书分为《石渠宝笈》“初编”、“续编”和“三编”,共著录魏晋至清初历代书画藏品12000余件,是对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一次系统整理和集成。
“这个展览实际上就是给皇帝晒家底儿!”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主任曾君如此概括《石渠宝笈特展》。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故宫博物院迄今已统计出来的石渠著录共计1229件,包括书法228件,绘画1001件,此次特展是故宫博物院书画部数十位专家耗费数年整理研究的结果。大展将以10月12日为界,283件珍品分两部分展出。
其中在武英殿主展区展出的82件(套)书画藏品,几乎皆为传世书画经典中之经典。东晋王珣的《伯远帖》、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东晋顾恺之的《列女图》(宋摹本)、唐代冯承素摹本《兰亭序》,及唐代《冯承素摹兰亭帖卷》、北宋赵昌的《写生蛱蝶图》、北宋王诜的《渔村小雪图》、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等均列其中。故宫镇馆之宝、全长528厘米的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首次打开全卷完整展示。此前它只在10年前故宫博物院80年院庆,及之后的中国香港、日本展出过,但均未全卷展开。展览首次集中展示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5位皇帝的书画作品。延禧宫则集中展示了《石渠宝笈》的编辑、版本、钤印、收藏地点等学术性内容。
《清明上河图》是此次特展公众最为关注的藏品,它曾五进五出故宫,在宫廷与民间辗转流传。据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专家聂卉介绍,《清明上河图》有历代鉴藏印玺近百方。最初藏于宋徽宗内府,然后流转至金国,后被元朝宫廷收藏,明代流入民间,之后被明朝宰相严嵩、严世蕃父子所藏,他们倒台后又被明内府收藏。万历年间,大太监冯保以偷梁换柱方式将它带到宫外。乾隆年间到了湖广总督毕元手中,毕元被抄家后再次进入宫廷。此后,清末溥仪将它交给弟弟溥杰带出宫外,放在东北长春伪皇宫藏书楼,之后经东北博物馆转存故宫博物院。
东晋王珣的《伯远帖》,备受世人珍视。200多年前,就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一起,被视为稀世珍宝,乾隆皇帝将这3件书法珍品珍藏于养心殿一个独自赏玩的空间,并将这间不足6平方米的小屋命名为“三希堂”。后来,3件珍宝中的《伯远帖》与《中秋帖》,被敬懿皇贵妃带出皇宫,历经流转,终回故宫。当年溥仪出宫时留在宫中的《快雪时晴帖》,现存放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爱好书画艺术的乾隆皇帝,曾成就整个大清帝国大海汪洋般的宫廷书画收藏。在他执政的半个多世纪里,皇宫因此成为中国最大的书画博物馆,并开始编撰大型宫廷书画著录《石渠宝笈》。但随着世事变迁,《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也和《清明上河图》一样,历经了许多聚散分合。
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之一。末代皇帝溥仪以赏赐弟弟溥杰之名将其带出皇宫,自此流落民间。北宋范仲淹的《道服赞卷》(局部),民国时也流散出故宫。这两件作品以后都被著名收藏家张伯驹以重金购藏,解放后无偿捐赠国家,重回故宫。唐代韩滉的《五牛图》是目前存世最早的纸本绘画作品,名列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上世纪50年代,周总理亲自批示从香港回购,回宫时它已破烂不堪,1970年代被修复。此外,北宋赵昌的《写生蛱蝶图》和北宋佚名的《游骑图卷》,也被溥仪带至伪满皇宫,后入藏东北博物馆,最终调拨回故宫博物院。
除上述绝世珍品外,此次特展中,还有许多著录藏品也有很高艺术价值或文化传承。宋徽宗赵佶的《雪江归棹图》,以细笔描绘了雪江两岸景色,是宋徽宗唯一传世山水图卷。沈周是明代吴门画四家之一,他的《桐荫玩鹤》是一幅设色工细的杰作。《梅花蕉叶图》是明代大画家徐渭的大写意风格作品,生动描绘出暮色雪景中芭蕉伴梅花的美感。此外,《十骏马图册》是清宫法国传教士画家王致诚的作品,他名声虽没有郎世宁响,但画作却获更多肯定。
据院长单霁翔介绍,故宫博物院规定珍贵书画藏品,只在春、秋季节才可展出,每次展出时间不超过两个月,一次展出后,该书画藏品还必须回库房“静养”3年以上。这意味着,11月8日《石渠宝笈特展》结束后,这些藏品将入库封存,至少3年不会再面世展出。
拍场宠儿
《石渠宝笈》是清代皇帝尤其是乾隆皇帝收藏品味的展现,它影响了有清一代的趣位,并延伸至今天的艺术审美。但乾隆皇帝并非造诣精深的收藏家,因此打眼在所难免。而他的大臣们碍于皇帝的威仪,也并不敢指出来,只能将错就错,因此影响至《石渠宝笈》中也不乏伪作赝品。
比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乾隆皇帝先看到的是伪作,他欣喜若狂,题诗赞誉有加。后来真迹来了,他也看出来了,但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看错了,就让大臣们题诗说真迹如何不好,上演了一出指鹿为马的戏码。
此次特展,武英殿东配殿就特辟了“考订辨伪”展厅,通过真作与仿作的对比,说明作品的时代和作者归属,这也是故宫书画专家几代人研究成果的展现。例如曾被乾隆皇帝欣赏的明代王宠的《临帖册》,经专家认定为经常仿王宠的人的作品,特展将真品一并展出。在故宫博物院,还有专门存放虽经《石渠宝笈》著录,但并非真迹的书画库房。
相关专家认为,对《石渠宝笈》著录书画,应保持客观理智态度。既要重视它的史料价值和珍贵意义,也要正视它的缺陷和不足。因为在《石渠宝笈》中,既有璀璨炫目的书画瑰宝,也有历代大量伪作和仿作。《石渠宝笈》著录只能保证几点:一、所录作品确在清宫收藏过。二、《石渠宝笈》著录的赝品,不会晚于乾隆或嘉庆。另外,《石渠宝笈》只有文字,没有图片,这是古代典籍无法避免的缺陷。
因为流传有序,近些年《石渠宝笈》著录藏品,一直是拍卖场上的宠儿。一件古代书画,只要上了《石渠宝笈》,立马就有了拍出高价的“金字招牌”。其拍品也多次成为市场低迷时的抗跌主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其中原因,业内人士认为,这缘于许多藏家对古代书画鉴赏能力有限。例如原本值200万元的画作,因为没被《石渠宝笈》著录,卖价仅为100万元。同样仅值100万元的画作,凭借《石渠宝笈》著录的身份,就能拍到250万元。
其实,进入《石渠宝笈》的画家,特别是宫廷画家,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并不高,因此部分《石渠宝笈》著录书画的拍卖价格存在较大水分。比如清代宫廷画家冷枚,他的精品之作市场价仅为40万元左右,但如果该作品被《石渠宝笈》著录过,就能拍出4000万-5000万元,溢价非常多。
而《石渠宝笈》拍品颇受藏家热捧的原因,还在于《石渠宝笈》的保真附加值。古代书画是不可再生资源,存世量较少,所以无论是宋元的,还是明清的,只要是上了《石渠宝笈》,哪怕是赝品仿作,年代也不会晚于乾隆或嘉庆,且著录有序,自然受到藏家热烈追捧。而收藏古代书画的藏家,也是最稳定的一个群体,因此未来行情也会向好。
但也有人士认为,随着新一代藏家的兴起,未来10年,《石渠宝笈》的意义将会逐渐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