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严葭淇 北京报道
扫地机器人、烹饪机器人、安保机器人、写稿机器人、护理机器人、挤奶机器人……当年只在电影中呈现的智能机器人,如今变身武艺高强、不知疲倦的“超人类”登堂入室,全面入侵我们的日常生活。因为它们的加入,居家生活在变得轻松惬意的同时,我们惯常的认知和生活方式也在被华丽刷新。但各种机器人的上岗,也让职场风云突变,“技术性失业”将出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域。
而在2015年9月,无论是新一届夏季达沃斯论坛,还是第二届世界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大会暨博览会,机器人技术都绽放出异样的光彩,从医疗服务到远程传感操控,智能机器人井喷时代的到来,正成为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深潜入我家
北京的李女士最近深切体会到拥有一款扫地机器人的美妙。小巧灵活的它,扫地的同时还兼具湿拖功能,这对工作忙碌家中又养着猫猫的李女士,可谓神器一件:每天一扫一拖,不仅地面清洁可人,就连平时扫帚难以触及的床底沙发下也焕然一新。
其实,在整个智能机器人产业,扫地机器人只是很小的一个物件,但它又是最先进入家庭的机器人。因为它,人们开始感知智能带来的便捷和助力,也感受到作为智能制造核心载体的机器人时代汹涌而来的变革浪潮。
变革浪潮的到来,总让人既欣喜又惊诧。数据显示,近两年来,扫地机器人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涉足该领域。虽然目前家庭日常消费机器人还未普及,但我国已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消费市场。
除去家中的各种殷勤服务的功能机器人,居住小区的安保和清洁人员,不久也可能被机器人换岗。千万别以为这是科幻大片才有的场景,因为华丽家族已将其开发的太湖汇景楼盘,打造成智能服务机器人社区。不仅每套住房都配置了一个家庭服务机器人,还在社区客户服务和物业管理中引入了安保机器人。而万科王石也表示,未来10年,万科30%的物业服务将由机器人替代。
本届达沃斯论坛上,服务型机器人也是一大亮点。由美国Rethink Robotics公司推出的Baxter工业机器人,既能一边学习也能一边从事高精度的组装工作,不断适应新的挑战。它还有自己的名片,可以实现交友、通信功能,能与人类友好交流。而另“一些虚拟同伴学习工具”类型机器人,不仅能帮助人类学习,还能充当治疗师、教练、朋友和知己。
“机器人将成为人类的友好伴侣。”卡内基梅隆大学国家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拉尔夫表示,服务型机器人的崛起,正在改变医疗、道路救援、建筑、采矿、太空作业等传统产业的生态。“未来的机器人将直接与传染病打交道,并且从事高危作业、紧急救援、医疗服务等行业。机器人的终点在哪里,谁都想象不到,我想应该与人类社会相伴始终。”
日本Cyberdyne公司总裁Yoshiyuki Sankai则认为,有一天,机器人将和美国科幻作家伊萨克·阿西莫夫小说《机械公敌》中描绘的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至于人类忘记自己正穿戴着这些智能设备。
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预测,到2020年,智能机器人保有量将超过1500万台,产业规模达1.5万亿美元,诸如烹饪机器人、清洁机器人、聊天机器人、迎宾机器人、送货机器人等各种机器人的身影,已开始现身各种领域和场合。目前,包括IBM、微软、脸书、雅虎、亚马逊等一众科技巨头,纷纷斥巨资抢占智能机器人战略高地;而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国内互联网老大,也加速布局智能机器人领域。
替谁去上班
早在1984 年,好莱坞电影《终结者》,就让人们感觉到了机器人的威胁。如今,机器人在进入家庭,为人们创造舒适生活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出现在工作场所,记者、律师、出租车司机……机器人正向越来越多的人类工作岗位逼近,机器人正成为人类就业的杀手。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2025年全球四分之一的工作,将被智能软件系统或机器人代替。英国牛津大学研究称,未来20年,英国35%现有工作将自动化,而高达47%的美国就业岗位将被机器人占有。
