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福蒙蒙 北京报道
“新宿已拿下!秋叶原已拿下!涩谷已拿下!池袋已拿下!东京已经基本被我方控制。”这是网友对国庆长假中国游客大量涌入日本购物的调侃。中国的国庆“黄金周”,已经成为了世界的“黄金周”,从中国游客挤爆韩国免税店,再到中国游客在日本的疯狂抢购医药品和电器数码产品等,海外商家赚了个盆满钵满。
国庆黄金周出境游呈现爆发式增长。国家旅游局统计显示,日本、韩国、泰国等周边国家出境游市场表现火爆,日本成为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接待中国游客最多的国家,美、俄、法、意等长线游大幅增长。
世界的黄金周
在日本留学的彭卉,近日频繁的被问到一个问题:“中国经济到底有没有出问题?为什么媒体报道中国经济下行,但中国人却还在日本大规模的扫货。”其实这个疑问不仅仅来自日本,也来自其他国家,《华夏时报》记者在今年夏季达沃斯采访期间也遇到外籍参会者抱有以上疑问。
7月以来中国股市剧烈震荡,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也逐渐清晰,再加上人民币贬值的因素,吓坏了一些严重依赖中国游客钱包的商家。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这种担忧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无论是在日本、韩国还是在欧洲,中国游客仍然一掷千金,在他们身上,丝毫看不出中国经济下行的阴影。
彭卉说,日本商家很早就盼着中国的十一黄金周。为了迎接来“爆买”的中国游客,日本各大商家甚至纷纷打出“庆中秋”、“喜迎国庆”的中文招牌,不少商场也配了懂汉语的导购。
十一期间,日本松屋银座店店内十分拥挤,有时连日本本地游客也买不上东西。据了解,松屋银座店10月1-6日期间免税商品的销售额也增至去年中国同期的2倍。
10月8日,两位中国游客正在韩国仁川机场的登机口前将刚刚购买的化妆品进行分类打包,大大小小的盒子堆了满满一地。在此之前,中国游客挤爆韩国免税店的消息也被媒体大肆报道。
此外,其他国家也能看到中国游客“爆买”的情形。梅西百货公司(Macys)美国总部媒体关系主管奥兰多·维拉斯表示,在十一黄金周首日,已看到大量中国游客来到梅西百货。中国游客的最爱包括化妆品、香水、手包、珠宝以及服装。
海外扫货依旧
其实海外扫货现象并不仅仅局限在十一黄金周以及各个小长假,今年以来,中国游客海外“一掷千金”的现象一直存在。
全球最大的海外购物退税服务公司环球蓝联(Global?Blue)也有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8月份中国游客消费额增幅有72%。
澳大利亚统计局表示,截至6月底,中国游客过去一年在澳洲的消费较上年增长了32%,至70亿澳元(49亿美元)。据澳新银行研究显示,中国游客的消费对澳洲去年经济增长的贡献为6%。
而韩国6-7月由于受到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疫情的影响,赴韩中国游客大幅减少,但近来中国游客的数量开始回升,韩国百货商店、免税店和大型商场销售也恢复至MERS疫情前水平。
据乐天百货商店9月2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1-17日,该百货店总店面向中国人的销售额同比增加43%,增幅逼近1-5月出现MERS疫情之前的水平(52%)。6-7月,该百货商店销售骤减31%,但近一个多月来中国游客消费大增,使销售恢复至平常水平。
“国内的东西价格太高了。”彭卉在国内的商场转了一圈后感慨道,不仅仅是一些奢侈品贵,连日常消费品鞋和服装等价格也有些高的离谱。“最重要的是有些品牌都是在国外很少见到的,即使打完五折的价格也有些偏高,在日本可以全价买一件还不错的商品。”
对于任何消费行为而言,价格永远是最敏感的因素。这也造成很多出境游客明知自己买的是“Made in China”,却仍趋之若鹜。而今年以来,国内一些奢侈品商家也开始走起亲民路线。
近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几家大型商场发现,一些原来从不打折的品牌也开始变得“亲民”了。在新世界百货,几乎所有的鞋服专卖店都挂上了打折的标签,而在西单几家商场内,记者看到类似Michael Kors这样的轻奢品牌也打起了五折。
这种现象近期在国内十分常见。随着今年3月香奈儿宣布降价开始,多米诺骨牌效应逐渐出现了,古驰、百达翡丽、卡地亚、普拉达等品牌也先后或打折或降价,奢侈品的价格开始亲民。
“即使降价了,还是比国外贵。”刚刚从英国旅游回来的张莉对记者表示,她在英国花费1000多元人民币买了一款Michael Kors的皮包,它在国内的售价则是将近4000元,即使打了五折,仍然价格偏高。
“一方面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质量上与国外产品确实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很多出国购物的人是冲着高端商品乃至奢侈品去的,这部分商品很多款式国内没有,或数量极少,这是造成消费外流的一个原因。”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对记者表示。
“造成国内外商品价格差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商品流通环节过多,加价过多,最终将高昂的流通成本反映到商品价格上,导致缺乏竞争力。因此,政府应该引导企业建立厂商直营模式,对内加强自身品牌与商业模式建设,对外团结联手,与外资品牌的高级代理商乃至品牌商直接谈判,从而尽量减少代理层级和流通成本。”赵萍表示。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国际旅行收支逆差,在2014年比上年增加四成,达到1979亿美元。中国人在海外住宿、就餐、购物的花费,远远多于外国人在中国进行的消费。