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栗泽宇 北京报道
一个月前发生在天津港的爆炸事故,让“安全评价”成为众矢之的。明显无法通过安全评价的项目,使用了怎样的手段令其通过审核,已经成为事故调查的重要方向。目前为事故企业瑞海国际提供安评报告的中滨海盛公司项目负责人曾凡强,已经被警方带走。
所谓“安评报告”是由第三方机构为企业作出的相关评价报告,唯有安全评价报告通过安监部门审核后才可获取建设许可证。如果安评报告无法起到保障安全的作用,那么就等于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隐患重重。
本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安评行业存在着资质寻租、挂证等乱象,甚至很多安评报告不去现场进行详细勘查,使得现在的安评报告越来越粗糙。
资质寻租规则
“安评这一行已经越来越没法干了。”梁宏(化名)9月6日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句话。
梁宏是山东一家咨询公司的业务经理,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各种需要安全评估的客户,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说白了,我就是一个销售,跟卖保险的、卖房子的没有本质区别。”梁宏说。
据了解,梁宏所在的公司只有安全评估乙级资质,根据我国目前的管理规定,具有乙级资质的企业,只能在当地从事安全评估的工作,只有甲级资质的公司才能在全国范围从事安评的相关业务。但梁宏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变通”的方式有很多。
“这个行业里最值钱的就是资质,最不值钱的也是资质。”梁宏说,“2009年安监总局颁布过一个文件,我们管它叫22号文,这个文件明确了一件事,甲级资质的企业要有数量限制,不能太多,而且之后给每个省市都派发了名额数量,所以如果你有一个甲级资质就很值钱。但是资质也是最不值钱的,因为只要你有生意,搞个有资质的给挂个名,绝对不是什么难事。”
梁宏对安评行业的“资质寻租”现象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其从业5年行业规则始终如此,这几乎是圈内公开的秘密。
一位北京某高校拥有甲级安评资质的研究中心负责人,在面对《华夏时报》记者是否有“资质寻租”现象的询问时表示:“我只能说我们中心没有对外做过这种事,但这种现象确实在业内很普遍。22号文当年限制甲级资质的数量本意是保证甲级资质的质量,但是现在的确有滥用的趋势。乙级资质的公司也有很多在搞地方联合体,互相交换使用资质,甚至有一些根本没有资质的皮包公司,挂着‘合作’的名义,也在从事类似的事。”
梁宏的抱怨正是针对安评行业的外来者,“很多人仗着他们租过来的资质成本低,把价格压得很低,这后面会带来很多问题,我只能说正常的安评已经快没法做了。”
“挂证”利益链
梁宏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非法机构的价格优势主要节约自“挂证”成本,而“挂证”是安评行业内的另一种潜规则。
根据安监总局2009年7月颁布的《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最新修订版(即前文所指的22号文),甲级资质的安评机构应有25名以上专职安全评价师,而乙级资质的安评机构应有16名以上的安全评价师,并对安评师的级别有明确的比例要求。
而在2009年,我国安评师数量极其有限,这令安评师资格证书成为各个安评机构四处苦寻的“资源”,多年的发展甚至让其拥有了专门的产业链。
在一个名为“挂靠人才网”的网站上,记者查询到一张“2014年安全评价师挂靠价格表”,该网站负责人杨先生表示,这个表格只是提供去年的参考价,具体价格需要持证者与用人单位协商而定,而可以提供中介服务的他则向企业方收取中介费用。
“安评师现在价格已经下来了,这几年考过的人越来越多,这个行业的企业数量又是有限的,所以供需关系在改变,现在北京地区一级的证每年也就能租个3万元左右,但是安评的证管得没有环评那么严,你在北京挂过了,还可以在别的地方再挂一次试试,运气好多挂几遍也没什么问题。”杨先生说。
而在一家名为“考试吧”的网站,记者同样查询到一份挂靠报价表,这家网站不仅提供安全评价师的挂靠中介服务,更可以提供安全评价师的考试报名、培训等服务。
该网站一位客服人员在电话中表示,该网站的考试培训服务是“保过的”,“您报个名参加个培训,才花几千元钱,之后把证租出去,每年可以收入几万块,而且也不用上班,就是考个试而已。”
曾经从事安全评估工作的非持证安全评价师王子方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只参加考试不参与工作的安全评价师十分普遍,“以这次天津港中牵连出来的中滨海盛公司来说,我了解他们的挂靠比例至少在50%到60%以上。目前整个行业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有证的不用干活,干活的没几个有证。”
“一个乙级资质的安评机构,挂证成本就几十万,甲级的上百万,那些皮包公司没这个成本。”梁宏说,“他们通过各种关系把客户拿到手,就找安评机构谈,把价格压得很低。而且这样的公司往往比安评企业能量还大,安评机构出的报告都不一定能过的,他们往往就能过。”
安评改革之困
王子方已经离开了安评行业,在他看来,过度市场化让安评变成了一个高风险行业;而梁宏也正在酝酿离开,他的理由却是已经看不到安评行业的“钱途”。
王子方与梁宏都向《华夏时报》记者证实,如今依然保证到现场进行详细勘查的安评报告已经越来越少。
“安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到现场去进行勘察和测量,但是现在很多单位为了压缩成本,把很多现场环节都削减了,甚至还听说过连现场都不去的。”王子方说,“安评师应该去审核企业提供的资料,去实地测算、验算,把问题找出来,但是现在安评机构就是乙方,企业就是甲方,大家是简单的市场委托关系,安评师的地位变得很被动。”
在梁宏看来,目前的安评行业正处在改革的过程中,但这场改革究竟能走多远,他心里没有底。“现在这个行业越改越乱,各方利益纠葛不清,我们不得不退出了。”梁宏无奈地说。
2015年4月,国家安监总局的一份安全评价行业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甲级安评机构数量为203家,乙级机构347家。这一数字在2007年则为甲级147家,乙级279家。与迅猛增长的市场需求相比,8年来的企业数量发展速度缓慢。
“控制企业数量的初衷我不知道,但实际效果是企业员工忙得找不着北,安评报告成本越来越低,质量越来越粗糙。”梁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