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并非简单停留在经济数据增长的表面,如果人们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不断、普遍的提升,经济增长不能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经济的增长抑或发展就变得毫无意义。
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正是要发现经济运行的规律,并利用这个规律来研究根据现实阶段与情况采取何种措施推动经济发展的实现。所谓规律就是具有其普适性,如果只适合某个太短的时期,这样的总结尚不能称之为规律;或者只适合个别国家,同样也不能称之为规律。因此,一个好的经济学理论应该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归纳性:是对人类经济活动规律的总结,有普遍性且足够简单;二是可检验:具有可重复性;三是应用性:能够对未来进行一定的预测,能够对现实有应用指导作用,基于客观规律提供解决经济问题、推动经济增长的行动对策制定依据。
中国经济正面临四大挑战
首先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中国经济增长是否可持续,如果很快降到5%甚至4%以下,经济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将难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中国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其次是经济增长与环境和谐的挑战:如何在增长的前提下消除污染,实现生态和谐。如果增长带来了严重污染,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不会得到改善,增长本身就失去了意义;如果为了避免污染而增长停滞,人们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提升,退回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只是消极退步的逃避,只会被先进的文明所淘汰。
第三是收入差距的挑战:经济的增长既要分配公平,又要人性关爱,必须要处理好区域间的平衡(如东西部)、产业间的均衡(二元结构问题)、企业内部的均衡以及市场分配与政府保障的均衡,既要分配体现贡献、分配激励贡献,不能再搞大锅饭,又要体现人性关怀,对劳动能力缺失者提供应有的社会保障。
第四是国内发展与国际化平衡的挑战:首先要与全球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步,不能被淘汰,更要实现民族复兴,为国际经济的发展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而中国经济的提升必将带来国际经济秩序与规则制度体系的再平衡。
面对这四大挑战,单纯靠私有企业、狭隘的市场供给显然不能达到均衡。要推动经济的均衡增长,必须有平衡的市场体系,既包括市场的商品供给、供求均衡体系,也需要公共服务,需要制度供给和制度不断变迁(改革)以适应经济增长不同阶段的需要,因此需要私有企业、公有企业、非营利组织和政府这四类供给主体共同组成混合经济体系,为社会提供商品与服务、公共品或公共服务。
凯恩斯和萨缪尔森等从市场失灵和外部性等角度提出了混合经济的相关理论基础,在私有经济之外提出了政府相关职能的必要性,熊彼特、佩斯顿和罗利等人则进一步主张“纯社会主义和纯资本主义”相结合的混合经济,让国家和私营部门在一定的形式和逻辑下进行合作,以实现商品和公共品的供求均衡。
针对社会的各类需求,我主张建立私企和国企供给商品、政府供给制度和公共服务、国企与非营利组织提供供给补充的混合经济体系。
政府职能要进行四项改革
建设混合经济,实现社会综合总需求的供求均衡,基础是政府职能转变,这是体制改革的核心。总的思路体现在四个层面:
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分工,不是大小多少的问题,而是不同的功能,应重点聚集在政府的五大核心功能,其他的功能应同步退出。
二是聚焦在制度建设和契约精神的打造,政府应创造制度环境,而非直接行政干预、领导干预,要通过法治以公开、科学的法律政策等制度体系运行,政府首先是法律约束的对象,这样才能稳定社会对改革和行政体系的预期。
三是法律政策等强制制度体系与价值观、习俗等软性制度体系的配合与均衡,国情就是体现在信仰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等软性制度方面的,是强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的基础,如果强制制度与软性制度冲突,强制制度将难以执行,更有造成社会动荡的风险。
四是必须正视人的个体与市场主体的行为规律,针对规律制定制度、采取措施,才能实现改革目标和实施效果更好的统一。
国企改革宏观设计三大原则
国企改革是政府体制改革和市场决定性作用的衔接与桥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体现。国企改革总的目的应是纠正政府和市场共同失灵,重点在公共服务供给和天然垄断的应对。
因此,国企改革应以宏观层面设计为纲,微观设计为目。国企改革的宏观设计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国企布局应重点在外部性失灵(非营利公共服务)、国家安全领域和天然垄断领域,应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主要包括航空航天、军事领域,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矿产资源,义务教育、医疗、公租房等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行业等。
二是改革的核心在于竞争。改革的目的是建立持续创新的机制,建立提升内部效率、降低成本、改善产品服务质量的机制,增加竞争主体和刺激公平竞争是机制的核心。在天然垄断领域,也应开发私有企业进入,政府只规定产品服务的质量标准、环境与生态保护的成本内生化,让私企和国企共同平等竞争;在国家安全领域,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如信息保密、战略储备、特别情况等机制,仍然提供私有企业平等进入与竞争的机会,通过机制保障安全;在非营利公共服务领域,实施外部性目标、公共服务评价等监督与需求反馈的管理机制,仍然鼓励私有企业投入,鼓励PPP模式和服务外包模式,探索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的公私合作模式。
三是市场化不等于私有化。引入竞争是市场化的核心,竞争危机感是提升企业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改善产品服务品质、激发产品服务创新的外部动力。但市场化不等于私有化,市场化指在相应产品服务领域允许更多的企业进入,但原有的国有企业资本构成不一定变化,而私有化是将国有资本变为私有资本,对竞争格局没有根本性改变。因此市场化更有利于竞争,私有化则需考虑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国企改革微观设计三项内容
目前许多针对国企改革的方案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委托机制。厘清所有者、管理者的关系是委托制度的基础,国资委应履行所有者代表的权力,即股东大会的职能,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各个国企的董事会和监事会,由董事会、监事会任命和监督国企经营管理者,共同制定企业总体目标、原则和管理制度,制定分红等股东回报制度,而不是现在的又当股东大会、又干预董事会、又插手管理层的模糊形势。
二是国企管理者和职工的收入分配体系。简单的限薪不能解决收入差距不公的问题,还会导致人才流失、竞争力下降甚至变相寻租等行为的发生,最终导致国企效益降低。应当建立国有股东分红与国企人员收入体系挂钩的原则,为股东带来回报越大,管理者和员工的收入就越多,这样的改革将实现共赢。
三是建立公平的人才旋转门。应建立政府与国企、私企等社会人才的旋转门机制,既可以为政府监管部门吸引有经验、有能力的人才,又能避免优秀人才扎堆进国企、国企管理者心思不在经营的矛盾,私企人才也有平等机会与国企、政府实现人才流动。
总体观察,混合经济理论的探索和改革路径的设计,需要以中国的软性制度现状为基础,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国际先进文化相互学习和融合,以强制制度的改革为推动力,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增长与环境生态的平衡、收入分配的激励性与人性化的平衡以及与国际经济文化新秩序的新均衡等四个方面作为最高目标,遵循人们的经济行为规律,就一定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将中国的人口红利通过制度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通过新的四大发明、四百大发明、四千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大国应有的贡献,最终推动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不断地提高,将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和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变为现实!
(作者为经济学博士,诺亚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官,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