今年 7 月,日本一家名为 Cyberdyne 的公司推出了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领导机器人;日本羽田机场使用轮式机器人作为清洁工和搬运工。到了 2020 年,通用、奔驰、奥迪、宝马、雷诺、特斯拉和谷歌等厂商都将推出自动驾驶汽车。在欧洲,6万多台挤奶机器人承担了挤牛奶工作;24家屠宰场“聘请”机器人来宰杀生猪……
而在我国一些餐馆,机器人服务员的身影也吸引着食客的目光。在金华,身高1.5米左右的“丽丽”和“州州”,手端两层托盘,还能穿梭忙碌,最快1分钟能走30米。武汉一家小吃店的机器人“萌萌”,做的刀削面口感相当不错。而许多高校、医院,已开始供应机器人制作的营养美食。此外,白天当迎宾、晚上防盗贼的安防机器人,也在一些公司相继上岗。
“尽管机器人还没有走进日常生活,但不要限制我们对他们的想象。”比利时AMS集团总裁JohanPotargent如此表述。
白领工作曾被视为人类的专属领域,但现在该领域也被机器人入侵。9月10日,腾讯Dreamwriter(梦幻写手)机器人1分钟写出新闻稿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不少人调侃:机器人写稿,记者已经哭晕在厕所。据报道,该机器人所写稿子虽拼凑感强,无法替代记者有深度和思想性的原创稿件。但建立在大数据和云计算基础上的人工智能,却使它能从互联网和大数据中瞬间抓取海量信息,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输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钟便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达用户。
尽管相关人士认为,未来10年该机器人也只能是记者的辅助工具,还无法抢走记者的饭碗,但它的批量生产模式,每天可完成百篇稿件,在数量上绝对“完胜”最快手的记者。而写稿机器人,在美联社、《纽约时报》等国外媒体,几年前就上岗了。2015年3月,美联社(AP)发布消息,称将运用一款名为“语言大师”(Wordsmith)的软件,自动撰写高校体育新闻。
受机器人威胁的白领,还远不止记者,律师、秘书、画家等“高端”职位也面临着来自人工智能的威胁。9月在广东佛山举办的第二届世界机器人展暨智能装备产业大会上,机器人从事着各种人文活动:下象棋、雕刻、对话……画像机器人完成一幅人物素描,耗时不超过5分钟。而百度智能机器人助手“度秘”也将呱呱坠地,微软第三代人工智能机器人,超强陪聊“小冰”则已杀回微信。
“娇娇”是近期火爆的一款金融机器人。9月,这款智能大堂经理机器人在武汉、大连、宁波等多地的交通银行上岗。身高95厘米、体重仅5公斤的“她”,不仅长相可爱、表情丰富,对银行业务咨询也对答如流,能与客户轻松聊天、撒娇卖萌,安抚客户焦躁情绪,还能通过语言交流、触摸交互、肢体语言等方式,主动识别客户需求,协助完成咨询接待、业务引导、信息查询等多种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白领机器人”并非只是简单重复工作,人工智能的它们还会在完成工作的同时学习充电,这也是人工智能可能会威胁人类的最主要原因。
美国和欧洲专家曾预期,随着机器人上岗的增多,将出现大规模失业且员工工资下滑现象。然而,在被称为机器人研发动力室的日本,机器人却被首相安倍晋三视为一种解决日本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数量萎缩和公众反感搬迁等社会问题的“优雅”方式。他呼吁进行“机器人革命”,鼓励更多机器人投入使用,并启动了5年计划,以推进智能机器人在制造业、供应链、建筑和医疗保健领域的使用。
在日本北海道江别市,一家奶牛场9月开始引进8台最先进的挤奶机器人,今后约500头奶牛的挤奶工作将实现24小时自动化;位于东京东部千叶县的“好日子”疗养院,一台价值40万日元的自动升降机器人,能将瘫痪在床的老人轻松移到轮椅上;在东京北部琦玉县一栋储存着28000件包括疫苗、液态食物和栓剂等物品的建筑中,16个机器人以接近完美的准确度,1小时内熟练地分拣了1万件物品。
“它们能每星期7天,每天24小时工作,且不会生病,不会犯错,更不会罢工。” X大奖创始人、奇点大学执行主席Peter Diamandis曾如此描绘智能机器人的强大。也许不远的未来,我们将与机器人朝夕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